净峰寺上寻弘一
净峰寺上寻弘一
苏剑秋
子初冬,有闽南泉州沿途观光之旅。那日晌午在净峰镇餐后,忽然想起已在千年古刹净峰寺脚下。这里有着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净峰寺挂锡弘法半年之久的纷纭众说。
净峰寺背景
历经岁月沧桑的净峰寺,坐落在闽南惠东平原广袤海岸上。它以浩渺无垠的蔚蓝色大海为背景,兀自独立卓然巍峨。山光海色被邑志谓称“东极名山”。我漫步登临净峰山顶,好一派海天一色,三面环海一望无际的景致,四面交通阡陌村村相连,山不在高,名胜则灵。怪不得清代大家郑板桥题书“天然图画”,而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赞誉为“世外桃源”,各有千秋、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净峰山寺的灵动美感。净峰寺建于山巅西南隅。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一字排列气势雄伟。因山顶圆缩逼仄寺构皆小筑。唯三宝殿为面宽进深各三间,均为单檐悬山式屋顶,风貌古简,最重要的是,香火依旧,古朴仍然,清净异常,令人置身佛国仙境,畅游古今。我肃穆站在弘一法师故居前虔诚回眸。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皈依佛门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为什么弘一法师在上世纪1935年选择惠南净峰寺挂锡弘法之地,并萌生“将终老于是”的意念?这次我在净峰寺短暂逗留,缅怀大师恢宏一生,就是想有所了解。尽管说法纷纭,可一位布衣“持斋不放纵,一身如虚空”的大师形象却鲜活再现,显然弘一法师来净峰寺有他的道理。半年之后突然间离去又有他无法叙述的缘由。一点是肯定的。按弘一法师思维习惯,远游计划往往早先踏寻再作打算。这不,1933年冬,在弘一法师未入山前,由晋江草庵寺传贯法师陪同下,初次查看净峰寺,一踏入净峰寺胜地,吸引他的苍茫之古禅寺之幽和尘世之静,猛然间呼吸到净峰寺清醒柔和的气息,并在内心诵读并题“大方广佛严经晋译偈颂集句,岁次乙亥三月将往惠安净峰寺住,广洽普润禅士请篆书联以留,遗念老病无力未能工也”等等,字里行间表露向往已定。弘一法师唯恐山村荒野如遇求医不便,仔细到自拟常见病的处方数例,如:冬令泄泻喉痛、鼻血食瓜过伤等等。也就在那时他似乎看到净峰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于是乎想到了在此终老。也许是他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世事难料动荡年代弘一法师执意出行,成就了他净峰寺挂锡弘法半年之久,在其人生旅途中填满了真情实意,同时显现了悲凉和凄婉的苦旅之路,不了此缘无以为安。
入寺享清静
我们无法揣摩弘一法师的心境,智者的悲情使然,哪怕是一次艰难的出行,大师不顾许多僧侣力阻并长跪不起声泪俱下。要知道那时大师健康状况不佳加之交通不便,兵荒马乱,僧侣们的心情可以理解。由于弘一法师的坚定信念,硬是与传贯、广洽二师从泉州南门外乘帆船出发,在1935年的农历四月十二日正式抵达净峰寺挂锡宏法。我在他《惠安宏法日记》读到:“四月十一日夜,在船中,海浪颠簸,风大。终夜不能成眠,默念佛经。十二日,清晨抵崇武,改乘小舟,风逆而浪大。午抵净峰,入寺,整理衣物书籍,未尝休息。阴雨。”云云。从中可以领略到大师的兴奋心情。由此开始了他在净峰寺的修行生活。严格地讲在寺中前段时期的安逸愉悦充盈着他那弱的身躯,从他与众友人信函中表露出的心情可以这样断定。大师在给夏尊的信中说:“余居此间,有如世外桃源,深自庆喜,夏季甚为凉爽,冬季北风为山所障,亦不寒也。小山之石,玲珑重叠,如书斋几上所供之珍品,惜在此荒僻之所,无人玩赏耳。”大师在这里所指的山石,是火山未爆发的喷口沉淀层,有七种岩石之多,其中本地盛产红丹砂,是道人炼丹的原材料,诱发出大师是如此看重呵!又在给广洽师写修持日课时写道:“余今年五十又六,老病缠绵,衰颓日甚,久拟入山,谢绝人事,因缘不具,卒未如愿。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遂于四月十二日入山,将终老于是矣!”读了这段文字,不禁悲喜交加。属于弘一法师的心境使然,再来看待他到净峰寺的真正目的,天趣自然远古悠远是一,来此静虚再行洗净心是二。风尘仆仆选择佳处潜心修佛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弘一法师静心静气做到了用充实丰满掩盖苍白无奈。
旧居情意浓
净峰寺弘一旧居,沿山壁下修建的石屋,仅十几平方米。平时房门紧锁,待有游客光临才开启,说明寺院门庭若市,对文化敬仰的人还有。弘一法师居所临崖而立背东面西紧挨着佛殿,原木板门配以坚实石条门框。站在门前平台远眺,净峰寺居半岛之中,与大陆连者仅十之一二,山石玲珑重叠,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自从弘一法师来此,小屋本没有窗户,是他亲手开启的,利于日照通风,在朝南的边墙,开了一道小门。门外崖边借一角他亲自开凿一茅厕,可想他的别出心裁周到之处,石墙围下便是他植菊花草的池,有关植花池之说,确也真真实实反映了弘一法师些许自净其心之情韵。“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又体现了一种无奈和郁闷。我在小屋环顾四周,尽量去追寻大师以往的生活的情景。大师对净峰寺情有独钟,本以为长居此地直至终老。所以大师对小屋经营布局应该说是讲究的。首先请木匠制作一个双层书架,再把卧床改制成将床体四周封闭,床内匣为四格,用四方木板拼成床板,还有便于存取经书、日用衣物等。屋内书桌、脸盆架,以及文房四宝等大师手抚使用过的器物,仍按原来的位置摆放,散发着墨韵清香,更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在这里撰写了《龙绔国师传叙》一册,手抄《大悲咒》一卷,还点注了“佛疏解典”多部。看来大师当年留驻净峰寺内,从一个大学者角度来讲,并非只为避世而幽居。从小屋走出的一瞬间,我似乎看到大师的佝偻身影,而折射出的文化光环却在不时地若隐若现。
墨迹留四方
弘一法师的书法遗留,在今日之中国文化界,享有极崇高的地位。从众多墨迹中透析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大师自我修养法度清晰地分辨出一条融会贯通的文脉大系。在净峰寺期间,大师对诗文墨宝的挚爱依旧如故,期间一段插曲:在净峰建放生池时,民工从废旧瓦砾堆中拾捡出郑板桥手书“天然图画”,他兴奋异常,遂请懂行之人用尺放大驳样重新寻找上好石板镌刻,保护先人文化并竖立于寺中花圃中供人瞻仰。弘一法师在书法艺术上的见地,通过禅宗独到的领悟熔铸到精神领域层面上。从为净峰寺留下许多珍宝墨迹上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诸佛等慈父,人命如电光”;“究竟清凉”等等,足以证明大师是以书法弘法作为他特殊的布道方式。可谓是“真水无香”。在净峰寺纪念弘一法师陈列室,展厅中飘溢着阵阵墨香,令后生们真正领略了大师的风采。确实大师的字好似一位谦谦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疏密恰当移动不得,既散发出孩童般的天真稚气,又臻炉火纯青的成熟境地。特别读到他晚年的字幅几无烟火气而清绝人间,如是性情急躁的人,读他的书法艺术便会自然而然地心平气和起来。其实大师的书法造诣和文学功力融合了他的波澜壮阔的人生,是他对世况和社会的深层解读。他那书法的艺术蕴藉刚柔相济含而不露,文字之间架构得心应手的境界,不论在楹联大字还是尺牍小幅均可圈可点。在净峰寺佛道修炼让弘一法师心境安宁慈悲为怀。我不禁想到大师曾讲道:“如若为写字而写字,往往难写好。唯有在有兴趣时写字,便会写得好。从来艺术家名作,每于兴趣横溢之时无意中作成。凡文词、诗歌、字画、剧本都是如此。作者在情绪饱满时,他的艺术品格方能显露在作品中”,岂不妙哉。
别离爱恨地
想当初弘一法师乘兴而来,然而在当年十月二十二日悄然而去。来净峰寺探访的人,几乎都无法解开这一谜底。为什么大师改变初衷,半年就别?许多人不解其中缘由,我当属其中。显然寺中记载、大量篇幅详尽介绍,大师的为何而来,逸闻趣事生活清淡,待人接物等等,一切风光恰恰遮掩了大师离去的悲哀。由于说法众多,对于历史遗存,还待考证和求教于历史本来面目。我查阅到莆田广化寺圆拙法师的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他曾和性愿法师到过净峰寺,为的是探讨弘一法师离开净峰寺的真正原因。简单的可谓是佛缘尽了,言之对净峰寺而讲是一大损失。”那么为什么大师会在净峰寺修行半年之后忽觉佛缘会尽呢?个中究竟有何缘由呢?我们大致只知道些比较边缘的信息,如以为是因为净峰寺与当家种种刁难设障,惠南风俗节日大演戏闹腾厉害,霎时有破坏山林幽静寺庙宁静之嫌等等说法。这些应该是大师离寺的外在因素,真正促使大师离别爱恨之地的由来,看来是没有人能够知晓了。缘分这件事永远也说不清楚。大师到净峰寺,切实需要的清净,寺方碍于习俗却不能给予,再者是出家人的慈悲,已不能容忍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思想活动的瞬息万变,可能也是促使大师仓促离去的根源。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往往是出现改变决定的因素。好了,无论怎样,弘一法师在净峰寺的短暂停留,在其一生中的作用,今日来看,传递的文化艺术和佛学论道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一切,人生的悲悯在于看透了尘世。内心的祈盼与向往在免除一切俗念的基础上,活得精彩而不苟且;有滋有味而不霸道;尊重自然而不掠夺,永续的生命凸现的正是有文化的力量和没有文化的可怕。
在净峰寺弘一法师的风雨人生历程中,让我们有再一次亲近大师的机缘,那种精神之光穿透生命的创造,希望与失望竟是两道不同的风景。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使我们清醒认识:世上的人们没有不经过逆境的,而能否渡过逆境,标志着顺利抵达理想彼岸的一个重要因素。像大师那样在兵荒马乱环境险恶中铸就的一代高僧,人们除了敬重还是敬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