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宫寺·释迦塔》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佛宫寺·释迦塔》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康怀英
闻名天下的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北部的应县城内,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遗世瑰宝,实属世界木结构建筑的不朽典范,举世无双。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大约75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外挎耳,接近于佛教的“卐”字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为八角形,塔高9层,5个明层,4个暗层,外观为六檐五层。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直插云表。
塔在设计和施工上匠心独具,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框架结构,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了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一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者可拾级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亦形成回廊,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梁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全塔共使用了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确属罕见,被当代建筑学家称之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大观”。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钉子,整个塔的构造全靠卯榫连接,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要不是当面见过,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全部采用工业构件。试想,只用卯榫连接来堆砌建造这样一座“积木”建筑似乎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明.永乐大帝在观瞻释迦塔之后,御笔慨然赞叹“竣极神工”。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的明.正德皇帝朱厚照亲临应州,誉释迦塔为“天下奇观”。两位皇帝,威坐京城,出则龙车凤辇,銮仗重列,入则紫禁太和雄伟壮观,两代帝王面对释迦塔的存在,时间间隔虽然跨越了一百多年,且同处于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却都同样发出了“神奇竣极及天下之大观”的感慨,恐怕绝非偶然。但是,我们今天把对释迦塔的全部理解,仅仅局限在建筑的层面上,显然是十分狭隘和武断的。
一般认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出处来自州志的一段文字,《应州志》载:佛宫寺在州治西,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释迦”,道宗皇帝赐额。佛教的《大般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曾经遗教他的弟子们,待他涅槃后,弟子们须将他的遗体经过火化荼毗,所得的“佛陀舍利”要建塔供养,以利益后世的众生。近期在这里所发现的佛牙舍利,也为我们寻找释迦塔的缘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为塔赐额的辽.道宗皇帝一定亲拜过这里的佛牙舍利,“释迦塔”这一称谓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说,佛宫寺.释迦塔——就是供养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所在!因为它不叫别的什么塔,释迦塔——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供养佛陀的真身舍利而建造的。
飘渺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
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
这是我国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观瞻应州释迦塔后,留下的不朽诗篇。在诗人的眼里,佛宫寺.释迦塔的壮美雄浑,是无论怎样都难以表述的。所以在短短的四句里,诗人就用了五个佛学掌故,其中南山、七重、宝树、金界、十色、雯华等词汇,无不出于佛典,由此可见,站在我们中国人固有的深刻的人文史观上面,元先生对这座别样的浮屠宝刹的理解是十分到位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塔寺”,近20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应县木塔”这一称谓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通用,以至于被某些官方文献作为正式名称所引用。放眼望去,闻名天下的雷峰塔、黄鹤楼等人文名胜,并没有被俗称为“杭州砖塔”或“武汉水泥楼”等。所谓“应县木塔”的由来,如同给人起的绰号一样不雅。或许就是这一称谓的普遍使用,才使得释迦塔文化渊源被逐渐地拘泥于她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的层面之上了。围绕塔寺的诸多胜迹,朝朝代代争论不休,仅仅是关于塔的始建年代就一直颇有争议。明朝本州修志者田蕙认为塔寺修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经整整950周年;也有人认为,塔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至今已经过去1080个年头;亦有人认为,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唐代的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山西按察使郭显忠则认为释迦塔的始建年代应该在北魏时期,迄今已有1600年左右。因此,释迦塔如同一部千古巨著一般,从一开始就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她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以她迷幻般的神奇而著称于世。应县处内外长城之间。“左襟太行,右带桑干,南控雁门,北接云朔。”历代都置重兵防守,且战事频仍。应县曾为大唐名将李靖大军的军营所在地。也是后唐李国昌、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等这些马上皇帝的故里。宋辽的雁门大战,金灭辽、元灭金、明与鞑靼的多次战斗,多在境内进行,战火绵延数百年。这大概就是塔寺没有留下始建年代及相关资料的主要原因。
在一层,高达十数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庄严肃穆,需仰视才见,暗扣“见佛起信”的佛理,塑像丰腴的造型,雍容的着装,与现存的唐代塑像十分相象。尤其佛像典型的绿色须眉,带有明显的唐彩特色,塑像顶部这样精美华贵的造型,其手法之细腻,结构之精巧,彩绘之神工,描金之凝重,在现存的国内外佛像曼荼罗伞盖造型中堪称典范。中心神秘的道家阴阳图在这里的出现让人感觉十分蹊跷。这种佛道合一的思想,来自中国古代的北魏时期甚至更早,内壁的六幅如来画像端庄宁静,与“佛法利益六道众生”的表意丝丝入扣,也在警醒世人说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释迦牟尼——这位贤劫的第四尊,也是过去的第七尊佛陀的时代了。门洞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佛弟子、金刚及护法等形象,描绘了佛陀灵山法会时的庄严场面,在所有的绘画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层内前槽门额壁板上的这三个女供养人。她们体态匀称而丰满,衣着华丽而飘逸。有人说他们是倡建塔寺的三位皇后,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宣懿皇后萧观音和钦哀皇后萧耨斤。其实这全臆测之辞,实际上这是描写了佛经上所说的“天人送供”的情节。代表着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对佛陀的供养。他们与后槽门额壁板上的这三位男人,形成了前呼后应。代表着人天对十方常住三宝的虔诚供养。
二层塑像群是对佛教教义的更深层次的“解析”,也是在表述佛教的终级目标。是在追求人生、宇宙的根本觉悟。佛陀左手的“手印”,表示了佛陀具有的无上智慧深妙禅定。佛陀右手的“手印”代表了降伏一切心魔,和证得佛果所需要的充足的资粮。左面端坐在紫金台上的是大行普贤菩萨,表意深远,“大行”的意思是表示在成就佛道的过程中践行常人所不能行的艰苦卓绝。右面落坐在须弥座上的是大智文殊菩萨相好光明。“大智”在佛教中的意思是指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追求彻底觉悟过程中所得到的根本智慧。非是我们常人所具有的“人天小智”。须弥座下,座骑盆口大张做“狮子吼状”,其表法的意思是在警醒世人“苦海滔滔业自招”;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国内外的文殊菩萨造型中像这样的“四臂文殊”十分鲜见,所以这尊文殊塑像堪称绝世珍品。后面的两尊菩萨分别代表着成就佛道之后的“自在无碍”和“妙用无穷”。
三层的四尊佛像表述了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国景象。按照《佛说阿弥陀经》中的描写,阿閦佛代表了东方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宝生佛代表了南方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阿弥陀佛代表了西方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成就佛代表了北方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按照佛教的理解,虚空无穷、大千无尽。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宇宙空间里,有着无数亿万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分布在我们周围东西南北四角上下的十方里。在每一个大千世界里,都有着自己世界的导师佛陀,在慈悲救度着每个世界的芸芸众生......如果说二层塑像,代表了一种彻悟自觉的含义的话,那么四层,一种自觉、觉他的菩提萨埵思想,便直扑扑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是自佛教东渐以来与传统中国文化碰撞融合以后,所产生的最典型的中国佛教的大乘气象!中央跏趺端坐的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佛成就在华藏世界的圆满报身。右手恒施的无畏是接引众生的慈悲。左手深妙的禅悦是荐拔群萌的善巧。两边肃立的大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是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代表着佛法的显密圆融、行解同伦和超凡远播及入圣传承,运动当中的文殊、普贤演绎着一种六度四摄,自他两利的广摄态势。这种转凡成圣、同登彼岸的大圆意境栩栩如生。在这里,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悲救度,唤醒沉迷,统领大众勇猛精进的金刚精神,昭彰无遗!
这里是释迦塔的最高层次五层。群塑的佛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无上壮阔的华严海会,清净无染的佛国境界,佛眼看世界同性毗卢海,一华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八万四千诸总持门,一真法界殊途同归,三千大千世界一粒微尘。道道皆法门、法法皆佛法,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性遍照一切,体解正觉、颁宣尊道、佛光无量无边,世界诸相、非实非常,非实则皆为心变、唯识无境,非常则成住坏空、刹那变易,据此则四洲咸海,都无所有,凡有诤执、概是戏论、此真谛也。若以俗谛言古人文字简略,再经翻译,庐山面目,或失其真。又经后人塑绘,演成呆板之定型、益坠雾中。再由诸家注解,各执一是,令人讹疑诸多。其实在佛教中,佛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居常寂光土此土但有其名,实即真如之理体,若以色相言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包罗,何有三界内外之分;报身居实报无碍土,此为佛智变现,并为空间时间限度;应身则百千万亿,居净居秽不等。可曰凡圣同居土。
佛宫寺原名“宝宫禅寺”,元朝延祐年间因避御讳而改为现在的名字。“宝”者在佛教中是指十方常住的佛、法、僧三宝。佛宫寺.释迦塔一直以来就是三宝驻锡之地,三身具足之宫、三土应现之所,三界皈依之处。塔刹顶端的摩尼宝珠如日中天,光映太虚。所以,能够朝觐一次释迦塔,有如瞻睹佛陀法身,令人唤醒自我真如本性;能够朝觐一次释迦塔,确似亲承佛陀受记,令人充满法喜如获新生,实在是千百亿劫的难能稀有之事。
佛灭度以后,留下的舍利有八斛四斗,可说是八万四千之多。然佛牙舍利却仅仅数粒,所以佛牙舍利向来都是密藏中的密藏,珍宝中的珍宝。在佛教中有着极其无上崇高的神圣地位。一切佛塔都是舍利供养文化的产物,而在其中又以佛牙供养之塔为最最尊贵。从佛教的教理出发,我们这一区域现存佛寺的布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把佛宫寺.释迦塔看作是花蕊的话,近处的净土寺、觉兴寺、大安寺、弥陀寺、天王寺、文殊寺、法王寺、龙泉寺、观音寺、黄华寺、普觉寺、宝林寺、普渡寺、楞严寺、周边的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恒山悬空寺、五台山寺群、山阴化悲寺、朔州崇福寺、平鲁金国寺、右玉宝宁寺、怀仁清凉寺、等大小寺院。如同片片绮丽多姿、绚丽灿烂的莲叶一般,蕊殿珠宫,重楼秘阁,构成了一个硕大盈虚如千叶宝莲般的应化佛国。
此塔只应天上有,缘何独立在应州?确实如此,围绕塔寺的许许多多疑问直到现在还尚未揭开。大多数人们对塔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世智聪辩,讹传戏论的层面上。许多问题的所谓答案和专家论证,相互不能印证,甚至矛盾。使的释迦塔已经成了一个不解的谜团。释迦塔历经沧桑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历史上记载的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的就有三次,每次城内均房毁人亡,一片瓦砾,塔寺却岿然不动,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更使得塔身中炮弹200余发。至今弹痕仍然清晰可见。“文革”中的释迦塔如同其它文化遗产一样,遭到了“红卫兵”的严重破坏,大量珍贵的佛教遗物和历代高僧的法物,被洗劫和焚烧殆尽,所有塑像手持的法器和佛像的密藏都被野蛮地夺取、砸毁......但是,非常万幸的是珍藏在四层卢舍那佛像密藏内的佛牙舍利等无上法宝得以躲过了浩劫。在最近的清理之中始被发现,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刻写经卷,和套色绢质佛画等佛教珍宝。这次发现被文物界称之为是多年以来国内外所谓“辽代文物”的一次“空前发现”。
古往今来,观瞻塔寺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们为塔寺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绝句,楹联匾额。塔上留存至今还有51面珍贵的牌匾。释迦塔之所以寿命绵延,除其本身结构坚不可摧外历代维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型维修共有六次。建国后,1961年释迦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74年到1982年国家多次拨款补修更换部分楼板、楼梯、围栏,补塑了十年动乱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的构件。1993年释迦塔的维修抢救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通过《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征集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专事释迦塔的修缮保护工程的前期勘测准备工作。根据委员会的安排,为了保护释迦塔,二层以上部分已经谢绝游人登临了。
佛宫寺.释迦塔千百年来她矗立于皇天厚土的辽阔疆域之间,在她的每一根木隙之间都充满了凝重滞厚的历史来风。
朝朝代代,自好文者观之她充满了奎光之风;
自尚武者观之她充满了豪威之风;
自善工者观之她充满了峻极之风;
自考究者观之她充满了通幽之风;
自修道者观之她充满了性海之风;
自观光者观之她充满了梵天之风......
九五梵楼擎天柱,百丈紫莲杵地轴,
翠微南横连云表,盘龙东卧舞桑滹,
万仞浮图云伞把,千年伫立缘何由,
世人见得识不得,叩礼佛牙问佛祖。
其实佛宫寺.释迦塔她是集中外思想为一体,容夷夏文化为一身的大成之作,是传承厚重历史的文化长廊,是通向觉者圣境的捷径天梯。她神工峻极于天,让人叹为观止恭肃瞻礼;她巍雄巧张于地让人沐手起敬极尽虔诚,她是一处棒喝当头直指人心的天幅大作;她是一部洗涤尘心顶天立地的鸿篇巨著;她,是佛的应现之身!!!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