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西藏——高原雪域的神秘佛国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高原雪域的神秘佛国

  西藏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地球三极”。

  西藏挺峻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这里有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碱水湖泊纳木错;终年不化的冰川,蕴育了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苍凉壮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沁人的纯净空气、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以及神秘安祥的佛国文化,使西藏成为中外旅游者追寻的世外桃源和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净土。

  拉萨概况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拉萨市辖七县一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37.3万,其中市区人口近13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在藏文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西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西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角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角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角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推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 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 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 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市现辖城关区、当雄、堆龙德庆、曲水、墨竹工卡、达孜、尼木和林周县七县一区。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高原古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拉萨的水质和大气非常干净,是中国污染最少、环境最好的城市。拉萨地区的大气环境,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市区上空大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浓度每立方米少于0.1毫克,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市中心虽然人口密度较大,因宗教活动形成的烟尘较多,但大气中的烟尘总含量仍保持在每立方米0.4毫克以下。拉萨河水不存在铅、锌、铜等金属微量元素,沿岸村镇对河流没有造成污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西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

  在布达拉宫的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可以看到壁画。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两旁的是白宫,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这里。

  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藏经册印、古玩珠宝,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西藏最宝贵的宗教和文化宝库,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八角街

  围绕大昭寺有一小街,便是著名的八角街(八廓街),在游人眼中这条街为商品街,而在藏族人眼里却另有含意,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拉萨传统的转经路有三条,沿大昭寺大殿一周为小转,沿八角街一圈为中转,沿林廓路一绕为大转(约十公里),此三条转经路,都以释迦牟尼像为中心。

  八角街内的商品充满西藏民族特色,随处都可以看到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大小各异的转经筒,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也有老式的首饰、宗教器具、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鼻烟壶等各式日用品,还有从印度和尼泊尔远道而来的各种商品。八角街除了在藏年期间比较冷清外,其余时间都非常热闹。

  趣味提示:古老习俗藏商会对自己每天第一位买主和收摊前的最后一位买主做价格比较,并要用从第一位买主那收来的钱在货摊的商品上拍打几下,表示招财进宝。

  游览提示:在八角街上可以转好久,可以购买纪念品,记得砍价,街上有许多“骨制品”,比如说鹰神,批发价30元,在八角街上开价65-300元不等;小摊上挂着的一串串“天珠”,批发价在0.5-1.5元,开价10-20元;那里黄油酥油灯15元。此外,在八角街上还可以品尝正宗的藏式饮食。

  日喀则概况

  日喀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汇合处的宽阔河谷平原上,背靠雄奇壮观的尼玛山,平均海拔3850米。日喀则藏语称“喜噶次”,意为“如意庄园”,建城已有600年的历史。

  日喀则地区面积3658平方公里,辖一个县级市(日喀则市)、十七个县(江孜县、白朗县、康马县、亚东县、仁布县、南木林县、谢通门县、拉孜县、萨迦县、岗巴县、定结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昂仁县、萨嘎县和仲巴县)、一个县级口岸(西藏最大的国家级通商口岸——樟木口岸)。总人口8.2万,其中农牧业人口占全地区人口的91.1%。民族构成上藏族占人口总数的97%,此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满、苗、壮等15个民族,另有夏尔巴人1875人。全地区总人口约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3人,人口相对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区人口分布较为稀少。

  地区中心日喀则市占地面积8.92平方公里,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市内道路规划整齐,建筑形式独特,名胜古迹众多。第二世班禅索朗木曲朗、三世班禅罗桑顿珠、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第二世达赖根敦嘉措均为日喀则市人。

  日喀则地区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合处的河谷中。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最低点为3800米,最高点6646米。海拔高于5500米的山峰有6座。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夏季温和湿润,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年日照时数3248小时,年无霜期118天,年降水量120毫米。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邮递区号:857000

  日喀则旅游

  日喀则距拉萨300公里,这里又被称作“后藏”,指以扎什伦布寺所在地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喀则地区区辖地)。

  日喀则市名胜古迹众多。扎什伦布寺是西藏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也是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主寺规模宏大,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世界上最大的强巴铜佛以及1989年底建成的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日喀则市郊的贡觉林卡是班禅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德虐格桑颇章(又称新宫),宫殿造型别致,带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鲁寺始建于西元998年,寺庙融藏汉风格于一体。日喀则周围还有萨迦寺、白居寺等著名的古寺。世界最高峰——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即坐落于日喀则之南二百多公里处。

  从日喀则南行去亚东口岸,途经年楚河谷地的重镇江孜,是南通亚东去印度的必经之地。江孜的白居寺及其“十万佛塔”、宗山城堡(电影《红河谷》的主要外景就是在此拍摄的)和抗英炮台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历代班禅驻锡之地。位于西藏日喀则县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该寺住持时又加以扩建。全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错钦大殿为本寺最早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向全寺僧众讲经和僧人辩经的场所。

  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80位高僧造像等。

  错钦大殿两侧有弥勒殿和度母殿。弥勒殿在大殿左侧,藏语称“绛巴康”,建于天顺五年(1461),弥勒像高11米,由尼泊尔工匠与藏族工匠与藏族工匠合作制成。度母殿在大殿右侧,藏语称“卓玛康”,中有高2米的白度母铜像,两旁有泥塑的绿度母像。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总高26.2米,共用黄铜231400斤,黄金6700两,仅镶嵌佛像两眉,就用了大小钻石珍珠等1400多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饰有珍珠和玉石。每座灵塔都燃点数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灯,终年不熄。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禅的灵塔最为豪华。

  该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劄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时轮殿的四壁书架上藏有许多古代藏文经典,供有宗喀巴及其上首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的塑像。印经院藏有著名佛经和历世班禅传记的印版,其中以30多卷本的《宗喀巴传》最为有名,流传甚广。汉佛堂是七世班禅时建造的,堂内陈列清代皇帝赠送给历世班禅的礼品。楼上悬挂乾隆皇帝的世幅画像,偏殿是清朝驻藏大臣与班禅会见的客厅。堂内除珍藏大量的金银玉器外,还保存着封印、佛像、瓷器、织品等重要文物。

  扎什伦布寺的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也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以后经过历代班禅的修缮、扩建寺院规模不断扩大,今占地约20万平方米,形成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全寺分宫殿、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大部分。

  步人寺院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最大的建筑物就是措钦大殿。过去班禅大师经常在这里向全寺僧人讲经布道,也是喇嘛们进行宗教答辩的场地。

  弥勒殿内所供弥勤佛像高1l米,由藏尼工匠合作制成,两旁为根敦珠巴亲手塑的观音和文殊菩萨像。是扎什伦布寺最古老的塑像。大弥勒殿内供奉1914年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弥勒坐像,像高22.4米,莲座高3.8米,总高26.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寺内藏有珍贵文物多种,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雅鲁藏布江景区

  雅鲁藏布江景区全长约120公里,从米林县排龙乡到派乡,雅鲁藏布江沿江谷地平缓开阔,两侧高山耸入云端,两岸郁密的原始森林,孤峰揽胜的南迦巴瓦峰,绿树成荫的江心滩,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更有岸边散发着诱人的花果清香的座座果园,两岸粗犷的山野风光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雪山融水形成起伏跌宕的急流瀑布,真正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江孜宗山遗址

  江孜被称为“英雄城”,宗山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纪念地。江孜宗山遗址耸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

  1904年,荣赫鹏率英国侵略军600人入侵西藏,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原江孜宗政府的所在地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牧羊用的抛石器)、刀剑、梭标和弓箭与装备了当时最先进武器的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援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的火药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民在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坚持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篇章。

  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同时,宗山上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宗政府的原貌,是难得的研究封建农奴制的化石。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四块石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山南概况

  山南(首府泽当)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喇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毗邻不丹、印度,北跨雅鲁藏布江曲水大桥可达拉萨,溯江而上往西可至日喀则,向南则抵西藏平均海拔最低的林芝。山南是藏民族的发祥地、藏族文化的摇篮,藏南谷地还是西藏的粮仓。

  山南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降水颇丰,属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最适宜于青稞、荞麦、小麦等高原农作物生长,是历史悠久的人类聚居区和农业发达区,自古享有“西藏粮仓”之美誉。

  山南地区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山南地区下辖12个县,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现有藏、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共29万多人口,其中藏族占98%。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最富庶、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而起的吐蕃王朝便是自山南兴起的,因此,山南又被称为藏文明的发祥地。

  山南泽当邮递区号825610,电话区号为0893。

  山南旅游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最富庶、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而起的吐蕃王朝便是自山南兴起的,因此,山南又被称为藏文明的发祥地。

  山南(首府泽当)是藏族的发祥地,这里有传说的藏族祖先的居住地“猴子洞”和西藏第一块耕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耶寺,还有那令人世间驻足留恋的琼结“神湖”、“达赖温泉”、“双头飞瀑”;历代藏王的安寝地——藏王墓、象征汉藏友谊的昌珠寺和邓嘎颇章、遐迩闻名的敏竹林寺;绿茵如毯的哲古草原、奇特的门巴族、珞巴族生活方式等。

  山南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浪卡子县境内素有“天山仙境,人间羊卓”的藏南圣湖羊卓雍错,海拔4441米,湖岸曲折,群山环抱,湖滨牧草如茵,鱼鸟游翔,湖西岸有著名雪峰,高7206米的宁金岗桑峰,是登山探险的好去处。而山上下挂的冰川一直延伸到海拔5000多米的卡惹拉山口公路边上,景色瑰丽。山口以南,则有姜桑拉姆峰(海拔6374米)和解岗速松峰(海拔7060米)两座雪山,与宁金岗桑峰遥遥相对,羊湖中还分布着十多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岛上有红教寺庙“拥不多寺”,寺庙常年香烟缭绕,晨钟幕鼓映衬着远处的雪山,愈加显示出圣湖神秘、瑰丽的风光。湖西岸边,浪卡子县府驻地以北则有著名的多吉帕姆女活佛的驻锡寺庙桑西寺,该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被誉为西藏四大圣湖之一,位于拉萨与江孜之间,与雅鲁藏布江仅一山之隔,距拉萨以南100公里处,乘汽车离开拉萨,路经曲水,沿着之字山路往上爬,便可抵达羊卓雍湖。

  羊湖海拔4441米,面积648平方公里,湖内分布着十几个小岛;湖滨水草丰茂,是西藏著名的牧场之一;此外,羊卓雍湖还是西藏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到夏季,无数天鹅、沙欧等水鸟常在湖面嬉戏。

  羊卓雍湖水蓝得象一张天鹅绒,神秘且又散发着生气,加上四周的雪山,构成一幅典型的香格里拉景致。这圣湖原来是一个完全静止的湖,没有流进流出的水源,湖水水位也在遂年下降,有水利专家预计,湖水有可能在20年内完全干涸。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座落在山南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雅砻河东岸的扎西次日山上,是西藏最早的宫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相传是苯教徒于西元前二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后来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改为黄教寺院。

  “雍布拉康”藏语意为“母子宫”,“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藏族民间流传着关于修建雍布拉康的一段神话故事。据说,一世赞普乃天神之子,有一天他从天梯下降至赞塘平原时,被当地十二个正在放牧的苯教徒看到并拥他为王。牧民们用肩头当座把他高高抬起,故称其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此后,雅砻部落的人民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为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

  雍布拉康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三层建筑。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一层的前半部为门厅,面积33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雍布拉康的最高处是一座塔楼,据传文成公主入藏的第一个夏天曾在此居住。站在塔楼向四周望去,一派诱人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五世达赖喇嘛时在碉楼的顶部加盖了四角攒尖式金顶。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供历世达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

  西元五世纪,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当时无人能识。有圣人断言,到了西元七~八世纪就有人能解读此书。所以这本书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西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雍布拉康也逐渐演变成为一座佛殿。第一层是古代藏王殿,中间是一尊佛像,佛 像的左边是藏王聂赤赞普,右边是藏王松赞干布。沿左墙排列 依次是:松赞干布的得力大臣桑布扎、藏王赤松德赞、藏王托 托念赞。沿右墙排列的是藏王赤热巴巾、乌宋、松赞干布的另 一大臣嘎?东赞。上楼是一座非常漂亮、精致的经堂,主供佛是观音和释迦牟尼。观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据说与布达拉宫帕巴拉康的主供观音是同时代的。四周墙上绘着精美的壁画,讲述着西藏的早期历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靠左边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故事。

  林芝概况

  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喇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山青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它的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北面是那曲,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部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地区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其主要城镇和景区有尼洋河谷经济区、八一镇、帕隆藏布江景区。其中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玛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蕨”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林芝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的本教的盛行,使林芝拥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点,与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景观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林芝旅游

  林芝的人文、自然的旅游资源都是得天独厚的。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旅游业在尼洋河畔迅速崛起,旅游服务网路和相关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林芝正在成为世界第三极地的一座国际森林公园,一个集旅游、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科考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而其独具特色的风土习俗,音乐歌舞,体育竞技,更为林芝秀丽的山川景色增添光彩。

  林芝地区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为我国第三大林区。县郊珍稀的古柏林(西藏柏森)傲矗苍穹,山头的山谷冰川深入森林,构成“林海舞银蛇”的自然奇观,山麓有“西藏的江南”风光,林芝八一镇是西藏名的城镇。

  雪域是水的故乡,林芝地区山也美水也秀,处处都是风景线。 林芝地区山上的瀑布在满山苍翠中随意点缀,造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林芝的风景名胜共分八个景区三十五个景点。西距拉萨406公里的八一镇,是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附近有多处景点供人游玩。著名的有“夏瀑冬冰”、“日及木错湖”、“八一巨柏林”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海拔3040米的林芝县巴结乡保存着的约10公顷珍贵的西藏巨柏。这片柏树平均树高30米,胸径约1米,最大的一株高50余米,胸径5.8米,树龄已有2500年左右,被誉为中国“柏科之最”。在邦纳村,还有一株树龄1600多年的古桑树,树高7.04米,胸径13米有余,称为桑树之王。

  到林芝旅游有两条路线,一条线路是拉萨-巴松湖-八一镇-拉萨,这条线连接了巴松湖、八一镇、色齐拉山、布久喇嘛林等四大景区,既可以消闲度假,又可以科学考察。另一条环形旅游线路是拉萨-林芝-米林-山南,集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风情于一体。

  林芝巨柏林

  朗县米林到尼洋河中下游一带的河谷中,常有零星的柏树分布,塔形的树冠以及挺拔的树干十分惹眼,这即是西藏特有古树-巨柏(亦称为雅鲁藏布江柏树)。林芝县巴结乡境内的巨柏自然保护区,树木十分集中,生长较好,是一片比较完整的巨柏纯林。据测算,该木已达2000-2500年之久,被当地人以“神树”之尊加以保护。古柏林在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是圣地,传说苯教开山祖师辛饶米保的生命树即是古柏,所以林中那些最大最古老的树身上总是缠挂着风马,树林中还到处是玛尼堆,常有信徒远道前来朝拜。

  通麦、易贡一带的半长绿乔木树种-通麦栎也是西藏特有的树种之一。千年以上树龄的栎木和桑树多有分布。林芝帮纳村的帮纳桑是传说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婚时所手植的,树龄已达千年,高7米多,干围3.3米,可谓举世无双。

  巴松湖度假村(错高湖)

  巴松湖(“巴松错”)是尼洋河最大支流巴河中上游的一个高山湖,在工布江达县西部约90公里处,湖面平均海拔高度约3538米,面积25.9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约60米,湖水清彻湛蓝,湖边山坡青葱翠绿,湖光山色胜过瑞士风光。

  “巴松错”也称为错高湖,“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巴松湖是红教的著名神湖,湖西北还有一块五平方米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每年来此转经观湖的群众非常多。

  错高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公里,湖宽几百至数千米不等。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浮游湖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分外宁静。每值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夏秋季节,百花争艳花香四溢,蜂飞蝶舞。丛林中有熊、豹、岩羊、麝、藏雪鸡等野生动物自由地觅食、嬉戏。

  巴松湖中有一座湖心岛,是古冰川的作用遗留下来的大型“羊背石”,顺其古冰川滑移方向,还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冰川擦痕。岛上有黄教错宗工巴寺,建于唐代末年(西元17世纪)。岛上的礁石均雕刻成了别致的动物形象以及佛像。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供强巴佛、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错宗工巴寺寺僧与信众们都乘独木舟进行往来。

  从巴松湖溯源而上,在干流和各支流的源头,多为大型山谷冰川,由于冰雪补给来源充沛,长大的冰舌常常深入郁郁葱葱的森林,皑皑冰雪掩映在绿树丛中。湖岸边栋栋别具风格的小屋,是优美舒适的度假村。

  1997年巴松湖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景点。

  巴结古柏保护区

  林芝地区八一镇东边的巴结古柏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占地仅8公顷,是西藏境内最小的保护区,也是我国巨柏的重要种源基地。这里长满巨柏(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为西藏特有品种,属国家二类保护植物。

  巨柏林平均树高50米,胸径100厘米,最大的一棵柏树王,胸径18米,树龄2500年以上,是我国柏科植物中年龄最老、树干最粗的,其躯干上记载着高原地区近数千年间的气候环境变迁的历史,堪称“活的文物”。

  藏族礼仪

  打招呼

  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象、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敬酒茶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最离开时不能在碗里省茶。否则视为失礼。

  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 ...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高原反应

  初入高原旅游,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 、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这些症状第一、二天明显,以后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应避免劳累、受寒和上呼吸道感染。

  到达高原后,应注意的事项

  刚到高原,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你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1-2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人们常常提倡用吸氧来缓解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这样,便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我们主张,如果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特别是在静息时较轻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使你更快适应高原环境。

  刚进入高原,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使其能很好地适应此环境。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他命的食物。

  西藏特产

  传统手工业工艺品:

  拉萨、日喀则地毯,江孜藏毯、拉萨、江孜卡垫,拉萨、泽当、贡嗄氆氇(藏式毛呢),围裙,昌都藏靴,金银铜铁器,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藏装,拉萨陶器、山南本碗等。

  西藏名食:

  酥油茶:酥油、牛奶、砖茶、鸡蛋制成。

  卡色”:面粉、清油、牛奶、白糖、椰油制成。

  青稞糌粑:炒面、青稞酒。

  野生资源特产:

  野驴、野牦牛、藏羚、黄羊、旱獭、雪鸡。

  名贵药材:

  熊胆、麝香、冬虫夏草、人参果、天麻、雪莲等。

  雪白氆氇和多彩腰围:

  氆氇是西藏的著名特产,译成汉语可以叫西藏毛料。

  珠宝:

  买珠宝、首饰以古朴且具西藏特色为好,八角街旧货市场随处可见,脖子上挂的、手腕上佩的、耳朵上戴的和腰上挂的应有尽有。有些饰品看似粗大,但也别有味道

  藏刀:

  是藏族必备之物。既可用来切肉、护身,也是一种装饰品,男式藏刀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秀气,无论地摊还是商店都不难买到,价钱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名气最大的藏刀,要属工布的“工布刀”和日喀则的“拉孜刀”,银饰刀鞘精美、刻工细致。

  唐卡:

  是一种带有浓郁西藏风情的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也有一些花鸟、山水画和医学、天文学方面的挂图式唐卡,式样上有布画彩绘的,有织锦,刺绣和帖花的。 地毯:

  是西藏传统手工工艺品,广为普及,各个地区都有手工织造的民族工艺加工厂,风格依当地民俗而各异,款式有地毯、挂毯、卡垫及各种饰物,江孜地毯在国际上较有名气,产品远销许多国家 。

  其他还有琼结、仁布出产的玉器,是由一种尚未发育成熟的软玉雕刻的艺术品;错那和吉降出产的手工木碗,是西藏传统的民间工艺。

  可资收藏的民间物品为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宝玉器、转经筒、佛像、唐卡、酥油灯座、投石器(乌朵)、帐篷、地毯、挂毯、织锦帽、藏靴、围裙、藏袍等。

  西藏的文化

  中国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的主体。

  西藏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世纪前的史前文明、

  吐蕃时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时期的高度发展和清代的繁荣鼎盛四个历史阶段。

  史前文明包括西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统一前的古代文明,其主要特征是以原始宗教苯教为主体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阿里地区旧石器末期至吐蕃时期以前系列岩画的发现,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展示出史前艺术的萌芽。

  西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为西藏文化艺术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内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藏文的创制和佛教文化艺术体系分别从印度和唐朝的传入。文化艺术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是此时期内的一大特色。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等寺院完美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寺院集建筑、绘画和雕塑于一体,整个布局按佛教的世界模式修建,主体建筑则在藏式建筑的风格上融合了印度和唐朝中原之风,开始形成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体系。

  元朝时,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佛教经典系统化,编篡出了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目录,诞生了在西藏文化艺术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佛学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 、布顿仁钦朱和宗喀巴等一批著名人物。史学涌现出《布顿佛教史》、《青史》、《红史》、《新红史》、《西藏五经记》等一批力着。文学欣欣向荣,格言诗、道歌、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与形式得以大备,出现了《未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名噪一时的文学经典作品。天文历算也得到了发展,从1027年开始形成了以胜生周纪年的新纪元。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日臻完美,产生了萨迦寺、古格遗址、托林寺、夏鲁寺、纳塘寺和白居寺等一大批古代艺术杰作,开始形成门塘、噶玛噶智画派和门塘新画派等具有鲜明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且开始影响到中原内地的佛教艺术创作,元明两代的北京和元代的杭州成为中原内地两大重要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中心。元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的传入和运用,为方兴未艾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和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由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对藏传佛教文化为主的各项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西藏文化艺术在清代走向了繁荣。人文、自然各个学科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集中代表了此时期文化繁荣的轨迹及其光辉灿烂的成就。文学领域内诞生了抒情诗和小说两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体裁。此时期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布达拉宫的扩建完美体现了雕塑、绘画和建筑领域中的巨大成就。宫殿、城堡和寺院建筑形式被有机地融为一体,光影、线条、色彩及时空的构架完美无缺,使建筑形式和内容天然浑成,表现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文化寓韵。而罗布林卡宫殿则在继承传统藏族建筑式样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园林风格,开创了藏式园林宫殿建筑新风。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政策,西藏文化艺术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珍贵文物受到保护,近十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维修了大昭寺、布达拉宫等大批寺庙,使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重放异彩。民间文化得到抢救和整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直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流传民间,现在这部史诗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专案,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藏族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四大集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涌现了许多卓越的藏族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近10年来,西藏出国演出的艺术团体达20多个,向世界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藏学研究成绩斐然。中国在西藏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共建有 50 多个藏学研究机构,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了大量藏学研究著作,举行过多次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藏医藏药研究所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西藏有1所藏医学院、10所藏医院、3家藏药厂,藏医藏药从业人员近万多人。西藏文化艺术这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西藏的宗教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其信徒、组织和活动场所。其中,佛教分汉语系佛教(西元前2年传入)、藏语系佛教(西元7世纪传入)和巴利语系佛教(西元13世纪传入)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这三大支系中的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7世纪它传入藏族社会后,逐渐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中国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传入中国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七省、自治区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解放后,西藏维修、开放了寺庙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1400多处。今天3.4万住寺僧尼在中国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支援下,在寺院自由地研习佛经教义,开展各种宗教活动,广大信教群众则在家里设置佛龛、佛堂、诵经祈祷,并前往各地进行朝拜。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兄弟般的情谊是在共同开发中国大地以及源远流长的密切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藏民族是中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成员之一。回顾藏族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史实,相信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充分的佐证。

  中国境内的藏族分布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现今藏族居住区划分为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藏族自治县(即青海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行政区划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有其地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元代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实施统一行政管理的结果。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