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音乐>>正文内容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保护与继承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韩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保护与继承

  中国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韩军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在中国佛教音乐中独树一帜,被人视为佛教音乐“北方派”的代表。

  五台山佛教音乐从五台山开山之日起就与五台山佛教共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佛教歌曲,而且还保存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个朝代、各个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这些歌曲和乐曲与佛经和佛教仪式结合,始终保持着原初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之,五台山佛教音乐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五台山佛教音乐从音乐的角度讲是完善的,它不仅有声乐,也有器乐。在经文诵咏中有带乐器伴奏的唱诵(僧人称为“和念”),有不带乐器伴奏的唱诵(僧人称为“令调”),有深化了语言音调的已具旋律性质“吟诵”和只有高低起伏但节奏感极强的“直数”。除这些属于“声乐”的唱诵外,五台山佛教音乐中还有专门用乐器演奏的“小曲”,其形式可谓多样和独特。

  五台山是兼有汉传佛教(青庙)和藏传佛教(黄庙)于一山的佛教圣地。两种不同系统的佛教各自有着自身的仪式体系和方式,都有属于自己的常规的和特定的法事仪式。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舞蹈)就生存于这些法事仪式中。

  五台山佛教音乐随着五台山佛教弘法15m年来,经历了成型、完善以至衰微的过程,也遭受过北周的“周武灭法”(574)和唐武宗的“会昌法难”(N5)的灭顶之灾。

  五台山佛教虽经坎坷,但佛教及其音乐却总是在毁灭后重建并发展着。到了元、明之际,五台山佛教音乐达到最终的完善。之后,音乐随着法事仪式的大型化和程式化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佛事”。

  五台山佛教最后的衰微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经过战乱和政治运动,五台山佛教再没有达到曾经的繁荣,佛教音乐也由于佛教的衰微而音量减小。这种的态势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所好转。

  1980年以后,在五台山,无论是青庙还是黄庙都开始恢复佛教音乐,一些年过古稀的老和尚和老喇嘛分别带出了一批十几岁的小和尚和小喇嘛,五台山独有的“和念”又出现在法事仪式中。除了台怀的主要寺庙之外,台外一些寺庙和僧人也培养了一批能够演奏佛曲的少年。这时的佛教音乐不仅在法事仪式中得到初步的恢复,还经常应邀到国外和国内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各地演出,使人们开始认识了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国古乐的面貌。

  20多年过去了,21世纪的今天,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什么状态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五台山佛教音乐较之20年前并没有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退步了。

  1986年,笔者在五台山采访调查期间,曾集中一些老僧人做五台山独有的“北方佛事”。当时这些老僧人尚能以五台山的传统规矩做下来每日常规的殿堂佛事和“打普佛”,还能做下来传统的近5个小时的“焰口”。20年后的今天,随着老僧人相继圆寂,五台山传统的殿堂佛事和打普佛已经没有寺庙能做了,“放焰口”也只有一两个寺庙能以“北方焰口”的方式做下来,但是,其中的一些曲调也已失传,不能全部按过去的曲调唱下来了。上世纪80年代中,笔者搜集到的青、黄庙曲谱共有200多首,目前,青、黄庙中僧人能够演奏的曲目一共仅有不到30首。在黄庙,要想听到比较完美的音乐,也只有几个寺庙的僧人凑在一起才可能办到。现在的五台山,青庙大多数寺庙所做的法事,已经完全“南方”化了,总体上失去了五台山佛教原有的特色,丢失了它其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藏。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五台山佛教音乐需要继承,五台山佛教音乐急需保护。

  继承,是佛教的事、寺庙的事、僧人的事。继承是要保持自身的传统,使历史以来前辈们创造的各种属于五台山自己的法事仪规延续下来,使传统的长河不致中断,因为任何传统都是智慧的结晶。

  保护,是政府的事。五台山佛教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它不单单属于佛教,更属于我们全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的岁月中,它始终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始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包含大量的传统音乐的信息,包含我们传统的音乐思维方式和活体实例,它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五台山的身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全面的保护。

  保护和继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只有都认识到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文化属性,认识到它是传统给我们留下来的遗产,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才能共同努力将这一遗产继承、保护下来。

  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继承和保护中,挖掘整理、传授恢复和面向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很早就进行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解放区的新文艺工作者就曾经在五台山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可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有可能进行录音,但当时通过僧人的现场演唱所记录下来的曲谱已经给后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20世纪80年代初,又有音乐理论工作者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并且进行了录音。稍有遗憾的是,囿于当时对佛教音乐的认识,对佛教法事仪式中的唱诵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后来,又有人再一次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进行挖掘,经过艰辛和认真的田野工作,除了对法事仪式中的各种唱诵及器乐演奏做较完整的记录整理外,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五台山佛乐的曲谱3种,为五台山佛教音乐传统的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音乐找到了重要的依据。经过这一次挖掘,再加上以前的成果,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情况基本摸清。

  虽然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基本情况基本摸清,但在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去寻找一些原始资料时,却发现它们已经不在了。当时找到的五台山佛教乐谱3种,除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抄写的,当年由抄写者赠与笔者外,另外在清宣统年间和民国年间抄写的、共抄有200多首曲谱的两种谱本均找不到了。这两种谱本在笔者搜集到经过整理、翻译后,考虑到提供者的情况和传承的需要,分别还给了罗喉寺的大喜喇嘛(宣统本)和南山寺的慈荫和尚(民国本)。这两位法师相继圆寂后,笔者尽管费了一些力气,但始终查无下落。这两本曲谱是当时的演奏用谱,上面以红色画了一些点板或断句等符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重要珍贵资料,可惜至今尚无下落。另外,由当时的烧火师父寂冒提供的清末抄写的《吉祥会解》本(一函十册),很可能就是在五台山已经失传了的《三昼夜本》,其中记录了法事的上坛时间和做法事的详细步骤,最为重要的是在这部抄本中,记写了40首左右的可唱、可奏的曲牌名,而且在这些曲牌名中有与唐以来各朝代同名的曲牌。这一本重要的抄本,笔者在看完后交给了时任五台山佛教协会秘书长的禧元法师,在禧元法师圆寂后,笔者也曾多次寻其下落,但都无功而返。除此以外,根据记载,在600年前的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曾“朕遣使赍歌曲名经,往五台山散施”,但至今尚没有发现这一部“歌曲名经”。

  挖掘整理工作是保护和继承的基础性工作,虽然五台山佛教音乐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几个阶段的挖掘整理,但第一手材料现在已没有了下落,有的重要的资料还没有发现。因此,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还是要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

  传授恢复是五台山佛教音乐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手段。音乐不是曲本、曲谱,而是有音响的,音乐需要实际的音响来体现。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继承必须是以音乐本身的实际音响来继承。由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方式还保留着我们民族的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在仅有曲谱(工尺谱)的情况下是无法演唱(奏)的,只有师父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教,徒弟才能一点一点地学会。因此把已经挖掘整理好的乐曲传授下来是关键的一环。而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本身就是需要继承和保护的。传授需要师父,这是急需要做、时不我待的事。20年前,一些能够唱、奏下来大部分曲谱的法师们还有几位能够教授。20年后的今天,这些法师已大多带着音乐离去,能够教授的法师寥寥无几,甚至已不能教的很多。因此,除了尽快寻找会唱、奏的师父传授外,要利用各种手段把这些乐曲和传授乐曲的方法恢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继承成为可能。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寄寓于佛教仪式中的,音乐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仪式乃“音声佛事”。只有使佛教音乐回复于本位,佛教音乐才能以“原生态”的形式得以继承和保护。因此,恢复五台山佛教音乐需要连同它所寄寓的仪式一块恢复。五台山佛教经过1删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法事仪规。这些法事仪规具有鲜明的本山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五台山的法事区别于其他各地的法事仪式,在中国的佛教中独树一帜,是五台山重要的“身份”代表。近些年来,传统的五台山佛教的所谓“北方佛事”逐渐不做了,“三昼夜佛事”已经失传,“十寺法会”也已经没有了组织。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南方佛事”被普遍应用,五台山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恢复五台山传统的法事仪式是能否保持五台山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工程,也是五台山佛教音乐能够得到“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五台山佛教音乐不仅仅属于佛教,也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音声佛事”也是艺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五台山佛教音乐作为特色文化、艺术、历史,不能仅被保护于法事仪式或佛教中,而是要展示于舞台,再现于广大观众面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现在的20年中,五台山佛教音乐曾应邀到欧洲几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演出,已经证明了社会对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关注。关注的理由就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艺术性、古老性和文化性。因此,五台山佛教音乐不仅仅要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于佛教仪式中,也要作为艺术展示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们通过五台山佛教音乐了解佛教、了解佛教音乐、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也只有面向社会的展示,才能使五台山佛教音乐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使五台山佛教音乐得到根本的保护。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佛教音乐“北方派”的代表,是五台山佛教身份的象征。保护与继承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事。只要各方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好步骤、抓紧实施,五台山佛教音乐才能够得以全面继承,使历史的河流始终不断、畅流不息。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