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
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
滕军
中国寺院茶礼的东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自中唐时期中国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之后。每一位来华留学的日本僧人和每一位东渡弘法的中国僧侣都是其不同程度的传播者,只不过是有的留下了记载,有的没有留下。在这里不能不提及的是中国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
径山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特别是到了南宋之时,禅宗里的沩仰、法眼两宗已绝,云门宗也在日益衰落;曹洞宗衰而复兴时,隶属于临济宗的径山寺声震于江南。又加之于嘉定年间(1208-1224)宋宁宗将径山寺封为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的影响一下子便波及海外。径山寺遵循临济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法,倡导“公案禅”,强调“顿悟”,励行“棒喝分明”的参禅方法。这些都恰合当时处于新兴统治地位的日本武士阶级的需要。
13世纪初、掌握了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氏十分仰慕径山寺,不断派日僧到径山求取禅理。北条时宗还派日僧持其亲笔信来径山邀请中国名僧赴日传法。总之,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们把径山称做“道之所在,”给径山寺禅以高度的信任和荣誉。又加之镰仓幕府确立的年代(1192年)与径山寺被封为五山十刹之首的年代(1208-1224)相差不远,径山寺便成为了南宋时期日僧渡海求禅的圣地。据初步统计,南宋至明末有443位日僧来华求法,其中有129人史册留名,而这129人中的大部分都到过径山。山这些日僧在径山寺或参禅、或求教、或住学,住学时间最长的达九年。其中,嗣法于径山祖师的有11人,嗣法于“径山派”三传以内弟子的有41人之多。另据统计,自南宋至明末清初中国赴日弘法的僧侣有45人,其中属“径山派”三传以内的弟子有27人。如上的史实足以证明白南宋以来径山寺的禅及文化对日本的禅与文化所给与的巨大影响。事实上,持续地活跃至当代的日本临济禅的教理、教法及文化中无不留有径山寺的烙印。据考证,日本僧堂生活中的衣、食、住,如茶汤、蔬菜、豆包、龙须面、笋、豆腐的制做、调制方法等也均发祥于径山。在此历史背景下,径山寺的茶礼也随之传到日本。
径山植茶可追溯至盛唐,据清嘉庆年间的《余杭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国一大觉禅师法钦来径山结庵建寺后“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从此,径山就开始生产茶叶,因制茶方法独特而被称之为“抹茶”。由于径山具有土质疏松,各种原生矿物质含量丰富,降水量多,湿度大,漫射光多等生态条件,使径山茶具有优秀的内在品质。在宋代时已远近闻名。北宋翰林院学士叶清臣于宝元年间(1039-1040)考察了浙江的许多名茶之后赞颂道: “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北宋翰林院学士、茶学专家蔡襄(1012-1067)品饮径山茶后赞誉说: “清芳袭人”。
径山茶本为供佛所植,圣山寺多茶事是理所当然的。虽然有关此事没有留下完整的史料,又加之文化大革命末期,径山寺已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其文化遗产尚待整理研究,但流传至日本的文物及有关历史事件可以为径山寺茶事做一补充。这也正说明了径山茶礼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在日本众多的径山来访僧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最大作用的当指圆尔辨圆(1202-1280)。圆尔辨圆幼年时学习俱舍、天台之教,青年时期学习了三年儒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薰陶。之后,又参学于荣西的弟子荣朝,更深一步地了解到了中国的禅学。1235年,圆尔辨圆34岁时赴中国南宋巡礼求法。在开始的两年中,他参学于景福院、天竺寺等地,修戒律之教,得天台宗祖传承系谱图、学习禅法。自宋嘉熙元年(1237)起,圆尔辨圆便在径山寺第34代十方住持无淮师范处修习禅宗临济杨岐派的禅法,历时五年得受印可。在径山的五年里,圆尔辩圆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禅法,儒学的吸收领会之中。除此之外,他对径山寺独特的禅院生活文化也不遗余力地去观察、学习。
径山远离城镇集市,又座落在海拔近800米的高山上,物资运输靠人工肩挑,十分不便。又加之常年在山的僧众达几千人,所以不得不对常用的饮食品实行自制自种。如蔬菜、豆腐、酱油、豆板酱、腐乳、豆腐、素鸡等,茶也不在话下。
在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原则下,凡来径山的日本僧侣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各种食品的自制自种活动。同是来华日僧的觉心国师(1207-1298)就在径山学得了制做豆板酱、酱油的酿制技术,回国后,他在和歌山县的汤浅试制成功。圆尔辨圆也不例外,何况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圆尔辨圆在径山学习了中国烹饪、纺织、绘画,掌握了麝香药丸的制法,龙须面的制法及茶的制法。他不仅样样都学,而且样样都学有成效,而其中,最有成效的恐怕是茶。
1241年,圆尔辨圆要返回日本。无准师范亲手授予《大明录》。此书为宋僧奎堂所著,是一部举程明道等学说和于禅宗,主张援儒入佛的著作。与此同时,圆尔辨圆还带回了经典和儒书1000余卷。回国后的圆尔辨圆在建寺、讲禅、植茶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先后创立崇福寺、承天寺、东福寺三座大刹,大力传播径山的临宗济杨岐派宗风。特别是他建立的东福寺,领地宽阔、气势磅礴。圆尔辨圆在东福寺传授以禅为中心的天台、真言宗义,被称为“东福寺派”。1245年,圆尔辨圆入宫向后嵯峨天皇进献和宣讲《宗镜录》,名声大振。后嵯峨天皇、龟山天皇、深草天皇分别先后随圆尔辨圆受戒。1257年,圆尔辨尔又为幕府的实权者北条时赖讲授《大明录》,展示了他在宋学、汉文方面的才智。圆尔辨尔是继荣西之后的日本又一位禅宗领袖,他死后被天皇赐与“圣一国师”的称号。
圆尔辩圆在回国时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将其栽种在了静冈县安倍郡足久保村。那一带是圆尔辨圆的故乡。尔后,人们按照圆尔辨圆的指点,按径山茶的制法生产出了档次高的日本抹茶,被称为‘本山茶’。 (其后,种茶技术在静冈县全地域逐步普及,如今静冈茶的产量占日本茶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静冈县人民的人均茶消费量居日本各地区之首。如今的静冈县茶业人士在每年新茶上市时还要祭拜圆尔辨圆,祭拜径山茶。)
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他更细心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当时,中国的禅院里都施行有一套具有严格法式的茶礼,径山寺也不例外,只可惜没有留下专门叙述径山寺茶礼的史料,但是。成文于1335年的《敕修百丈清规》中所整理出的南宋时期的中国禅寺茶礼,可以做为径山寺茶礼的一个佐证。在此,笔者不得不把问题展开一下,在论述百丈清规的成立背景,基本内容,茶礼方式之后再回到圆尔辨圆的问题上来。
论及清规的历史要追溯到中国的唐代。至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时,当时达磨传来的禅宗在中国已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禅旨已颇为人们知晓,但仍没有成立正式的教团,也没有像样的禅寺。百丈怀海禅师在洪州新吴(今江西南昌奉新)的大雄山大智寿圣禅寺里集结了数百名修行僧,但因没有严格的组织规则,修行僧的生活十分杂乱。于是,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中规定了禅寺的布局、僧堂的设计、僧侣们日常起居的动作,禅寺的礼法等等。据福岛俊翁的考证,《百丈清规》成立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囚,此间正是中国茶文化兴起之时,陆羽、皎然、白居易等都十分活跃,留下了不少有关饮茶的诗文,其中描写禅院饮茶情景的也颇多。 《百丈清规》中也应包括有禅院茶礼的内容。但遗憾的是,其原文于元末失传,如今只能在《宋高僧传》第十、 《唐新吴百丈怀海传》、 《景德传灯录》第六、杨亿编《禅门规式》中略见残篇。 《百丈清规》之后又有《禅苑清规》(1102)《入众日用清规》(1202)《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1274)、 《禅林备用清规》 (1311)等清规的问世。这些清规都是对《百丈清规》的辑要、删集。所以,其水平参差不齐。至元末1335年,百丈怀海的第十八代法孙东阳德辉在元顺帝的敕令与支持下,集结当时有学术水平的沙弥共同作业,将散落在各处的《百丈清规》残篇收集一处,审查勘定,终成《敕修百丈清规》。此清规无疑反映了当时中国禅寺的生活规范。
在《敕修百丈清规》中的九章(共91节)中,有四章(共25节)涉及到禅堂茶礼。其四章是:
<住持章第五>
<两序章第六>
<大众章第七>
<节腊章第八>
其25节是:
1告香
2受嗣法人煎汤
3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4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5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
6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
7山门特为新命茶汤
8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
9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
10方丈特为新首座茶
11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
12住持垂访头首点茶
13两序交代茶
14入寮出寮茶
15头首就僧堂点茶
16方丈特为新挂搭茶
17赴茶汤
18新塔挂人点入寮茶
19方丈小座汤
20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21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22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
23旦望巡堂茶
24方丈点行堂茶
25库司头首点行堂茶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第23节(旦望巡堂茶)的茶礼。原文如下:
住持上堂,说法竟白云,下座巡堂吃茶,大众至僧堂前,依念诵图立。次第巡入堂内,暂到与侍者随众巡至圣僧龛后,暂到向龛与侍者对面而立,大众巡遍立定。鸣堂前钟七下,住持入堂烧香巡堂一匝归位。知事入堂排列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暂到及侍者随知事后出。烧香侍者就居中问讯揖坐,俟众坐定,进前烧香及上下堂、外堂。先下间,次上间,香合安元处。炉前逐一问讯,揖香毕,归元位。呜钟二下,行茶瓶出,复如前问讯,揖茶而退。鸣钟一下收盏,呜钟三下,住持出堂。首座大众次第而出,或迫他缘,或住持暂不赴,众则粥罢,就座吃茶,侍者行礼同前。
其大意是说,住持在佛堂说法完毕,说: “下座巡堂吃茶!”于是众僧按念诵经文时的排列方法依次站好。然后众僧按规定的方式巡回入僧堂。刚来的修行者与侍者绕到佛龛的后面,刚来的修行者面对着佛龛,对着侍者站好。众僧巡回一圈之后站到定位上。堂前钟响七下时,住持进入僧堂烧香,在僧堂里巡回一圈坐到规定的位子上。接下来知事入僧堂,先向佛龛行合掌礼,然后到住持前行合掌礼。一声禅板响后,由首座领头,众僧们在僧堂内按一定的路线再巡堂一圈。这时,知事、侍者和刚来的人走在队伍的末尾。负责烧香的侍者在僧堂中间的香炉边行礼,然后进香。之后为僧堂内外的香炉一一进香,将余下的香放回原处后,行归位礼。这时,钟响两下,侍堂的僧人手持茶瓶进入僧堂,行礼斟茶之后退出。这时,钟响一下暗示开始收茶碗,钟再响三下暗示住持退场,接下来便是首座、众僧依次退场。如果有其它事或住持暂不出堂,大家便吃粥,吃粥后再用茶,其茶礼与前相同。
从以上《敕修百丈清规》中有关禅堂茶礼的25节之一的(旦望巡堂茶)的进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期中国禅堂茶礼的概貌。其茶礼的进行有严格的步骤,各级禅僧的进场时间有明确的先后,所在的位置有明确的不同。引导、敲钟、敲板、烧香、上茶者分工明确。甚至板敲几下,钟敲几下都有明确的文字规定。这些非常具体的细则规定只有在长期的禅寺茶礼的实际经验的积累之上才能形成,应该说, 《敕修百丈清规》正是对我国宋元时期禅堂茶礼的高度总结和指导总则。
径山寺为宋代五山十刹之首,其威仪茶礼自不必引证。既使到了清末,甚至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在圣山寺仍保留有‘茶宴’这一茶礼形式。就此,在俞清源《径山史志》中有如下的记述:
径山古刹的开山祖师法钦钟茶,初为供佛,后至请客。请客饮茶还有专
门仪式和茶具,名曰“荼宴”。据传, “茶宴”的专门仪式是:献茶、闻香、
观色、尝味、论茶、交谈。具体做法是:上宾驾到,请至摆设整洁的并配有
诗、画,盆花的明月堂。宾主在茶桌前就坐,司客(寺内专门接待客人的和
尚)按盏(先客后主)奉荼。主人从司客手里接到茶壶行至客前,各注半盏,
注荼毕,宾主互相致礼。然后各自举盏闻香,放盏观色,再捧盏呷茶半口,
尝味细品。这一动作连续四次。饮完四个半盏后,客人品论茶味,并向主人
道谢,主人答礼谦让。此后,司客再向客人注茶,宾主交谈有关事宜。 “茶
宴”有专用茶具。茶桌上放一精制的茶台子,内有紫砂茶壶,精制瓷盏,锡
制荼罐等。 “茶宴”非上宾不予举行。
保存至清末的径山茶宴的格式虽无法与《敕修百丈清规》上记述的茶礼相比,但基于我国禅堂法式至明清两代几至不存的实际情况,径山禅堂茶礼的这一形式能流传至今是十分难能的,也是全国唯一的,这从侧面证明径圣山茶礼在宋元时期的隆盛。
那么圆尔辨圆是如何将径山茶礼移植日本国的呢?圆尔辩圆从径山回国时带去《禅苑清规》一册,依此为蓝本,结合日本的实际,圆尔制订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效径山茶宴仪式的茶礼。茶礼是全寺僧人务必遵守的生活规范之一。日本弘安三年(1280)六月(圆尔临终前四个月),圆尔对其传法的东福寺、承天寺、崇福寺、水上万寿寺等做了八条内务规范的决定。其中的第三条规定说:“圆尔以佛监禅师(无准师范)丛林规式一期遵行,永不可退转矣。”这一条就是说,圆尔按径山无准师范所传模式制订的丛林规范是第一重要的,须永远遵守,不可有变。其中自然包括效仿径山寺茶宴的茶礼。
如今,圆尔辨圆辞世已有近七百余年。但在每年圆尔辨圆的忌日(10月17日)里,东福寺都要举行“方丈斋筵”。从中可以看到《敕修百丈清规》所述茶礼的缩影,也可以凭此追溯宋元时期中国径山寺禅堂法式的轮阔。当然东福寺茶礼经日本僧侣七百余年的精雕细刻,反复磨砺,加之有实际资料可考,我们可以叙至细部:
当日,大方丈(禅寺的主要建筑)入口处悬挂“煎点”的木牌,方丈内部的中堂正面悬挂圆尔辨圆的画像,其两侧悬挂寒山,拾得的画像。画像前摆一张桌子,上置花、烛、茶、汤(热水)、果、饷(供物)。方丈地中央设有香台,上置香炉。 (图4—12)至定时,侍衣(负责引导者)手持点名册站在方丈外长廊处点名,已在长廊下集结好的禅僧按被点到的顺序依次入场。在方丈门口有侍药(负责茶事者)迎立,凡禅僧入场时都与之合掌互致礼。入场后,禅僧们按照摆放在方丈前的照牌上的说明找到自己的定位站好。这时主持入场,主持先走到主对位处,与站在主对位上的人(一般是请来的贵宾)敔一礼,然后转身向站在宾位,宾对位上的人致一礼。之后,做合掌的姿势行走至主位上。这时,主位、宾位、主时位、宾对位上的人一齐将小坐垫折起来放在一边(这种小座垫只在坐禅时用)。入场完毕后,侍衣进场,走三步,行单腿下跪礼,用中启(一种指令扇)指在场的人一周,于是在场者一同合掌坐下,并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牌放在右膝旁。
侍衣再次入场,沿香台的东侧走至烛台前,将蜡烛点燃,再沿香台的东侧退出。接着,侍香(负责点香者)在场外由左脚起动走三步用右脚迈入场内,立定,向在座合掌致礼,在座者均回礼。侍香拱手走至场中央的香台,行单腿下跪礼,双手取出香台下的香盒,用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将香盒盖打开,并将盖重叠在香盒的下面。然后沿香台的西侧走至方丈北面的桌前,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捏一些香末放在香炉里。然后由右脚起动向后退半步,两脚并齐,左转,绕过场中央香台的东侧至场中央香台的前侧,再捏一些香末放在香台上的香炉里。然后,侍香行单腿下跪礼,将香合放回香台下。拱手站立。最后,侍香右腿起动退三步,合掌行礼。在座众僧均合掌回礼,侍香退场。
接着,侍衣再次入场。通过中央香台东侧走至桌前将蜡烛灭掉。然后,侍衣退场。接着,侍衣退场。接着,侍香在左,侍药在右排成一列,由左脚起动走三步用右脚迈入场,至主位前,深致一礼,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牌放在右膝旁。
侍衣入场,绕场一周,从东北角转至西北角,将缺席者的名牌收掉。接下来,由奉行(负责杂务者)将放置在主对位和宾对位身旁的座头屏风收掉,在坐者将各身边的小座垫折好放在右侧,将佛珠放在座垫上。
接下来是用餐。端食盘(黑色方盘上放有米饭、酱汤、炖菜)的工作是由四名供给僧和四名提给僧完成的,供给僧和提给僧并列进入方丈。供给僧空手,提给僧端一个食盘。双双至主位处,供给僧从提给僧手上接过食盘,递给坐在主位上的住持。如此,依次将食盘端送给每一位在座的禅僧。
然后,奉行入场,手持中启行礼。于是众人开始用餐。当然是简单的素食。用餐完毕后,当住持放下筷子时,在场的人也一同放下筷子。接下来便是撤下食盘,要领与前相同。
下面便是供茶。供茶僧右手拿一只黑色点心盒(内盛有点心),左手拿一只带有碗托的黑釉茶碗(内盛有茶粉)。供茶僧在住持前行单腿下跪礼,将点心盒放在住持的右侧。然后,用双手将茶碗放在住持的左侧。之后,供茶僧以同样的方式为主对位、宾位、宾对位上的人端来点心和茶碗。对于其它在坐,则用大食盘送递茶点。
点茶僧左手提执壶(内盛有热水)右手拿茶刷入场。茶刷插放在执壶口上。点茶僧走至住持前。这时,住持将碗及碗托端起,点茶僧往碗里斟热水,为使水不外溅,用茶刷轻掩壶嘴处。斟完水,把执壶收至右腋下(这样做可以将袈裟的宽袖子捋起,以方便右手的动作)。点茶僧用茶刷在茶碗里搅拌,直觉搅拌出一层泡沫。当在坐的茶都点好之后,全体一齐喝茶。
喝茶毕,供茶僧入场,将点心盒、茶碗撤下。至住持及主对位、宾位、宾对位前行单腿下跪礼,在其它坐前免礼。
在坐一同起立,由住持领先依次退出方丈。 “方丈斋筵”至此结束。
以上,笔者对日本东福寺茶礼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此茶礼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至少在东福寺被“上演”了700多次。至于其中的细部,为什么要这样做,连东福寺的僧人们也说不清楚。但他们只一味地代代传承着,在开山祖师的遗像前不敢有半点儿的差错。也许正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重视传承的传统,才能让我们在今天看到如此庄严的禅寺茶礼。
至此,笔者着重叙述了圆尔辨圆对径山寺茶礼东传的贡献。当然,径山寺茶礼的东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单凭圆尔辨圆一个人的力量也是难以完成的。在这里,笔者要再举出两则史料,来进一步说明本节的主题。一个是南浦绍明东传点茶用具之事,一是天目茶碗之奇遇。
南浦绍明(1235-1308)与圆尔辨圆是同乡,同是静冈人。15岁入镰仓建长寺兰溪道隆处参禅,而建长寺是径山寺弟子兰溪道隆在日本幕府政权的全力支持下建立的禅寺。其设计、施工一律由中国人按中国禅寺的规格实施,其禅堂用具,佛具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住持一直为中国人僧侣。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南浦很明学习了10年。南浦绍明25岁时入宋,参禅于径山寺主持虚堂智愚,在华八年。1267年,南浦很明辞别径山时得到了虚堂智愚法师的亲笔偈文,并带回了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
据西部文净先生考证,在南浦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制述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 《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由此,茶禅一味的精神便为人所知。据《茶道经》记载,刘元甫长老为白云守端禅师的门下。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了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关于《茶道经》的考证在学术界有争议。若《茶道经》的来历是真实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今天日本茶通所信奉的四规一‘和敬清寂’来源于中国四川五祖山的松涛庵。
南浦绍明带回的一套点茶用具包括:摆放茶具的茶具架(日语称之为台子)、烧火用的风炉、烧水用的茶釜、盛清水用的水罐等。这些茶具都是当时中国禅寺所用之物。南浦绍明回国后,先留居兰溪道隆主持的建长寺。后于1272年经圆尔辨圆推举,来到位于九州福冈的崇福寺。这套点茶用具也随之来到了崇福寺。就此,日本有不少史料记载。如《续听视草》和《本朝高僧传》中说: “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又如《类聚名物考》中言:“茶道之起在正元(1259-1260)中(指南浦入宋之事),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等等,南浦绍明在崇福寺主持禅事33年。其间,南浦绍明曾仿照径山茶礼而行茶。南浦死后,此茶具传至京都大德寺(因崇福寺属临济宗大德寺派)。据说离大德寺不远的天龙寺的梦窗疏石(1275-1351)曾用此点过茶。其点茶事件的发生恐怕是在1345-1351年之间。这个时间离南浦回国,带来径山茶具已有80年的岁月。这件事让当时的室町幕府的掌权人——足利将军家得知后,便在将军府内演绎开来。至15世纪下叶,足利义政(1436-1490)时,这种用点茶架的点茶法,正式被村田珠光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的点茶法。沿袭至今的日本茶道点茶法,不用说是必须追溯至中国径山茶礼的。
关于天目茶碗,笔者必须从北宋述起。1064年,蔡襄著述《茶录》,总结了当时的极品末茶的指标,是在搅拌后浮出白色泡沫为佳之后,对茶碗提出了要求: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坏微厚,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蔡襄在《茶录》中所推举的“建安所造者”,便是建盏。它产于福建省建阳地区。这种碗因其胎土含铁量高,又有粘性,所以,烧成的建盏胎体呈深灰黑色,密度大,很重,不易破损。其釉色的变化富于特色,它以黑釉为主,有的呈出细密的兔毫状的纹理;有的浮现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斑点状结晶。再观察其器形,在盏内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处,稍凹进一圈,而使口沿内微隆起。薜翘先生曾对这类盏进行过测试,证明它是专门为适应“斗茶”而设计的,在斗茶中起了注汤的标尺作用。
在蔡襄的《茶录》 (1064)之后,又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1107)大力推崇用黑色建盏来点茶的精到之处。于是建盏大肆流行,建盏的烧制自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入了鼎盛期,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才现衰势,再至元初,即13世纪末,建窑才不再生产黑釉茶碗了。
建盏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停烧的历史同样在南宋、元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得到了印证。在十二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发现了建盏。所以,可以推测,在中国流行的建盏与宋代饮茶法一起,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可是,由于当时日本文化大大滞后于中国文化,新的饮茶法及建盏并没有引起日本社会的十分的注目。但至径山禅法及茶礼经圆尔辨圆(1241年回国)、南浦绍明(1267年回国)等人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禅堂茶礼大兴,文人、权势争相效仿,建盏也获得了洛阳纸贵的身价。更使其加势的是,当中国的点茶之风衰落,建窑减烧,停烧之时,正是日本点茶之风兴起并走向高潮之时,建盏在日本逐渐被捧为珍器,古董。特别是至十四世纪日本出现了争相收藏,鉴赏,转卖建盏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中国,建盏虽倍加推崇,其产量是惊人的。据近20年对建窑的发掘考察,一次烧制十万只的龙窑为数不少。这些烧成的建盏沿建溪、崇阳溪、松溪等河道运往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并扩散至南中国乃至中国北方。又加之仿制建窑黑釉的窑口的出现,使得建盏及类似建盏的黑釉盏散落民间。当时的一些寺院都用这种黑釉碗吃饭、喝茶。径山寺也不例外。
于是,在径山寺,在禅宗“继承衣钵”的传教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僧人在回国时都要带回师付的肖像画及建盏(有的可能是仿制品)。而且有的僧侣不只带回一个。这些建盏陆续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开来。由于径山寺属天目山脉,又称天目山径山寺,所以,这些建盏就被日本人命名为“天目茶碗”。关于天目茶碗一词在日本史料上的最早出现,可举出《大日本史料》中所载的《泊寺院打入恶党等交名文书》。日期为日本的建武二年(1335)九月。说坏人闯入寺院盗走公物。其中有“天目盏2只”。凹在此之后,有关天目茶碗的史料记载逐步增多。在日本茶道上还专门设计有用天目茶碗点茶的一套程序,称之为“天目点”。并且,这种点茶法只是在贵人光临时才做,又称“贵人点”。研究界一般认为,“天目点”是至今数百种日本茶道点茶法的源头,这是无疑的。那么南宋、元时期流入日本的天目茶碗到底有多少只?至今没有统计数字的出现。但己知有三只特别完美的天目茶碗被日本列为“国宝”。
综上所述,中国的径山茶礼从精神上、内容上、用具上都给予了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俞清源《略谈径山的中日文化交流》,1996年。
2福岛俊翁《敕修百丈清规题解》,日本淡交社,1977年。
3俞清源《径山史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