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开洪州宗风的道一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开洪州宗风的道一

  禅宗南岳一系,始自南岳怀让,多在江西活动,称江西神系,又以其弟子马祖道一开创宗风,这一系禅故而亦以道一为代表,道一的活动中心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因此又把这一系禅法称为洪州宗。

  道一(709-788),俗姓马,时人尊称为马祖,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他幼年时就从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北)的唐和尚出家,这个唐和尚即资州处寂,为剑南净众宗一系的禅僧。宗密说道一又是金和尚的弟子,金和尚指净众宗的无相禅师,新罗国人,处寂的四大弟子之一,净众宗的实际创立者。因此可以说道一是净众宗出身。道一受具足戒是在渝州(今重庆市)的圆律师门下。开元(713-741)年中,道一离开四川入湖南,参访在南岳修道的怀让禅师。据说他到衡山后,并未直接去参怀让,而是自己建个茅庵整日坐禅,这就引起了怀让的注意。为了启发道一,有一次怀让拿块砖在道一面前磨,道一问,你磨砖作什么?怀让答:磨成镜子。道一又问:砖块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块不能磨成镜,那么你坐禅怎么能成佛?道一言下有悟,归心于怀让,“心地超然,侍奉十秋”(《古尊宿语录》卷一)。后来道一到过福建建阳的佛迹岭,又迁到江西临川县,再到江西南康的龚公山弘法,收授徒众。在龚公山时,当地郡守裴氏经常去求教,可以想见道一的禅法已很有影响。大历(766-779)年中,移住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开元寺,自此以后一直在此弘法,直至去世。钟陵属洪州辖地,邀请道一进洪州的是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路嗣恭,路氏一直支持道一的佛教事业,这样更促使了道一禅法的发展,蔚然成一宗派,是为洪州宗。在慧能的后世禅系中,以道一的洪州宗门庭最盛。

  道一入灭后,于长庆元年(821)谥大觉(据《宋高僧传》),元和(806-820)年中谥大寂(此据《景德传灯录》),后世多沿用“大寂”号。

  道一没有留下著作,后人辑有其语录,《大寂禅师语录》一卷和《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分别收于《景德传灯录》和《四家语录》之中。

  道一的禅学以性论为核心,进一步发展了慧能的心性论,在宗风上又与慧能朴素的禅风有别,强调天真自然。其禅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两个命题。

  “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所指示的含义,既是本体论方面的又是心性方面的,也是修行方面的。道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是非、无断常、无凡无圣。”(《大寂道一禅师语录》,《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这个平常心,就是众生活生生的现实之心,不是荷泽神会所讲的纯粹的本体之心,它可以说是体用混合的,不可以用是非、断常、凡圣等来分析之。道一继续讲,“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同上)。也就是讲,平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处事之心,没有什么更特别之处,这种体用合一,迷悟合一的整体化的现实的心本身就是道。那么这个道又是指什么?“道即是法界”(同上)。道是一种佛法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常以真如等概念来表达。道又指心,宗密归纳说:“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以心断心。”(《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道从另一方面说就是心本身,是这种包含善恶又不偏于善恶的心本身,在这种意义上,道实际上也是佛性。严格来讲,这种道不是可言说的,所以当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时,道一说:“待汝一口喝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古尊宿语录》卷一)

  为何说平常心是道?从体论的意义上看,心是万法之本,“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本”(《大寂道一禅师语录》)。万法皆由心生,日常生活之心所指示的一切现象,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这个心,都是道。这种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权德舆所撰《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中记为“触境皆如”。“如”指真如,“境”指现象。宗密称为“触类是道”(《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道一自己则称为“立处即真”。“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大寂道一禅师语录》)。“立处”指真好如所缘起的现象,现象本身就是真如。

  从心性论的意义看,一切法都是佛性的体现,“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同上)。就人本身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动作都是佛法的体现,是佛性的作用,扬眉瞬目,都是佛性,宗密分析为“起心动念、弹指、謦欬、扬扇,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人的这些动作行为,都是自自然然的平常心,因而都是道的体现。

  道一把自己的心性论概括为“即心即佛”,这是传统禅宗的“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众生即佛”之类思想的进一步提炼,其基本含义也是揭示众生和佛的平等无二,众生心就是佛心。但道一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又提出一个“非心非佛”。《古尊宿语录》卷一载,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是佛?道一和尚说,为止小儿啼。又问,啼止时如何?道一说,非心非佛。又问,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提示?道一说,向伊道不是物。又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道一答,且教伊体会大道。

  由此可见,即心即佛(或即心是佛)和非心非佛首先是指示学人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还不知道入门之路,不了自性的人,告诉他即心是佛,观照身心,自然能成佛。对于自以为了知即心即佛因而执著于这一点的学人,则进一步指示他们非心非佛,心和佛都是不应执著的,否则就成障。但是这个非心非佛也不能执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大道。从另一方面说,只要是悟道之人,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都不生分别心,那么他不论从即心即佛还是从非心非佛,都能直取自心而见性,都能体会大道。所以,当道一听说自己门下以即心即佛的开示而得悟的大梅法常禅师得知自己又讲非心非佛而不加理睬,“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景德传灯录》卷七)时,称赞他道:“梅子熟也。”(同上)大梅法常真是悟道之人了。

  以“平常心为道”和“即心即佛”为基础,道一强调顿悟,“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古尊宿语录》卷一)。顿悟不假渐修,无须修行,只以平常心自然自在地生活,穿衣吃饭,言谈应对,这就是修了。不修善心,不断恶心,一切都天真自然,宗密称之为“任运自在”,“任心即为修”(《禅门师资承袭图》)。

  道一在接机方式上,重在培养学人的大机大用,反对学人有修有思,促进学人顿悟。道一的宗风,形式上有打、喝、举佛、画地、蹋等,杀活自如。当有僧问道一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时,道一说我今天没有心情回答。这还算温和。对于那些钝根学人,他就不客气了,有僧问同样的问题,道一举杖便打,说道:“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古尊宿语录》卷一)这种峻烈作风到临济宗时更加光大。有时又以非常天真活泼的风格接引弟子,例如,他采藤回来,遇到弟子水潦,就装作要跌倒,水潦赶紧上近去扶,道一一脚踢倒水潦,哈哈大笑道:“无量妙义,百千三昧,尽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同上)这种宗风,没有了呆板、沉闷和装模作样,非常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禅的活力所在。

  道一的入室弟子,《古尊宿语录》载为一百三十九人,多成一方事业,后来的临济宗和沩仰宗,广义上也都属洪州宗之列。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