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突然来到我内心
菩萨突然来到我内心
“我曾去过那世上受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当我站在云岗石窟前的时候,不知怎么,我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这段《神曲》中的话。
在一股刺鼻的焦炭的气味中,我慢慢地靠近了大同的云岗。我觉得就算是我的脚步已经到达,可我的心力却是无法到达的。我跟云岗隔着什么?是一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还是一张纸的距离?但是云岗让我震撼,我感到失语,找不到适于表达的语言,只是沉默,也只有沉默最适宜这种气氛了。我就像它近旁的一块石头,忍受着风化、煤屑、变形与苍老,却承蒙了光的照耀。
多年前我曾在一张挂历或者是一张风景画中见过云岗佛像,那幅画有些泛黄,跟泥土的颜色是相同的。原来这尊硕大无比的佛像是位于20窟的释迦牟尼坐像,典型的面相方圆、细眉长目、双耳垂肩、双肩厚实,具有印度佛像的风格。我必须仰起头才能看见佛,虽然梁思成先生对这尊佛像的评价并不太高,认为它缺少个性,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敬畏。它的体积与壮观足以显现其气度与威严,经过风霜雨雪,它的光芒依然那么刺眼。我匍匐在佛的面前,不敢抬头,我内心里被羁绊的事物太多,我如何能够超度,心可以朝着每个方向,达到有我和无我的自由?
公元460年,北魏王朝的一个叫昙曜的佛教高僧奉旨开凿石窟,希望把信仰刻于山川,以不受人世间的磨难而得以永存。东部以造塔为主,故称塔洞,里面的佛像密如蜂窝;中部呈长方形,以一尊大佛为主,四周拱门及洞顶刻满了飞天、走兽、禽鸟、宝塔,仿佛一个大千佛教世界;西部洞窟多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作品,风格比较平易,充满着平民化理想。云岗石窟汇聚了印度、波斯与西腊的雕刻艺术,与敦煌千佛洞、龙门石窟并称为三大石窟。我也比较认同被梁先生称为“中国派”的作品。它们不像印度派作品那样表达单一,而是讲究面容的细致,细节上的精雕细刻,而且衣服上也出现了中式褶痕,叫作“褒衣博带”。
从那巨大的佛像到布满衣服皱褶的小佛,从那些佛经故事到每座佛的喜怒哀乐,似乎我都没有重述的可能。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充满殉道的色彩,而音乐窟里的伎人飞天却承传着声色热闹,那洞门前形象各异的石柱因为风化而酷似音符,使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
终于找到那些坐在半空的小像,它们不像那些大佛那样威风八面、那样高瞻远瞩、那样看透一切。它们不过是小神仙,不像那些大佛那样高高在上,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小神小仙有着自己的小洞,就像有着自己的小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急躁、不计较,安静而宁远、温暖而惬意,心满而意足。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我内心里的极乐世界,它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在的;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可以把握的。
从云岗石窟出来,我的脚步流畅,妙步生花,好像菩萨突然来到了我的内心……
○李轻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