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读《能海上师传》之笔记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来源:李慕弘的博客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了解能海上师还是今年8月份的事,由于学校只在奥运期间放假,而我又极渴望有一个外出参学的机会,阴差阳错之间,在网上搜到“菩提心”网站举办禅修营,于是打点行囊,远赴位于浙江泰顺的崇教寺。在此之前,我有约两年的时间接触南传佛教,深知禅定的重要性,对南传禅修的理论和实践也略有体会。崇教寺有一位名叫傅味琴的老人在教授禅定,当然,在我去了后,才知道禅定也是要有严格的次第的,所以名为次第禅。所谓次第,就是严格地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教授,积累资粮、圆满加行,然后渐次增上以至水到渠成。



  老人便是能海上师的弟子,与清定上师、妙莲比丘尼同为能海上师门下。上师为近代高僧,其著作已结集为《能海上师全集》,共分五册,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在浙江小住的几天,有幸读到能海上师的《三学讲录》和《戒定慧基本三学》,虽只片断,却令我深感震颤。特别是《定道资粮颂》,详述入定之前行,如应发无上菩提心,持戒清净,烦恼淡薄,乃至饮食、睡眠调和等,真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回武汉后,我竟然在宝通禅寺搜到全套的《能海上师全集》,真是因缘不可思议。在网上搜到《能海上师传》,读之再三,深为叹服,也由此生大惭愧之心。人身难得,而我等仍如此悠悠忽忽度日,不知前人求法之艰辛,不愿深入经藏。或尚玄谈,执理废事;或执一法,得少为足;或立三乘,不能融贯。回想学佛以来所走过的历程,虽所阅较多,至今仍未入门,无善知识之引导,仅凭已之揣测,盲修瞎炼,诚可感慨。

  从读《印光法师文钞》念佛,到阅佛教史怀疑大乘经论的产生,希找到“最纯正完美的佛法”,到全心投入南传教法历时两年,以阿含为佛所说唯一经典,及了解印顺法师小乘三派和大乘三系的判教,将般若思想与阿含思想予以贯通,进而建立菩萨道。不知四悉檀,不知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源流,不知中观见与唯识见应如何融贯,不知菩萨乘的殊胜、不知无常、无我如何变成常、乐、我、净,不知所有教法皆是实,无相违背……所有的这些“不知”都曾作为一个个的无明,使我不得心安。而所有这些问题,皆源于没有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以至愚笨的我在漆黑的路途上、在故纸堆中苦苦摸索!

  而我此次浙江之行虽只五天,仍有重要收获,便是了解到菩提道次第以及善知识引导的重要。阅《能海上师传》,其以宗大师所造广论为准绳,含摄三士道修法,不舍一法,而法法互助互成,能正大乘行者轻视阿含之偏,大小融贯,性(中观,深般若)相(瑜伽,广般若)不违,能止中观与唯识学者之诤。特别是在能海上师晚年,深入学习阿含经典,并在自序中云:“深悔少壮之年,以无知故,不识阿含大教无上无穷,未肯虚心学习。中年受雪山之教,渐识门路,乃于六零年发心细学《增一阿含经》,不怖经多文广,一日不死,必学一日,以此誓愿,超越老病,复蒙三宝文殊加持成就。”

  观能海上师一生行迹,早年立志报国,中年以其无尽悲愿,二次入雪域求法,备极艰辛,达七年之久,得康萨仁波且全部清净传承,后回川首创汉地黄密道场,开显密圆融之先。

  以是因缘,我愿将阅读《能海上师传》之笔记,以飨有缘得见者。并以此回向有情,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普及于一切,皆共成佛道。

  《能海上师传》内容丰富,仅以我之关注的重点作笔记,略分二段。

一、能海上师简单年谱

  28岁:时任营长,始闻佛法。

  29岁:闻张克诚先生讲授佛教哲学,开始研读《佛教的成唯识论》、《法相宗弥勒学提要》等书,惊叹佛法之深奥。

  32岁:应重庆居士之请,讲授《百法明门论》。

  33岁:在成都创办佛经流通处。亦自说法,“俱舍”二字,曾讲七天。能海上师自学佛后,精勤博学,于显教各宗,縻不深究细学。

  39岁:生子四十天后,毅然割爱出家,法名能海。

  40岁:受具足戒,自谓从此可以内护正法,广利有情矣。决定赴藏学密,途中讲《法华》、《楞严》。依止降巴格格学《比丘戒》、《菩萨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俱舍论》等。

  41岁:依止降阳清丕仁波卿学《六加行》。后返渝。

  42岁:历经三月,备极艰辛,始达拉萨。亲近康萨仁波卿五年,所学显法,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结合《般若》五会(即小品般若),兼及《入中论》、《俱舍》、《戒律》、《因明》,包括各派注疏宗要;密法则以《文殊大威德仪轨》为主之四部密法,及灌顶开光等,获得宗大师嫡传二十八代之殊胜传承。

  47岁:返渝,讲《般若心经》。旋返蓉,讲《俱舍论》、《华严经十地品》、《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仁王护国经》。

  48岁:赴五台山广济寺茅蓬作半年安居,讲《戒定慧基本三学》、《盂兰盆经》,并译集经论。

  49岁:讲《比丘日诵》、《菩提道次第科表》、《金刚经》等,又赴里塘学《中论》。

  50岁:住广济寺,译集不辍,其时已集《文殊五字真言仪轨》(此乃师自造,曾获康萨喇嘛赞赏)、《菩提道次第科颂》、《定道资粮》、《比丘戒集颂》(均师自集,非译稿),并译出《大威德十三尊仪轨》等。

  51岁:至太原,讲《菩提道次第科颂》、《文殊五字真言》及《金刚经》。安居中讲《生起次第》。

  52岁:近慈寺道场正式成立,成为内地首创之黄密根本道场。

  54岁:入藏迎请康萨仁波卿。

  58岁:安居中讲《生起次第》、《定道资历粮》及《圆次大要》,并译出布登大宝论师集造《佛塔修造供养功德义利分别集经》

  59岁:讲《法蕴足论》大意及《大威德圆成次第》。译《律海心要》,秋季讲于近慈寺。讲《菩提道次第》及《佛塔功德经》。

  61岁:择要敷讲《法蕴足论》、《圆成次第》、《生起次第粗细修法》、《慧行刻意》等。译校《大威德怖畏金刚甚深道第二圆成次第》前三卷。

  64岁:授清定法师接法和尚阿阇梨位。

  65岁:讲《菩提道次第》、《定道资粮》。

  67岁:印出《现观庄严论根本颂》及《显明义疏》,以及所集《辩识阿含集颂》二部巨著。讲《基本三学》《现证义疏》二品。十月于清凉桥开讲《四分律根本阿含》。

  74岁:开讲《舍利弗阿毗昙禅定品》。开始精研《增一阿含》并撰写《学记》。

  75岁:开讲《辨识阿含》及《慧行刻意》。

  77岁:续讲《律藏》及《辨识阿含》。

  78岁:续讲《律藏》及《金刚经》、《增一阿含入道品》并教修《三皈依观》。

  79—80岁:全神阅读《杂阿含》,整理学记。

二、般若正见(此处笔记摘自传记第八章,其所述,皆能治我之病)

  (一)菩提心于大乘之重要

  “阿底峡尊者入藏,著《菩提道炬论》,以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二门,整顿西藏佛法。临寂时,弟子请传法要,唯教以深信业果为无上法门。”

  笔记:菩提心为大乘之核心,任何形容皆不为过。若无菩提心,则修一切法,皆是魔业,修禅定亦是。若知菩提心、菩提行之殊胜,则自然了知解脱乘之不究竟。若非深入了解解脱乘,亦不知菩萨乘之建立因缘,菩提心之发起亦不得力。

  藏地以菩提心教法为基础,极其重视,而汉地大乘行者多有不知者,须知念佛法门三辈往生,皆须发无上菩提心,宗下行者若不发菩提心,只求了脱生死,此已落入声闻境界。若无广大利益有情之菩提心,则无以导菩提行,亦无法圆成佛果。

  (二)融贯中观、瑜伽

  “师在康萨仁波卿座下,专精修学深广般若,具得般若传承正见。晚年于清凉桥讲经时曰:“若问我等是何宗派,应曰大般若宗。学般若故,以般若为宗。”广般若方面,师始终以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为唯一准绳,藏人赞叹《菩提道次第》为“完全次第”。完全者三乘兼修,显密圆融;次第者配合巧妙,循序以进。”

  笔记:深观般若即是以龙树、提婆菩萨阐扬之空义为见地,广行般若即是无著、世亲菩萨所传之瑜伽思想,两相融贯,更无违背,理事圆融,次第井然。

  (三)善知识之重要

  “入道方便,首重师承。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以教言,听师一夕谈,胜读十年书,以证言,经验作导引,知道路曲直,得有形无形之摄持,不堕邪险,无迂回迟缓,稳速抵家。师尝自述依止学法之经验曰:“若不依善知识之教授,惟自钻研书籍,读诵极多,修戒仍不得下手方便,修定亦不别邪正。”因特译出《事师五十颂》,先依十德择师,而后严格按弟子法修学,必得殊胜利益。”

  笔记:世间之技艺,皆须师师相承,以解其妙,何况出世间之佛法。若无善知识之引导,独自钻研,虽多闻而不成系统,用力虽深而不逮。尤其现今之世,正邪莫辩,以已凡夫陋根,明断尚且不易,何况径路直达。是故藏地极重传承,在宗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便有明确的择师标准。以譬喻曰,承师言教,犹如净白纸,着色容易,虽当下不解,待画成后,则自知其妙;如自力钻研,则如净白纸,今日东抹一下,明日西涂一下,不成章法,反受其害。

  (四)大小乘融贯

  “汉地盛行大乘,多有自命不凡,对声闻缘觉,斥为小乘;对人天十善,更不屑顾者。师依宗大师教导,认为三士修法不可偏废。上士不离中下士所修法,否则基础不稳;中下士亦应回小向大,发大乘心,修大乘行,否则如来斥为焦芽败种。师又认为修行不易成就者,原因虽多,最重要者皆越中下士之行,而不肯修,虽名上士,实少资粮,故应从下士法修起,认定黑白业果,深细观察,能长大智,为中上士打稳根底。中士者出离生死,趋向涅槃,若不修此,一切尽属世间法矣。故必须重视圣教根本别解脱戒,决不能自命大乘,而忽视之。不知对治烦恼,而欲修行成就者,非空中楼阁而何?从来有成就之大德,无一不具中下士坚实基础。上士者观自苦求出离,观他苦发菩提。愿皆离苦,得涅槃乐,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难行苦行,在所不辞。关键在于不轻声闻缘乘,亦不废自乘。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知正见,道之三要得以建立也。”

  笔记:以上大段,足以建立全体佛法之观念。佛所说法,为治众生病,故无“纯正完美”之佛法存在。观众生病之根源,能对治者便是最好的佛法。依《智度论》之四悉檀,有世界悉檀,有各各为人悉檀,有对治悉檀,有第一义悉檀。皆是实,无相违背,但有了义不了义之区别。三乘之安立亦如是,为治不同众生之病故。汉地自承传大乘佛法,即将阿含判为小教,以致后世学人终生不知阿含为何物。诸大乘经中视阿罗汉为不究竟,学人无知,便以此不屑圣道,而绝学习阿含法源之缘。当知中国古代,人心不如现之陋劣,行菩萨道之基础较好,故多有成就者,而今人虽则口说大乘,行却落入人天善法,是以多有大德提倡儒教教育或深信因果。基础不牢,则是“轻毛菩萨”矣。

  或有行者,不重人天善法以及出离心之修持,此为一边;或有行者,一接触南传佛教,即谓找到佛陀亲口宣说之唯一佛法,又为一边。此二边者,应详解三乘建立之因缘。尤其现今资讯发达,南传佛教渐弘至中原,固有补中原缺少根本佛教基础之偏,但也不宜以此为究竟,而舍大乘佛法。古印度之龙树、提婆、无著、世亲诸大论师,一生皆与小乘论争,大乘方可光显于世。以中国而论,以玄奘大师之超群智慧,至印度求学,折服诸小乘论师,已为定论。

  (五)重视阿含教法

  “师晚年因世多轻视小乘,特对《阿含》慎密研究,谓阿含为佛金口所宣,百劫千生难逢之教,于一九六零年起,不顾年迈体衰,每日精读《增一阿含》,根据康公等恩师口授要诀,及自他多年学修经验,撰写《学记》,其自序云:“深悔少壮之年,以无知故,不识阿含大教无上无穷,未肯虚心学习。中年受雪山之教,渐识门路,乃于六零年发心细学《增一阿含经》,不怖经多文广,一日不死,必学一日,以此誓愿,超越老病,复蒙三宝文殊加持成就。”最后重序,指出其精微义理,入道要门,且谓:“服膺阿含,全心遵行,则神通光明,不求而自来。”

  笔记:阿含经教在中土则为四部,在南传佛教则为五部尼柯耶。阿含思想为佛教之法源,譬如纯乳,无有杂质。后世之中观、唯识思想皆与阿含暗合,否则即为外道。阿含之全部教法可以三十七道品统摄之,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为三法印,阐述苦、空、无常、无我思想。在修行上,依照戒定慧次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最后达到涅磐解脱境界。多有大乘学人不明阿含,故不知如何观照当下,断除烦恼,以致在修学路上,一遇违缘,即生退心。而若不能观自苦,发起恳切的出离之心,也无法推已及他,以观众生苦发起菩提心。故知若无出离心,即无菩提心。

  (六)不可执理废事

  “有好口头禅,妄执空理,妄自尊大,不敬三宝者,师严斥之曰:“如引一二句语录,如来顶上行,一棒打死与狗子吃等,是总坏佛宝;或执三身中唯法身是真佛,三十二相等非佛,是坏一分佛宝,说唯自性如来是真,实则唯皈依其我执大魔而已。”

笔记:执理废事者,引第一了义经典之语,断事相之修行。或有多习般若经典者,遇他人念佛,即曰:着相修行百千劫,并无净土之实际存在;遇他人修人天善法,即曰:善恶都不着,看是什么;遇他人深入经藏,即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只一句对答,若汝能节节割截身体而不生嗔恨,则可说此话。事理并非二,无事不以成理,龙树菩提即说:或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若事不修,则理不彻,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七)般若无诤

  我慢执魔者,于甚深空见,起诸我执,自谓能证,因起我慢,醉傲为性,於余法余人,轻毁藐视。师曰:“夫般若无所见,执有所见,非魔而何?八万四千法门皆有作用,执己见而谤余法,亦魔事也。”

笔记:般若即是实相,唯证能知,离一切名言相,故曰无诤。若有所诤,即是戏论。此处所摘文字,即破偏见。在择师时,即可细观察之。禅、净、律、密、南传各各自有其安立之因缘,观音、地藏、普贤、文殊等诸法门亦各有其相应对治之众生,因众生病多,故法门多,正显佛法之深广微妙。

标签:观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