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在信仰中生活
简论人在信仰中生活
来源: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作者:张树卿
选择信仰既是每个理智健全人的权利,也是关系其一生的大事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面对陌生的自然界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便开始了痛苦而又艰难的信仰选择过程,接受某一种政治的或经济的、道德的信仰,作为人生追求的精神力量。而信仰选择的过程,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过程。其信仰的力量,或明或暗,或迟或早一定会转化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物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如同支撑社会的擎天柱,成为古往今来社会发展,人类自身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从社会层面的一般意义上讲,有信仰要比没有信仰好,正确的信仰要比迷信好,人就怕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实践证明什么都不信的人,是社会上最无法纪约束的人。
一,信仰选择是一件长期而又艰苦的事情
所谓信仰就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的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肉体和精神的统一,决定了人的两种需要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来说,不是有无信仰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信仰的问题。[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第130页说“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以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选择并接受某一信仰的关键在“信”,与有无知识,知识多少没什么直接关系。信仰与信仰研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信仰者不一定具有研究能力,研究者也并不一定对其研究对象信仰。在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信仰属于个人的私事,“掌管灵魂的事属于每个人自己,也只能留归他自己”。
人之所以要选择信仰,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即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原因、感情需要方面的原因1,信仰的终极性原因。因为信仰是一种终极理念,使人生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所谓终极理念指的是信仰作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核心部分,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信仰足以反映一个人的本性,树立难,破坏也难,破坏了再树立,就更是难上加难。人的一生离不开选择,一个人降临人世,有的是无法选择的,如生身父母,出生家庭、城市或农村、国内或国外等等。而有的必须做出选择,如下饭店要选择饭菜,到商店购物要选择商品,上大学要选择学校、专业,成人后要选择配偶、走上社会要选择职业,选择信仰。信仰的选择之所以是一个艰苦的事情,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信仰没有国界、思想没有国界、文化没有国界。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面对世界上存在的离离种种,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想信仰,必须做出选择。而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指导选择,这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完全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彼此之间也存在差异。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养鱼打鸟各有爱好。就信仰选择来说看,更是如此。甲认为好的,乙可能从心理上就不接受,丙喜欢的,丁就可能感到厌恶。所以,信仰如同爱慕,任何强制的爱,到头来必然导致的是恨。就信仰本身来看,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优良与卑劣之分。正确的信仰是建立在符合人的精神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反之则不然。第二,因为任何选择都是一种冒险,必然有得有失,信仰选择也是如此。人一旦选择了某种信仰,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其信仰中生活。实践证明人并非占有信仰,而是在其信仰中生活。信仰给人提供精神动力,是人得以战胜各种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英]鲁道夫﹒沙泽曼所指出的:“我们不能自由地选择历史,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榜样。太多的人向威胁和利诱屈服了,太少的人有坚贞不屈的勇气。只有信仰才能给人这样的勇气”2。第三,因为任何选择都将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单身汉宣布结婚,今后必须放弃独往独来的个人自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下岗再就业,就必须接受新工作的种种磨练和考验等等。而信仰一旦选择并确立下来,就必然会自觉地按照所选择的信仰提供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一个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就会义无反顾地为此而奋斗,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选择了某一宗教作为人生信仰的人,其一生都将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为神的存在作证。第四,因为人类个体对其生命的终极关怀需要一定的信仰为其做出“合理”解释。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未来世界的憧景或向往,直到今天一直在困惑着人们。第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尚不发达,人类还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困惑,远没有达到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地步。由此可见,对社会人群个体而言,有信仰要比没有信仰好,正确的信仰要比迷信好。人就怕什么都不信。实践证明什么都不信的人,恰恰是法制观念最淡薄的人。社会上青少年犯罪之所以屡见不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伦理道德的缺陷,法制观念的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而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在于青少年信仰的扭曲和缺失。
二,人在信仰中生活
人在信仰中生活,重要的不是看他标榜什么样的信仰,而是看他是以怎样的态度去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做事。选择并确立了信仰的人,基本能够做到做人讲原则,做事讲规则,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生活的每一天之中。人在信仰中生活的内容,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生存的信仰中生活。人是天地之杰出,万物之精灵。生存的信念既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个体生命最起码的生存权利。一个人尽管无法选择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家庭,但他却有充分的理由在现存的家庭和社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方法。正因为如此,社会上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才呈现出不同质量和不同风格的多样性。通俗一点说,就是个人有各人的活法。即皇帝有皇帝的烦恼,乞丐有乞丐的欢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不同的人们对其生存的不同理解和满足程度,使得即便生活处于穷困潦倒地步的人,仍然能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顽强的活下去。故社会上有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是幸福之说。一个正常的人,求生的愿望是十分顽强的,不到万不得以,山穷水尽的走投无路的境地,即活着比死亡更为恐惧的时候,是不会选择走上轻生之路的。为什么煤矿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遇难矿工能够坚持几天几夜,获得生还的机会,就是人的生存信念发挥作用的结果。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生存信念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了生活信心和勇气的人。例如,一个人乘船在海上遇难,在最危难的时候,他抱定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坚定信念,经过自己的顽强拼搏终于得以获救。另一个人由于不小心掉进了小水沟,本来水并不深,只要他勇敢的站起来就可以脱离危险。可是由于这个人完全失去了生的希望和努力,拼命呼喊救命,结果做而待毙。为什么同是落水遇难,会出现截然不同后果呢?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生存信念所使然。
第二,在追求自由的信仰中生活。“人生而自由”3。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是整个陌生的自然界,人们为了在自然界中争取自由,通过实践的有效方式,顽强的与大自然做斗争。但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仍给争取自由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困惑。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从根本上剥夺了人对自由向往。正如[法]皮埃尔﹒勒鲁所指出的“自由,就是有权行动。所以政治的目的首先就是在人类中实现自由。使人自由,就是使人生存,换言之,就是使人能表现自己。缺乏自由,那只能是虚无和死亡;不自由,则是不准生存”4。人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希望得到自由,即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婚姻自由、行动自由。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自由权利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仅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被剥夺的。比如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的权利,就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之间的婚姻,不是建立在双方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5”的基础上。由此造成使无情人成为眷属,有情人天各一方的许许多多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再如,中国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无数革命仁人志士,为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鲜血,完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正如革命烈士夏明翰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革命烈士宁可把敌人的牢底座穿,砍头只当风吹帽,视死如归赴刑场。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人们追求在自由信念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在追求有所作为的信仰中生活。从哲学角度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
在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空矛盾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本着人活着就要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我判断。通过立言、立德、立功来谋求在事业上取得实效做出成绩。追求在有所作为的信念中生活,是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的自觉行动。尽管前进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君子仍自强不息。如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为发现一个新的实验数据,填补一项科学空白,提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研发一种新技术,而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了理论创新,思维创新,为社会制度创新提供新观点,守望正义,传承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潜心钻研,秉笔直书。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献计献策。广大工人、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劳作。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成为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戏曲创作家。体育运动员,追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尽管各自的追求和努力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不同目的性,但由此形成的社会合力,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抗拒的力量。
第四,在追求家庭和睦的信仰中生活。人均为父母所生,在家庭中长大,在社会中生活。长大后男婚女嫁,成家立业。子孙繁衍,代代相传。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的旧中国,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就是家庭的放大。按照儒家伦理道德,父慈子孝,男尊女卑。一个男人必须要有家庭责任感,不管自己遇到怎么的挫折和难以承受的打击,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庭必须尽到做家长和儿子的责任。为了子女长大成人,再苦再累也要顽强的活下去。
第五,在追求心灵安慰的宗教信仰中生活。一个理智健全的人,一旦选择并逐渐确立了信仰,就有足够的为信仰而顽强地活下去信心和勇气。“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6。在社会矛盾和自然矛盾无法抗拒和回避的情况下,一些人就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精神安宁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宗教就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雅片”7。宗教足以为现实精神苦难的人们提供莫大的精神安慰。譬如:佛教提供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等观念;基督教提供的“上帝的平等”、“上帝无所不在”、“末日审判”、“天堂”、“地狱”等观念;伊斯兰教提供的“真主无所不在”、“天堂”、“地狱”等观念。以及宗教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关于自然现象日、月、星、辰的运转、四季的更替;自然界的各种灾难,如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社会秩序,如财富的多少、权利的大小、地位的高下所做出的解释,给信教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教之人按照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为自己的精神安慰和思想解脱找到了广阔的精神家园。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8。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9。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无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只要做到“政治团结合作,思想上相互尊重”10。在国家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自觉的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 详见拙著作《宗教与文化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论人生信仰的选择”一文。
2,[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信仰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7月版封页。
3,[法]《人权宣言》
4,[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页。
5,见拙著《东西方史学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336页。
6,8,《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6页。单行本。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2~453页。
9,惠特曼见《中外名人谈理想》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10,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2月10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73~374页。
作者简介
张树卿(1954~),男、汉族、原籍吉林省九台市人,1978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白城师范学院教授,吉林师范大学思想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宗教思想史,多元文化。
本文内容提要:
对于社会上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来说,不是有无信仰的问题,而是选择并接受某一信仰的问题。人并非占有信仰,而是在信仰中生活。人在信仰中生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在求生存、求自由、求有所作为、求家庭和睦、求心灵安慰的信念中生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