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平安京城灵验寺:大觉寺
编者按:大觉寺始建于辽咸四年(1068年),初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82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大觉寺的平安符很灵验。
寺院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筑格局。寺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总占地6000平方米。中路自山门向上到龙王堂分别建有山门,碑亭,放生池/桥,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是最高处有寺庙园林,包括迦陵和尚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中路大觉寺的山门为一三间歇山式建筑,下面是砖石结构,开拱门一,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上面是木结构的斗拱和屋顶。
山门左右有撇子墙。进了山门,对着第一殿,天王殿,院子很大,从东到西分别是左右碑亭各一,西面是公德池,又称放生池,公德桥,在向西是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因内有弥勒佛,所以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正中是弥勒佛雕像,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穿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供的是三世佛,大觉寺现在的三世佛像是1972年从智化寺移来的。大雄宝殿北是无量寿佛殿。
无量寿佛殿上悬有“动静等观”的匾,是乾隆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背面供奉着南海观音,又称海岛观音。无量寿殿前左右各有一块碑,南面一块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所建,刻有《御制重修大觉寺碑》。北面一块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为明孝宗所建,刻有《大明敕谕》,记载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周太后之命重修大觉寺的历史,又称为大明敕谕碑。大悲堂,又称大悲坛,位于中路建筑北端,悬有大匾“最上法门”,其北面坡上有迦陵舍利塔,灵泉池,和龙王堂。现在里面的佛像已不存在,在这里进行《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南路四宜堂,俗称南玉兰院,位于寺院的南路,修建于康熙年间,是雍正皇帝以自己斋号命名建筑。四宜堂北是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北路大觉寺的北院为僧人居住,有方丈前院、方丈后院、北玉兰院等建筑。
后院龙王堂位于全寺最高处,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龙王堂的建筑是新修复的。领要亭位于寺院的西南角坡上,是一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名字来自“山寺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诗,据说是乾隆或雍正所做,旁边还有一石,上刻有乾隆于丙戌年的一首题诗。迦陵舍利塔又称迦陵和尚塔、大觉寺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在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春天清明前后去大觉寺,寺中百年玉兰开花,这是北京地区有名的古玉兰,观之不易。秋天去,寺内那株古银杏,黄叶铺天盖地,别有一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