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佛教与研究
黄陵渝:欧洲佛教与研究
佛教向欧洲传教始于公元前259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之日。15~18世纪中叶,佛教引起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和哲学家们的兴趣。
18世纪中叶起,许多亚洲国家沦为英国殖民地;为了便于统治,英国政府鼓励学者对佛教的研究。此后欧洲其他各国学者也投入了这一研究。他们通过研究逐渐对佛教产生兴趣与信仰。也有一些欧洲人因阅读佛教书籍而对佛教发生兴趣,开始信仰佛教。
早期的欧洲佛教徒一般没有经历由比丘授三皈五戒的入教仪式,也没有参加特定的佛教社团,只是按佛典上的规定吃素,奉持五戒,修习坐禅和学习佛法,从19世纪末。特别进入20世纪以后,在英、法、德、奥、比、瑞典、芬兰、瑞士、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开始有更多的人信奉佛教,并建立一些佛教社团,举办佛教活动、出版宣传佛教的书籍和刊物。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洲人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为其思辨的理性和实用的层次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人们大多喜欢研究《阿毗达摩》经,修习南传止观。
此后,欧洲佛教开始朝多元化发展:一些南传上座部佛教僧团或组织向社会适应性或学术性转化;中国藏传佛教各宗各派,日本大乘佛教系统各宗相继传入欧洲,并积极拓展;因越南战争、柬埔寨战争爆发,迫使许多亚洲佛教徒难民移居欧洲,随之引入了带有各自文化与传统色彩的佛教。这一切都促进了佛教在欧洲的传播。
80年代以来,承受物质文明,科技文明深沉压抑的欧洲人(尤其西欧人)极思解脱之道,渴望寻求他们在基督教中不能找到的一种精神、理想或希望,以摆脱物质消费所造成的极度苦闷,补充人际关系冷淡后的空虚。许多人寄希望于佛教,因此佛教在欧洲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亚洲信仰佛教各国政府和僧侣集团的帮助下建起了“伦敦佛教精舍”、“法光寺”、“柏林佛教精舍”、“格林精舍”、“圣弥勒寺”(柏林,欧洲第一座藏传佛教大寺)。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法国比利时等地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乌金滚桑却林寺,佛教的“坐禅”功夫成为许多欧洲人修心养性、养生慧命之道。
如今欧洲佛教徒已有了自己的洲际组织“欧洲佛教联盟”(The Buddhist llnion of Europe)它是当今欧洲最大的佛教组织,1975 年10月在法国巴黎成立。以在成员国中“保持友好关系,交流信息、互相支持、帮助。弘扬佛教”为宗旨。组织成员包括法国、德国、荷兰、北爱尔兰、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瑞典、波兰、匈牙利等25个国家的佛教组织,分别属于佛教的不同宗派。总部设在巴黎,1989年移至英国伦敦,会刊为《信使》(Courier)季刊,刊发有关佛教研究与活动的文章和佛教组织动态。该组织的最初赞助人是斯里兰卡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前南越驻法大使和一些法国的部长。法国佛教联盟主席阿诺德为其首任主席。该组织自1975年召开首届大会后,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在1986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十一届大会上,该组织强调:“联盟的基本原则依旧是促进欧洲佛教团体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在1987年荷兰举行的第十二届大会上,大会主席布·波梯格力蒂呼吁欧洲佛教徒不但要积极开展佛教活动,还要热情地重新与基督教会修好,他认为这样作不是冲淡佛教真理,而是同情佛陀的教法。1988年9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召开了国际佛教大会暨第十三届欧佛联大会,会议主题是:“均分宇宙空间一在多元文化中的佛教。”该组织除举行年会外,还组织学者们把梵文,巴利文佛教经典译成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文字出版,同时出版发行佛教通俗读物和年会文件集、论文集。
欧洲的佛教研究始于17世纪,学者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去亚洲各地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教典籍、文献资料、文物法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回归到佛教原始思想之中。”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然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或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作也很零散。
最初,学者们主要偏重于巴利语和南方上座部佛教史料,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20世纪初,一些学者转向梵语和大乘佛教研究,由此逐渐形成了英德、列宁格勒、现代和金刚乘四大学派。
英德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根据巴利语佛典进行佛学研究,主要从事探讨有关佛陀生平的真实性,早期佛教、佛教哲学的基本原则等基础研究。其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奥登堡、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里斯·戴维斯夫妇、何纳小姐、斯泰德、德国的皮舍称、贝克、三界智高僧、塞顿杜克、史密特等、奥地利学者纽曼党派的代表作是奥登堡的《佛陀:生涯、教义、僧团》。
列宁格勒学派与现代学派于20世纪初相继出现。列宁格勒学派研究巴利语佛教经典又重视与之相关的梵语经典,尤其侧重对《论藏》典籍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森堡、谢尔巴茨基和奥伯米勒。主要代表作是罗森堡的《佛教哲学问题》。谢尔巴茨基的《佛教的中心概念与佛法之语义》是该学派最重要的文献。
现代学派是由法国和比利时学者建立的,因此亦称法国比利时学派(Framco—Beligian School)。这一学派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大乘北传、藏传佛教等量齐观。注重借助书面文献、口头传说、考古探察发现作为著述作品的佐证资料,并经常使用巴利、梵、汉、藏、日语佛教经典辅助写作。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所有佛教传统。由于每个人都无法精通所有的语言,因此每位成员只选择一小部分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根据原文和现存的资料对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各国、中国、日本的佛教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利时学者拉摩特、蒲辛,法国学者莱维、富歇,德国学者瓦勒泽尔、吕德斯、瓦尔德史密特、冯·格拉泽纳普、舒曼、施林洛夫,英国学者孔兹,意大利学者杜齐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成员,其中最突出的是蒲辛。拉摩特的巨著《印度佛教史》至今依然被认为是该学派的第一流作品。
金刚乘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藏传佛教研究在欧洲的发展而出现。创始人是霍夫曼和戈文达。
到20世纪末,上述四大学派之间的界限已渐渐不明显,出现了古典佛教学派和现代学派两大派别。二者更加重视对佛教与其它宗教或佛教中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及对佛教的文化功能的深入了解,使欧洲佛学研究步入了新的境界。
欧洲重要的佛学研究机构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利兹大学、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西藏研究所、皇家亚洲学会、巴利语圣典学会、伦敦大英博物馆,它们大多偏重于巴利文史料,重点研究南方上座部佛教。
法国的巴黎大学文学院和高等中国研究所、法兰西学院、国立现代东方语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法国远东研究所、敦煌资料及有关资料研究室、法国佛教与耆那教哲学中心,法国亚洲协会等,它们的研究重心在梵语文献、大乘佛教和佛教考古学研究。
德国的波恩、杜宾根、哥廷根、慕尼黑、汉堡、莱比锡、马尔堡、弗莱堡、柏林等大学,佛教研究涉及巴利语、梵语、印度和蒙藏史料及其文化。
意大利的中东远东研究所是驰名世界的藏传佛教研究中心,荷兰的莱顿大学,不但是重要的欧洲佛教研究中心,还是参与“佛典英译”的世界重点大学之一。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藏学和佛学系是欧洲著名的佛学研究机构之一。主要致力于藏传佛教、北传佛教研究。
位居上述欧洲佛教研究机构魁首的是巴利语圣典学会(The Pali Text society)。该会于1881 年正式成立于伦敦。其宗旨是:促进巴利语和巴利语佛教研究,刊行、翻译巴利语佛典和部分梵语、混合梵语经典,编订、出版巴利语字典,巴利语语法和佛学辞典,组织并推动欧洲佛教研究。
该会总部设在伦敦,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均由著名佛教学者担任。该会首任会长是英国学者李斯·戴维斯,他和其他欧洲的东方学家、印度学家、佛教学者共同创立了此会。在初建时,出版了数十卷佛教典籍,并发行《巴利语圣典学会会刊》。
1895年又支持、帮助马克思·缪勒主编出版了《佛教圣典》丛书。1922年戴维斯夫人继任会长,出版了《巴利语·英语》字典。第二次大战时该会受到冲击,几乎停止了活动。1950年斯泰德继任会长,重新开展工作。1959年荷娜小姐担任会长后,该会成为欧洲最积极活跃的佛教研究组织,不但团结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佛教学者,还出版了大量佛教经律论典籍与著述的英译本,并校勘出版了罗马字体的巴利语三藏、编订了《英语—巴利语辞典》、《巴利语固有名词词典》、《巴利语语法》、《巴利语三藏索引》等辅助性工具书。
该会还召开年会和不定期学会,学术讨论会。近年来,由于该会的骨干学者纷纷谢世,使其组织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但该会在世界和欧洲佛教学术界仍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