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内外和平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内外和平

  一、心的内外

  当我们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心时,常会发现我们的心不在内而在外,那么内在与外在是否成对立的呢?站在佛教的观点来看,内在与外在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只要内心安宁清净,所见的外在世界也是安宁清净的。然而一般人因为内心与外界,有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感到万分的痛苦。如果我们能运用佛教的观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内外和谐,那么我们的身心自然能够得到安乐与自在。

  二、佛教所见的内在与外在

  (一)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佛教的宇宙观是由人的内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着过去内心的造作,因为业由心起而万法唯心所现,个人的小世界是自己个人业力所现,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业所感。由无明烦恼为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结果,无始无明的烦恼使人产生心理及生理的行为,再由身心的行为产生后续生活及生命的结果,在获得生活及生命之延续结果的同时,又由于厌苦与求乐的本能而不断地造作新的身心行为,如此由因至果,从果生因,便形成相续不断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三世流转。而这个生命现象的起因是内心的无明烦恼,因为个人内心有烦恼而不能平静,造成外在世界也不能平和。

  (二)佛教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论

  众生与圣人所不同之处在于心的染净,众生的心不清净而有杂染,相反的圣人的心是清净而无染,心有染故众生所见的宇宙也不清净。佛教将世界分为精神的心法与物质的色法,人生与宇宙是由精神的心法与物质的色法组合而成的。在精神与物质二者之中,以精神的心法为要,因为精神的心法是内在生命的动力,而外界的色法是生命的现象,“心”的精神加上“色”的物质,则有人生宇宙的各种现象。我们必须依靠内在的精神才能认识外在的物质世界,如果离开精神,物质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就等于不存在。如果我们希望世界和平,首先每个人的内心必须平和,一般人只是希望世界和平而自己的内心却无法平和,那么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和平的,有人希望世界和平而瞋恨战争,这个人的内心便是不平和。有两个人在争论,其中一人主张和平是不需要战争的,而另一个人却主张只有战争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正在剧烈的争论时,那位主张战争的人问那位主张和平的人说:“既然你主张和平,那为什么又要与我争论呢?争论就是不和平。”像这样的两种人比比皆是。

  三、佛教的目的在于内外的和谐

  (一)世间是苦的事实

  1、自我和外在的对立与冲突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而苦的原因,是起于个人自己,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对立与冲突,在社会中常常见到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冲突,父与子斗,亲戚朋友互相对立,甚至于斗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有没有见到过结婚后从不吵架的夫妻吗?当一对夫妻争吵时,总是觉得对方是错误的,是因为对方的错误,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痛苦。

  有一位太太常与先生吵架而感到十分烦恼,当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烦恼时,她却回答说:“我自己本身并没有烦恼,而是我先生带给我无比的烦恼。”

  2、自我与内心的矛盾冲突

  (1)取与舍,利与害的冲突: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在取与舍之间总是无所适从,在作了决定后又患得患失。

  有一天一位皈依女弟子问我说她要结婚了好不好?我回答说:“很好,你要结婚为什么要问我呢?”她说:“我有三个很好的对象,但是我不知道要跟哪一位结婚才好,因为我无法在三者中选择一个,所以才来请教师父。”于是我建议这个女弟子在三个对象中选一位来见我,过了一天她果真带了一位男朋友来见我,我立刻告诉她:“这位最好!”她回答说:“但是你还没有见到另外两位,他们也很不错啊!”我说:“那你就抽签决定好了,但是你要知道,你之所以先带这位来,必定有你的原因。”结果她还是跟那位被她带来给我看的男朋友结婚了。

  (2)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一般人通常用理智处理他人的事,而用情感来处理自己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的原因。

  有一位名医师,当他的儿子生病时,总是要请别的医生为他儿子治病,有人好奇地问这位名医说:“你既然是一位名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呢?”他说:“正因为那是我的儿子,我害怕自己不能很理智地诊断及治疗,因而可能造成错误的结果。别的医师与我儿子并没有亲情的关系,他会很冷静地用理智为我儿子做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以此可知,我们如果用情感来处理事情,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3)前念与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经改变了,昨天认为对的而今天却认为是错的,今天决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变,有人改变得太快,因而对自己的决定起了怀疑。如果一个人常常在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不能安定,内心不安定,他跟着来的生活,也就不能安定了。

  (4)自我的失落与盲目的追求:有一位年轻人,每当我见到他时,他都是在生气,于是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总是在生气呢?”他回答:“这个世界已经疯狂了,我昨天计划好的事,今天的情况就已经改变了,我永远无法追上这个世界,所以让我很生气。”这个人自己没有原则性的目标,一味跟着环境的风浪浮动翻滚,而去盲目地追求,今天看到东边好就要向东走,明天觉得西边更好,又要往西跑,由于外境的诱惑,瞬息变迁,便引起了他内心的不安与混乱,因而失去了安定及安全。

  (二)离苦得乐,便是内外的宁静与和平

  1、用佛教的理论可以疏导我们

  (1)因果观: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过去无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骄傲,遇到坏事也不必恼恨,及时努力求进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决定。

  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曾说:①遇到恶境应修“报冤行”。既是过去自作的恶因,现在当受恶果。好像你自己弄脏了手,赶紧洗手最要紧,不先洗手,而先埋怨或计较弄脏了手的责任那是蠢人。②遇到善境当修“随缘行”。既然是过去自作的善因,现在当受善果。好像你开支票向银行提出大笔原属于你自己的存款,如果还以为那是飞来的横财而高兴不已,岂不是傻瓜。

  (2)因缘观:世间的现象不是一个人可以成就的,而是众缘合和而成的。曾有一位大公司的老板,很骄傲地对我说:“我们的公司有三万员工,都是靠我生活的。”我问他说:“如果所有的员工,都不替你的公司工作,或者你无法找到足够而适当的员工,那时你的公司,仍然可以存在吗?”这位老板就是一个不能了解因缘观的实例。

  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由于各种因缘的结合而出现。因缘不断地在变动,现象也跟着不断地改变。所以好的无常,坏的也无常,不必太高兴,不用太悲伤,继续向好的方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2、用修行的方法达到内心的平静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诵经、持咒、礼拜、念佛号及念菩萨圣号,都是修行的方法。但从一般来说,以修行坐禅的方法,最容易达到内心平静的效果。当然,打坐的时候,首先要有正确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松之后,再用调心的方法,把散乱心集中起来,再由集中了的心境,进而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因此,在达到内心统一的过程中,有三个层次:

  (1)身与心的统一: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同时会感到非常轻松。

  (2)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当你达到这个境界之时,你会觉得身外的环境与你自己的身心是一体的。所以最大者并不在外,至深者也不在内,此时内心与外境统一而成一体,体验到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能有“仁民爱物”的心量。当你有了如此的经验之时,对于世上的好坏美丑,不但没有分别,而且都是无比的可爱。

  (3)前后念的统一:当你到达这种境界时,时间的感觉和空间的概念已不存在,因为前与后对你来说并无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入定。当在入定之时,身心、世界、时间、空间,都无差别,仅是现实的存在。对你而言,整个宇宙,都只有一个全体的存在。有了这种经验的人,在出定后,仍然会有一段时期停留在内外统一的感受中。

  四、参禅的方法

  (一)《维摩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又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若能发愿救济一切众生,便能无怨无敌,便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及世界和平。如果万事不为自己而只为众生,此人便会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与智慧相应,有智慧者必与自在的解脱相应。

  在诸佛眼里所见的现实世界,原本清净,所见的一切众生,皆是平等。只因众生的心不安宁、心不清净、心有杂染,众生所见的世界,就不是安宁和清净的,所见的众生,也不是能够平等的。

  (二)禅宗的安心法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而开悟也不一定是因为修行,只要心得平安,万事便容易解决。

  禅宗二祖慧可见初祖菩提达摩时,希望初祖为他安心,菩提达摩说:“将心拿来,我与你安。”结果慧可觅心不可得。达摩就说:“已经给你把心安了。”心即是念,考察每一个念头,若不是属于过去就是属于未来的。过去已成过去,未来尚未出现,所以永远也找不到现在的念头。

  牛头法融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同门,当他见到四祖道信时,四祖问他:“谁在观心?心是何物?”二祖慧可都找不到心,当然牛头法融也一样地找不到心,因此牛头听了四祖的问话就开悟了。

  《六祖坛经》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当爱与憎都与你无关之时,你就可以伸长两条腿,好好睡觉了。这并不表示开悟的人无事可做,而是说心中无事可烦。例如当云岩禅师问百丈大师说:“你终日为谁忙碌?”百丈答道:“因为我自己已无事可做,所以专为需要他的人而忙碌。”

  如果我们能用佛教的观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内心平衡、安定,那么我们所见的外在世界,必然也是和平的。我们更要努力地帮助别人,使得所有与佛法有缘的人,也能同样地得到心内心外的平静与和平,世界上的纷争,也会因此而减少再减少了。

  (摘自圣严法师《禅与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