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北朝佛教文学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朝佛教文学

  北朝在佛教的传布上没有像南朝那样一帆风顺,北魏从道武帝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到了太武帝太延四年(438)因道士寇谦之和司徒崔浩的建议,下令五十岁以下沙门一概还俗,毁诸佛像,是为第一厄;太武帝死后,文成帝重兴佛教,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以后摄政的胡太后都崇佛,大兴庙宇,羊之的《洛阳伽蓝记》便对这一时期的洛阳佛教作了极其优美的文学叙述。魏末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建都邺城(今安阳市),西魏建都长安。东魏武定七年(550)为北齐所代,又过了六年西魏为北周所代。北齐与北周初兴均崇佛,到了周武帝时期,听信卫元篙及道士张宾建议,于建德三年(574)又下令禁止佛教,经像悉毁,是为第二厄。隋文帝杨坚代替了北周,于开皇元年称帝,又于开皇九年(589)灭了南方的陈,至此全国统一。据史称,杨坚生于冯瑚(今西安市)的般若寺,小时全由一位尼姑抚养,因此即位后大兴佛法,下令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并于仁寿元年(601)全国三十州各立塔一所。他的儿子隋场帝虽是一位极度荒淫的君主,但他顶礼智者大师,并从智者大师受了菩萨戒。

  南北朝时代文学的中心在南方,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远远不能和南朝相比,这当然与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北方有关。北魏北齐仅留下了少量的仙道诗,却没有留下僧徒们创作的佛教诗,北周虽留下几首僧人的诗,释亡名就占了六、七首,但亡名法师仍是梁亡之后,远客眠蜀,而那时岷蜀由北周管辖,所以他可以算是南方的。到了隋代能诗的僧人较多,作品也不少,而且质量也很高,这当是全国统一生活安定及隋文帝热心倡导佛教的结果。

  释亡名,俗姓宋,南郡(今江陵一带)人,事梁元帝,元帝对他很优礼。梁亡,他才为僧,远投眠蜀。会周并蜀,被迫胁至北周都城长安,士大夫都惊异他的天才,有文集十卷。

  他的诗不雕饰,没有生僻字,有一咏五苦的组诗,所谓五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离,以前我们介绍的都是四苦,没有“爱离”,因此我们录他的《爱离》一首:

  谁忍心中爱,分为别后思,几时相握手,呜咽不能辞,虽言万里隔,犹有望还期,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

  慧晓,‘其身世不祥,他有首《祖道赋诗》。那时隋刚刚兴起来,一批北来的禅学者因为统一,可以回家了,遂离开建业(今南京市),原在南京住的僧侣便在南京西南的新林饯.送(即祖道)他们。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别离与不易再见之情: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联棚一倾盖,便作法城亲,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常新,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浮沈从此隔,无复更有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复沾巾。

  大意是:本来我们像一个在北的胡,一个在南的越是不认识的,也好像吴地与闽(今福建)地的水,各自循着不同的水道流入大海,你们联翩而至,我们都在学佛上成了好友,在清谈中我们解除了尘世的烦累,连那愁弯了的眉毛也舒展开来,现在我们忽然要分别,失去了你们这批朋友,我们多以此为恨啊!你们向着泾河(一本作“径河”,泾河要好些)路走,一天比一天有新的收获,我住在江南的邗江边,最后终会成为松下的埃尘,从此我们就分手了,恐怕再也没有因缘相见,对最后的一别,连我的手巾也被泪水湿透了。

  诗写得十分亲切动人,这不由得我们要想起弘一大师的《送别》。弘一大师死了近六十年,他的“长亭外,古道边”的歌词现在尚为人们所唱着。弘一是近代诗僧,专学律宗,由于我们断限是五四,所以借此提一提。

  有些僧人能文不能诗,如吉藏的《三论玄义》,以优美的文笔,写深邃的佛理;彦琼写了一篇《通极论》,假设梵行先生与行乐公子对论,公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学佛有四弊,彦琼以“四通”一一答复。他的行文是用汉大赋的手法,并向牟子《理惑论》学的,最后结尾尤其相似:

  公子于是接足叩头,百体皆汗,魂飞胆散,五色无主,……请容剃发,受业于先生之门也。

  现在我们将研究北朝文人的佛教诗文,它的特点是不但作者少,作品少,而且就那么六七个文人像颜之推、王褒、庾信还是由南方来的。

  颜之推,琅琊临沂人,初为湘东王常侍,梁亡奔齐,累官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仕周,周亡入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有《颜氏家训》七卷。在《家训》里表现的思想是儒释道相融合,如《归心第十六》云:

  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此处禁,义为“戒”。他把佛教徒的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比附,仁就是不杀,义就是不偷盗,礼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喝酒,信就是不妄语。他甚至在文章开头就说他们的家庭都是依佛教的,叫后人不可轻慢佛教。《家训》里还有《文章篇》,对文学理论、创作方法、诗文批评,均有极中肯的议论。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初仕梁,侯景攻下建业,他逃奔江陵,仕元帝为彻史中丞,梁亡仕魏,魏亡仕周。他的作品早年绮艳轻靡,与徐陵并称,推为骈文宗匠,诗为杜甫所推崇,称他的诗作“清新”,有《庾子山集》。

  他交了一些和尚朋友,如炅法师,侃法师,并有《和灵法师游昆明池诗二首》、《送炅法师葬诗》,可见他与显法师友谊之深。另有《和侃法师三绝诗》,写得十分真挚,笔调清新: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灞岸指西安郊外的灞桥,所以当是他在北方写的。侃法师要回南方了,他仍羁留在北方的朝廷里,只能在秦关望着向楚走南方的路,在灞桥送别也只能对南方的江潭想想而已。据《北周书·庾信传》,说这时周陈通好,陈向周建议放还王褒及皮信与其他流寓之士,因他有文才,被留,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哀江南赋》。在文章上他写了《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在后者中录一小段,以见他的文采风貌:

  若夫法云深藏,狮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说戒,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本无权际,何可胜言。

  大意是:讲到佛学,它就如法云遍布意义深奥,佛是人中狮子,他讲法时,声音雷震,一切梵志和声闻小乘所说的远远不能相比,只有佛在鸳岭所说之道才是正道,它的广大和深远,是语言表达不了的。

  隋代有佛教文学作品的首推王胄。王胄是王筠的孙子,仕陈,及陈灭,晋王杨广引为学士。他有一首,《卧疾闽越述净名意诗》,其序云:“余卧疾闽海,弥留旬朔,善友颐法师劝余从《净名》妙典调伏身心,力疾粗陈其意,敬简法师云尔。”(大意是:我在闽海[即福建沿海地区]卧床生病,缠绵了许多天,一位善友颐法师劝我以《维摩话经》[即《净名经》来调治,因此勉强撑着我的病躯,向他粗陈我的看法,并借此答复他,下面是诗的全文:

  客行万里余,吵然沧海上,五岭常炎郁,百越多山瘴,兼以劳形神,遂婴此疲恙,桐雷邈已远,砭石良难访,抱影私自怜,襟独愁怅,毗城有长者,生平凤所尚,复籍大因缘,勉力深回向,心路资调伏,于焉念实相,水沫本难摩,乾城空有状,是生非至理,是我皆虚妄,求之不可得,谁其受业障,信矣大医王,兹力诚难量。

  大意是:我到万里以外去作客,在沧海边渺然一个人该多么寂寞啊!我到过岭南,岭南十分闷热郁蒸,现在来到百越之地的闽海,这里有山瘴之气,长途跋涉使我形疲神劳,因此病卧在这里,桐君和雷这样好的医生,那是遥远的古代的人,是难以找到的,要访求好的砭石也办不到,陪伴我的只有我的影子,眼泪已湿透了我的衣襟,这时我就想到《维摩诘经》,维摩是毗城的长者,是我平生最敬爱的人,我借他的大因缘,努力将自己所修功德,回施众生,同发菩提之心,这样我的心境便得到调伏、所谓“实相”都如水中的泡沫、都像海市唇楼(乾闼婆城),它们都在顷刻之间显露一下形状,没有实体,一切凡由我产生的都是虚妄的,要去求都不可得到,谁要迷妄执着,谁就要受到业障的缠扰,维摩才是真正的大医王,他讲的医病的道理所显出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

  这可能是专以维摩故事喻疾最早的诗。《维摩诘经》四维摩诘说:“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近代医学治病、也要注意心理的调适和均衡,害病时看看《维摩诘经》对于息掉妄念,培养心理平静,或许不无小补。

  历史学家姚察,吴兴武康人,梁简文帝任他为南海王国左侍郎,入陈,补宣明殿学士,陈灭入隋,开皇九年“(590)诏授秘书监。他幼年时曾在钟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他常以自己的俸禄布施给寺里修建,还为尚禅师树了碑,曾发愿要通读一切藏经,临死时西坐正念:“一切空寂”,这说明他是毕生信佛的。他有一首《游明庆寺诗》,怀念他少年时在明庆寺的情况,今节录部分:

  ……宿昔寻真趣,结友亟流连,山庭出藿蘼,涧池濯潺援,因斯事薰习,便得息攀援,何言遂云雨,怀比怅悠然,徒有南登望,会逐东风旋。

  大意是:很多年以前为了寻取学佛的真趣,曾约了许多同伴良此流连,山中的庭园长出了蘑藿等蔬菜,涧水流过小洲发出潺的响声,我就在这样宁静的环境里学佛,使我攀援的尘俗之心得到止息,那知后来做了官,想到这里我真感到愁长,我空有向南登明庆寺的愿望,那只有跟着东风一起让它吹我回去。

  最末谈一下隋炀帝,他是以荒淫著名的,他曾从智者大师授菩萨戒,在《谒方山灵岩寺诗》里,曾有“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可见他向善之心也还有泯灭未尽之时。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旛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且是元宵节,全民族的佳节,“梵声天上来”说明京师的放灯不同外地,有法乐演奏,“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旛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说明场面宏大豪奢。从写作技巧看是好的,首句“法轮天上转”也说明了他对佛教的信仰。

  如果说北朝文学远不如南朝,这话是真的,至于佛教翻译文学,则北朝并不比南朝低。由于北朝地域接近西域,西域高僧很容易就到北方来了,他们一来大多数止于洛阳,因此洛阳就成为当时的佛典翻译中心。

  佛教譬喻文学号称三大部,一是我们前已介绍过的支谦译的《撰集百缘经》,二是元魏吉迦夜同昙译的《杂宝藏经》,三是沙门慧觉等译的《贤愚经》,三部北魏译的就占了两部,这不能不说是北朗佛教文学的重大贡献。北魏是少数民族,文化比较落后,对高深的哲理恐怕接受理解都不那么容易,讲点佛教因缘故事,听起来非常有趣,顺此也明了一些重大的佛学观念,对于宣传佛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鉴长编·康定元年》就记载契丹主听讲《报恩经》后,得到感悟,便遣使迎法天后,遂为母子如初的故事。这正可以说明佛教徒为什么要在文化较低的北魏,化那样大的精力去

  翻译譬喻故事的原因。

  先介绍《贤愚经》沙门昙觉(一作慧觉)译。此经于公元495年在高昌加以翻译整理,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为《贤愚经》。慧朗说:“此经所见,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反,贤愚之分也”。(大意是:这部经书的来源是譬喻,譬喻所讲明的必然善恶都有,善与恶是相反的,好人坏人就由善与恶来分别。)这就是本书所以命名为《贤愚经》的道理。

  《贤愚经》的故事流行很广,有些故事后来发展成为较长的变文,如《波斯匿王车金刚品》后来便发展成敦煌变文《丑女缘起》。它的《善事太子入海品》后来便发展成为《双恩记3。有些故事常为佛经故事选之类的书籍所转载,如《牢度差斗圣》、《檀腻》、《擅弥离》、《象护》均见于常任侠的《佛经文学故事选》;而《须达建造精舍》、《月光国王》、《国王断案》则选入罗秉芬等编的《佛经故事选》,它们深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成为他们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其中《牢度差斗圣》写得十分精采,有声有色:

  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舍,枝叶郁茂,花果各异。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今劳度差便为不如。”又复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花。众人咸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花,……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详,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即时灭。众人悉言:“合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山,七宝庄严,象池树木,花果茂盛。众人咸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 山即破坏无有徐遗。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无法摘完,但就只看这几段,即可看出描绘之精,想象力之高,它与《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与妖怪斗法的情况已相接近。其它的故事也叙事生动,情节曲折。如《善事太子入海品》描述善事太子入海求珠以济平民,中经海中诸险难,然后求得宝珠,这是第一个转折;然后恶事太子以树刺刺瞎善事眼睛,善事境遇十分艰难,幸遇牧牛人带领五百头牛放牧,其中一神牛为之舐刺,牧人见善事太子仪表非俗,愿意长期供养,这是第二转折;然后牧人家中人不乐供养,善事离开牧人家以弹琴谋生,遇着国王守果园的官吏,官吏将善事收留看守果园,这是第三个转折;善事在果园工作中操琴深得公主爱慕,结为夫妇,这是第四转折;结为夫妇之后公主外出久久不归,善事疑其有私,公主自誓不私,如不私则善事一眼将复明,誓毕善事果然一眼复明。公主责备善事,你乃乞儿,与我结婚,不自尊重,还错疑我有私。善事此时乃自称是善事太子,公主不信,最后善事自誓,如我所言不成,当使我另一目复明,结果善事双目复明。公主便禀告父王,此系善事太子,于是大排仪仗卫队,送太子公主返国,复从恶友处得珠,振济全国人民得如愿以偿。这是最后高潮,全文极其复杂,它正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旧小说中的滥觞,也是旧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滥觞。这点是历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尚未提到的。

  第二我们将介绍《杂宝藏经》,它由北魏吉迦夜译成,共一百二十一个因缘故事,其中许多故事如《弃老国》、《慈童女》《莲华夫人》、《六牙白象》……均选入《佛经文学故事选》。《弃老国》故事中有;段与曹冲用船称象的故事十分接近;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

  这个故事里还多次用难题考问一个人的智慧,这种方法与敦煌变文《孔子项托相问书》相类似。《杂宝藏经》还有一个《小鸡王》:的故事,它与中国民间传说“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存好心”的构想是相同的。中印两民族世代友好,这种文化交流研究起来是非常有趣的。

  最后我们要谈下闍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闍那蜕多随其师闍那耶舍东来,周武帝灭佛,他逃入突厥。隋兴,文帝遣使追还,令他主持译事。他译了许多佛经,但最有影响的要算《佛本行集经》《佛本行集经》共六十卷。本经是以县无德部所传的佛传为主,集合摩诃僧祗、萨婆多、迦叶维、尼沙塞四部所传,以及各种《譬喻经》中的各种异说,综合汇成,故名《集经》。是关于佛的最详博的佛传文学,为唐宋以来的变文、歌词、宝卷、小说所取材的重要张本。在近现代流行的《拂教文学故事选》、《佛经故事选》都大量地选录了经中的故事,成为我国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读物。

  本书对佛的个性以及他的弟子们均有很细腻的描写。把佛当作有血有肉之躯而不把他描绘为坐枯禅的人,如罗 睺罗出家,佛知道罗睺罗是他的亲生儿子。特意用手指去牵引他,充分表现了父子之爱,它描写难陀出家后常想念他的美丽的夫人孙陀利,有空就在庙内砖瓦或木板上画妻子的像,想回家与她团聚。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使人看了,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佛,一个十分具有人情味的佛,一个非常为人着想的佛。

  另外写佛及其弟子与外道、魔王的斗争,写得热烈、精采、壮观,如佛为度三迎叶与毒龙斗,舍利弗与劳度差斗。都写得十分有声有色,不但场面阔大,而且变化多端,这对以后的神魔小说,起了推导作用。又如佛在成道前夕,魔王为了破坏佛的成道,派了三名美女前去现露色相,对佛进行蛊惑,《佛本行经》仅仅用了下面几句:

  於是魔王女,便行诣道树,欲现其女力,极示 其妖媚,迷惑乱人情,来欲坏其意,尽其妖媚巧,种种改其形。

  但是到《佛本行集经》里却在这八句之外,更描绘了一些具体的场面,有些段落是很香艳的,它甚至比《破魔变文》还要来得色情,照理说,佛书是不该这样恣意描写的。

  它还描绘太子入山修道的艰苦,入声久了,动也不动,鸟儿在头上做案,每天吃一麻一麦,充分显示了佛为求道济人不惜忍受一切苦难,要把人间苦难一肩担的高尚精神。这些都为敦煌变文或敦煌歌辞所吸收,如《敦煌变文集》里的《太子成道经》与《太子成道变文》,及《敦煌歌辞总编))里的《太子赞》、《太子入山修道赞》。它同时也是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壁画、雕塑的绝好素材,广泛流行于民间。

  另外它也收了一些故事,或长或短,有的故事情节离奇,有的十分售永,富于文学笔调;有的发人深省,成为很有教益的寓言;亨的写得繁绍华美,就好像后世的小说,如《虬与猕猴》叙述虬(qiu)的爱人有孕,想吃猴子的心子,因此哄骗猴子到龙宫去。到了海边,虬才告诉猴子,他的爱人有孕要吃他心子的目的。猴便说,我的心子放在树上没有带来,你让我回树上,待我取了心子与你一同去吧!这个故事,许多青少年的课外读物都选用过或加以改编过。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故事,译为简洁的白话文,我想天真的小读者读后将会感到快乐并得到有益的教训和写文章的技巧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