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续入门
密续入门
耶喜喇嘛
或许我们正要开始修持密续瑜伽,但它并不好修。为了修持密续,我们需要基础──前行。首先,为了修持密续,我们必需获得授权或灌顶。灌顶有不同层次,但我们必需接受灌顶。为了获得灌顶,我们需要在圣道三要(空正见、菩提心和出离心)上某种程度的成就。所以,这不容易。我说这不容易,并不是说它是金钱方面的难事。我说它困难,是对我们目前的程度而言。我的意思是,缺乏适当的基础,不具正确的资格,要修密续瑜伽很难。为什么它很难?因为我们的层次。如果我们检视我们自身的实情,我们目前的处境,我们是否对自心实相有些许的了解?心的本性有两种面向──相对本性和究竟本性。我们是否知道自心的相对本性?如果我们知道自心的相对本性,要引导自心的态度就很容易。每个人都有责任查出这点。然后,还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对他人开放而非彻底封闭的心。我并不是以哲学的观点来谈。“你应该对他人开放,如果你封闭自心,我会揍你。”我不是以这种方式来谈。如果你不开放,征兆很明显──你会遭受极多苦难,自相冲突,经历到许多困惑与不满足──正如你已知的,正如你每日已在经历的。开放的意思也不是说这样一来其它人会给你礼物,你会得到巧克力蛋糕。不是这样,虽然我们通常像这样。当然,我们不是佛,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有一种内在的、深刻的,或许是知性的了解,某种分别的智慧,知道人类所需的不只是短暂的享乐。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暂时的享乐,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恒常的宁静。拥有这样至高的目标是开放之道。它消除了每日生活的种种问题──如果某人不给我们一些小东西,我们不会生气。通常我们会。我们的问题就是期望。我们贪着这种微小、不值得的事。这种贪着心就是问题,它制造了再三响应的病症。去年我们以不善的方式响应,今年还是一样,或甚至更糟。像这样。我们应该越来越好,问题却依旧击溃我们。哲学上,或许我们可以说业是难以抵抗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不要认为业只是你有知觉地做了某事,昀后导至痛苦。业也同样在无意识的层面起作用。你可以不知不觉地做某件事,它依然可以引生出大后果。今日的中东问题是个好例子。那就是业。它们以小事为始,但那些小行动已带来巨大的后果。事实上,那就是业。
为了要有成就正觉的心,一种越越自怜心念的态度,你需要出离暂时安乐、出离轮回的巨大力量。我想你们已经知道这一点了。我们出离了什么?轮回。所以,我们称之为出离轮回。现在我确信你们受惊了!出离轮回是正确的态度。与出离心相违的,就是错误的态度。你们大概会想,“哦,那太难了。”。那并不难。你们的确有出离心。有多少次你曾弃绝某种情境,不悦意的情境?那就是你的出离。鸟和狗儿都有出离心。孩童也有出离心──如果他们要做某件会受处罚之事,他们知道如何避开它。那是他们的出离方式。但这一切都不是出离轮回。或许因为你和朋友间的某些问题使你心碎,因此你改变了你们之间的关系。总之,你的朋友已经放弃你了,因而你必需做一样的事,出离你的朋友。这也不是出离轮回。或许你应付社会生活有困难,所以你逃入丛林,像动物一般。你出离了某些东西,但那不是出离轮回。那么,到底什么是出离轮回?现在得小心点──它是既不受轮回,也不受涅盘的对境所困惑。或许有些人会认为,“现在我不关心享乐,现在我出离了,我想要受苦。”那也不是出离轮回。出离欲界的感官享乐,并追寻替代之物,贪着色界或无色界的享乐,依旧是往昔的轮回之旅。话说你在修行、思惟佛教哲学等等,有人告诉你,“你所做的全是垃圾,这个国度中没人了解这些事。”如果有人把诸如此类的非难之钉插入你身上,而你以变得激动而生气响应,那意指你的佛教之旅,禅修等等也是轮回。那和出离轮回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个问题,不是吗?你在禅修,修学佛法,你认为佛陀是特别的,但当某人说,“佛陀一点也不特别。”,你就很震惊。那意指你并不自由,你仍执着。你尚未把心置于正确的氛围中。你心中依然有问题。所以,出离轮回并不容易。对你而言,目前它只是字句,但重点是,出离轮回是强烈出离,或强烈超然于一切存在现象的心。你认为我所说的只是某种理念,但为了人类心灵的健康,你不应该有执取任何对境(无论苦或乐)的神经质症状。然后,其中就会有舒缓,那就是放松。你不用以迷信振奋自己。我们都应该透过去除一切迷惑自我的对境而拥有健康的心。一切对境。我们是那么僵固,即使我们值遇佛法或思惟修行,它们也变得僵固起来。我们必需破除我们僵固的偏见,那只有清明的心能做到。例如,当你看一棵远方的老树,却想着那是一个人,你的迷信心执持树木为人。为了消除自我的错误概念,你必需视那个能量体为木头。如果你看得清楚,执持对境为人的概念就消失了。同样道理:清明心是解决之道,能消除所有僵固的错误概念。因为我们的概念是僵固的,我们没有弹性。有人说“让我们这么做吧。”但你不想改变。只有你是对的,其它人都错。你在概念的层次上受这种对轮回现象的执持所系,很难看出成就更高远目标的可能性。你陷在目前的受限处境中,看不到出路。事实上,出离心意指逍遥自在──没有太多感官享乐、亢奋脱轨。即使有一些痛
楚,你也能够接受。痛苦已经存在了,你无法拒绝它。痛苦已经存在了,但你对它随遇而安。也许这么说比较好──你对世间八法随遇而安。我想你们都知道世间八法。如果你对它们随遇而安,那就够好的了。你不应该只因为从佛教哲学为了达到解脱的观点来看,就认为出离心是重要的。出离心不只是一种观念而已,你应该正确地理解出离心。释迦牟尼佛本身示现在这个地球上。他拥有一个王国,他有父亲、母亲,他喝牛奶。然而,他还是出离了。没有任何问题。对他而言,喝牛奶不是问题──哲学上、意识型态上。但我们有问题。换个方式说,修持佛法不像喝汤。我们应该有组织、渐次地修学,我们渐次达到圆满。你无法像上超级市场般地修学佛法,在超市里,你可以一趟同时买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佛法的修学是一种个人的、独特的事。你只做你需要做的,将你的心安顿于适宜的氛围中。这很重要。
或许我可以这么说:美国人修持佛法,却缺乏对于身、语、意业行的理解。美国的出离心是贪着至高的享乐,美国人想不用出离轮回就成为菩萨!这可能吗?或许你们已经听不下去了!但是,要小心。我要说的是,没有成就出离心,就没有菩萨。请原谅我的冒犯。嗯,这世界充满冒犯,所以我也被沾到了一些。当然,实际上,我们非常幸运。仅仅试着修学佛法何其有幸。但是,去了解菩提道次第如何以一种极个人的方式安立也很好。它不仅仅是依据对境而建构。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它变得非常甜美。当然,我们无法突然变成菩萨,但如果你能对菩提道的次第过程获得清明的概观,你将能毫无疑惑地迈向它。修学佛法的兄弟姊妹们常常对佛法超市感到困惑。有那么多东西可供选择。没多久你就搞不清楚什么对你有益。我第一次到美国的超市时,我很迷惑,我不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所以,这很类似。你应该有清明的了解。然后,你才能有信心地朝正确的方向而行。因此,你不应该认为圣道三要是一种哲学现象。你应该体会它们是依据你的需求而存在。倘若你渴求感性的短暂享乐,那不太好。你没有开阔的心。你的心非常狭隘。你应该知道享乐是无常、短暂、来来去去的,就像加州朋友──来来去去!当你拥有出离心,你会失去你那狂热、过度敏感的期望。然后,你经历到的痛苦减少了,你的态度不再那么神经质,你拥有较少的期望、较少的挫折。挫折主要是由迷信所构成的,是由轮回的态度构成的,它和出离轮回正好相反。依循此道的结果总是不平衡、身陷不幸当中。我们知道这一点。所以你应该清明地看待它。那就是禅修的目的。禅修不在对境的层面,而在主体的层面──你禅修的要务就是你自己。禅修之美在于你能了解自己的的本性实相,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问题,就能了解一切有情的处境。但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实相,就不可能了解
他人的本性实相,无论你多么努力尝试──“我要了解我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事”──你做不到。你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心发生什么事。所以,禅修是尝试看见你自心正发生什么事,知道你的自心本性。然后,正如龙树所说的,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心,就了解了一切。你不需要费工夫试着了解每个人发生了什么事。你不需要这么做。我们谈人的问题,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谈自己的问题。我和你之间会有问题,是因为我想从你那边得到些什么。如果我不想从你那边得到什么,我和你之间就不会有问题。这说明为什么菩提道次第教导贪着、执取自己的安乐,是一切痛苦和不幸之源,敞开心怀、关心他人的安乐,是一切安乐、证量、成功之源。那是真的,即使是在物质方面。我告诉你,事实上──先不要谈佛法和一切有情──即使你只想要生意兴隆,如果你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想要帮助他人──你的家庭、国家──你将会成功。另一方面,如果你只关切“我,我,我,我”,总是哭喊着“我”是昀重要的事,你将会失败,即使是在物质层面。那是真的,连物质上的成功都不可能。即使在这个国家,许多人都有物质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即使社会提供许多很好的条件,他们依旧身处饿鬼道。我这么认为,不是吗?你们生活在美国,但你们依旧活在三恶趣中的饿鬼道,你们依旧生活在饿鬼道。
心理上而言,这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我只是在谈论哲学议题:“你们应该帮助他人,你们应该帮助他人。”我要说的是,如果你要快乐,就要断除你的贪着,斩断你那些僵固的观念。斩断它们的方法并不麻烦──只要改变你的态度,转换你的态度,就这样。这实在不算什么!它非常善巧,合理。佛教解释这一点的方法很合理。这并不是要你超级相信的事。我没有说你必需试着成为超人或女超人。它很合理且合乎逻辑。只要改变你的态度,去除你僵固的观念。还记得平等舍吗?平等舍不是指我使你们在表面上平等。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们必需到尼泊尔来只吃米和扁豆糊(dhal)。平等舍与对境无关,而与主体有关,那是我的事。我那两种极端的心──贪欲,评价过高的见解和执取,以及瞋恨,评价过低的见解和排斥──相冲突,摧毁了我的安宁、快乐、慈爱。为了平衡这两者,我必需实修平等舍。你的狂热见解和执取一旦开始,瞋恨的反应就已经到来了。它们一起出现。我想你们都已经历过这一点,我们都有经验。某事对你变得特别、使你心碎,那时相反的瞋恨心就来临了。它们是相互依赖的现象。只要有自我,就会有不平衡、极端的倾向。我们有那么多问题──个别、个人的问题,它们全都来自极端的心。实际上,你应该祈愿不要拥有任何狂热见解所欲求的对境。没有它们对你反而比较好。它们是心碎的征兆,使你永无宁日。你应该合理些。你会看到有些人的关系是合理的。所以,他们持续很久。如果人们的关系始于极端,他们怎么持续?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他们无法持续。平衡是如此重要。重点是,我们禅修为什么修不好?简单说──我们禅修为什么修不好?为什么我
们连一分钟都无法专心?因为我们极端的心爆发了,内在有一场核爆。就这样。我们失去控制。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掌控那爆炸。首先,问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我们应该知道其存在有其演化历程。所以,我们的首要之务应该是调查我们的自我心中极端的见解。现在,我讲快一点。今天早上你们已经做过轻松自在地专注于呼吸上的禅修。但是,身为禅修者,我们也会极端。原因是轮回是如此难以抵抗,而我们的反应是,“我要禅修,我应该禅修。”我们一再驱迫、再三打气,我们非常不自然。那并不好。然后我们的心脱轨了。然后我们不喜欢来禅修中心,我们想要逃到丛林里去。我们让自己如此,我们打击自心。那并不善巧。这是真的。我认为许多禅修者并不善巧──像我。不善巧。事情是,换个方式说,我们太理性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理性的哲学,我们依然很理性。我们这样、那样地催促自己。那不自然。我们不自然。那是个问题。我们是如此地虚假。我们是很假的塑料知识分子,我们是新型的塑料制品──塑料知识分子。我们该快乐些。学习佛法,禅修时我们可以快乐些。这意指我们要快乐。我们知道我们都要快乐,但我们通常误解了菩提道次第和佛法。我们认为当我们接触佛教,我们应该受苦,我们的生活应该苦行,我们应该对自己不好。事情并非如此。你爱自己,你对自己有慈悲心,所以当你禅修时,不应该绷紧或使太大的力。你不应该使太大的力!你应该学着放手。事实上,禅修是自在的,用口语来说,它是自在的。因此,观呼吸而不期望好事或坏事发生。反正,在那时关心是否有好事或坏事将发生已经太迟了。该来的事就会来;不该来的事就不会来。在那时,你拿它没辄。所以,观呼吸。现在,当你到达一个点,或许既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只是中庸,那意指你成功了。那时,依据你的层次,只要放手,放手。不期望到底发生了什么、将发生什么,真正发生了什么──没有期望。只是放手。当分心的事发生时──或许你的自我会想象,“哦,我获得了安乐”──不要拒绝它,观察这种想法。这样一来,你会到达一个点,第一个念头消失了,这显示自我想象出来的现象是虚假的。当它清除了以后,观察其清明的结果。如果你无法观察这样的清明,藉由思惟“我刚刚逮到我的自我,正以幻觉和评价过高的观念染污我的心,有那么多有情因这种观念而受苦,而且无法像我这样捕拿它们”这样稍微让你的心感动一下,并生起许多慈悲心或菩提心。你也可以生起欲解脱一切有情远离无明的决心,当觉知道,“现在,我没有能力真正引导其它有情到清明,所以,我必需加强清理我的心。”接着再回去观察自己的心念。透过你本身的经验,你知道你的心或心念、意识,无形无色。它的本性就像清明的镜子,反映一切现象。那是你的心、你的意识、你的心念。意念的精华是完美的明性。意念的变动制造冲突,但当你观察主体的本质,你发现意念的主要特质,即使是不善念,依旧是完美的明性。它的清明,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即使是恼人的对境。所以,即使是负面心念生起,不要生
气,不要哭泣,不要批评自己──相反的,运用简单的保持觉知的技巧,只要观察主体的清明,你自己的心。如果你这么做,它将再次变成清明,因为清明是其本性。同样的,当善念生起时,不要忙着被对境分心,再次观察主体(你的心)的清明。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当你会想:“这是善念,这是恶念”,当你有这种问题时,要记得事实上两种心念是一体的,其本性都是清明。如果我将两杯水倒入同一个容器并摇动它,水看似被扰乱,但是从两个杯子而来的水的本性,都依旧是清明。将它们一起摇动并不会转水为火,它依旧维持清明的水能量。有时当我们以西藏的方式呈现圣道三要时,看似很复杂,但其实很简单。当你观修而念头生起时,离开那个念头并修持出离心。当另一个念头生起,离开它并修持菩提心。然后再回到观修自心的清明上。那很简单──你只是转你的心为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正见。你们做得很好!你们正使生命非常值得。当我们解释菩提道次第时,可能会谈到许多细节。你可以非常广泛地解释出离心;可以花三十天的时间讲出离心,三十天的时间讲菩提心,三十天的时间讲空性。或许我们都需要这些,但当你实修时,你可以将三者放在一起,于是你的心一刹那转变为出离心,一刹那转变为菩提心,一刹那转变为空正见。你可以这样做。有时当我们给予广泛的解释时,你会认为“哇,那太多了。”但如果你将它用于实修,当你实修时,菩提道次第在某方面而言可以变很小。或许今天这样就够了。然而,当你到达拥有对清明的了解时,只要将你的心放在那里就行。放手,不要知识化。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