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养生之“道”
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一项完美的医学,包括身心的整体健康。在没有西学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就是靠它来全性命延寿考,它教我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能形与神俱,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内经》),它带给炎黄子孙健全的身心,进而成就无上智慧,发展出璀灿的中华文化。
心与身的关系至为密切,也就是说情绪与生理是互相影响的,身上的病痛肇因于七情六欲,尤其是现代的人,体会应该更加深刻。让我们先来看看情绪如何影响健康。古书上说:“人身小天地。”为什么这样说呢?人身里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天地里有火、木、土、金、水五种元素(又称五行、五运)及风、寒、暑、燥、湿、火六种天气,人身里的五脏和天地之间的五运、六气是相应合的。这里有个简单的表,将五脏与五运、六气及情绪(五志)作一个对照:
六气
五运
五脏
五志
风
木
肝
怒
木化为酸──酸入肝──酸伤筋
寒
水
肾
恐
水化为咸──咸入肾──咸伤血
暑
火
心
喜
火化为苦──苦入心──苦伤气
燥
金
肺
忧
金化为辛──辛入肺──辛伤皮包
湿
土
脾
思
土化为甘──甘入脾──甘伤脾(胃口)
火(相火)
怒伤肝──肝火旺盛容易发怒,但不把脾气发出来,闷在心里不但会伤肝,也会引起乳腺的不调,所以哺乳的母亲喂奶时要心平气和,正在发怒时千万不要授乳。时常压抑愤怒的情绪也是乳癌的原因之一。
喜伤心──过份兴奋或不能表达突来的喜悦,都对心经有不良的影响,确实有心脏病患在狂喜的情况下发病的。
思伤脾──相思和思虑过多都伤脾,所以想念一个人或心事重重都会让人吃不下饭。戏曲里古时候的千
忧伤肺──悲忧的情绪会伤及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年纪轻轻的就经常咳血,可见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多么重要。
恐伤肾──恐惧的情绪会伤肾,同样的,肾虚的人常有无名的恐惧感,对很多事情都怕,变得没志气。
以上谈的是五志,另外还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宫、商、角、征、羽;也都与五脏相应合的。
先说五味。大家都知道万物皆有气味,不论酸、甜、苦、辣,气厚、气薄,都有一定的入药法则,中医就是利用草、木、金、石各具有的偏盛气味来治病:
中国人凡事讲求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颇才能致中和。平常饮食要依循这个法则,不要偏食不要太着重某一口味,用药也是一样。
苦入心,所以心火大用苦药,如黄连等,让它入心经消心火,人就清爽了,也不会口苦舌燥;甘伤脾,甜的东西吃太多,难免胃口不开,尤其是白糖精制的糕点最好不要吃;辛入肺,辛伤皮毛,口味重辣的,大都皮肤无光泽,是养颜的大忌,鹅掌风、咳嗽者也都应该禁吃辛辣、酸入肝而肝主筋,所以过酸会伤筋,令人小便癃闭;高血压的病患为何要小心盐份的摄取?因为咸伤血,咸入肾,而肾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
由此可知,中国医学不但教我们平常如何养生(节制情绪,不伤五志),如何预防疾病(合宜的饮食之道),一旦有病了,就用天然的药草来疗疾,效果好又没有副作用,实在是一种既科学又自然,又适合人体的完美医学,希望大家能以知性的眼光重新评估这种高水平的医学原理。
五色是火色赤、木色青、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如果一个人的脸色出奇的红,百分之八十心脏有毛病或血压过高;脸色发青,尤其是眼四周发青,肝有问题;脸发白者,肺功能不好;脾有毛病者,人会发黄,脾脏癌的患者,不但全身,甚至眼白都会发黄;如果脸色黑而无光泽,肾有病,很多洗肾的病人都是这种脸色。中医用五色来推算五脏的病变,作为望诊的基础,五色也可以应用在饮食上,肺功能不足的人,应多摄取白色的东西来补肺,像白木耳、杏仁、莲子等;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枣、海带、发菜等则有补肾的功用;小麦草汁属青色,入肝解毒。
古代的音律分为角、征、宫、商、羽五音,合于木、火、土、金、水五行气,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其特色。
有几则关于五音的传说是从先
简单地介绍了五脏与五志、五味、五色和五音之间如何应合,粗浅地认识了情绪、饮食、用药、音声和五脏的关系。可是,别忘了,中国医学之所以能出神入化的治好病,是因为除了治脏腑这些形器之外,还求之于一个确实存在但又很难解释的东西──气,气是无所不在的,然而用肉眼检验、解剖都看不出。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执着在有的相上,也在无形的气上下功夫,深信除了脏腑之外,另有一循环无端的气围绕着。因此,如果否定了气的存在,就治不好病,中国医学也就无法成立。
是以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等等,可见中国古人智慧之高,不是现代的解剖刀、扫瞄器比得上的。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是以,原则上耳鸣者治肾,失声瘖哑者补心气,色盲者调肝,至于现代人所苦的过敏,则求之于肺。
五行气之间,尚有相生相克存在。如木胜土,土遇木而达,所以脾胃在消化食物时,需要有胆汁来帮忙,整个消化系统才完全;土胜水,水遇土而绝,肾有病变的人很多都是糖尿病患者;水胜火,火遇水而灭,所以肾水不能强力乱补,虽然肾在中医学上是很重要的一脏,但补肾还是要依个人情况,要顾及到心是否受得了;火胜金,金遇火而缺,心火太大泻心火的同时也要补肺气,才不会呼吸短促像喘一样;金胜木,木遇金而伐,治肝的同时也要调顺肺气,同样的,若病发在肺,怕损及肝,治肺的同时也要兼顾到肝。
以上所谈的都是五脏,至于六腑──大小肠、胆、胃、三焦、膀胱呢?这些都分别有经脉,各司其职。在此,只能简单的说,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接受胃输送来之营养,再次精细加工,故其功能与造血有关,间接能影响到心的健康;肝与胆是一对,功能互相牵连,肝气之病皆发于胆,肝胆经不调,会头痛、结石,肝毒淤积若再加上肺金收敛太过,发于皮肤则为过敏性湿疹;脾与胃是一对,如果消化系统不佳,脾也有责任;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气不足,大肠无力蠕动,便会有排泄困难或无便意的苦恼,
由于中医独到而完全的诊断理论,所以不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会胃溃疡割胃、胆结石割胆、扁桃腺肥大就拿掉扁桃腺、子宫长瘤、拿掉子宫、经血不止也拿掉子宫……,中医把人体看成一棵大树,枝叶有毛病就从根部去医,去邪扶正,让它气血和顺,恢复生机,而不是把有病变的枝叶砍掉。中医不能以一般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它是对人因症来下药的,同样一种病,因个人体质不同,病的起源不同,受邪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配方,同样的药医治某人有效,换一个患有同样病症的人却不一定奏效。
因此,配方学也不是把所有方子倒背如流即可下药,想研究中药、中医理论的人,不能把现代研究科学医学,支解琐碎,微末毕现的那一套一成不变的拿来用。一个好的中医师,不但要熟知望、闻(问)、切三诊术,还要深明生化之理,不执着于形器组织的假象,不死背成方或倡言神方祖传,要善用其心,因人因症下药,才能达到确实的疗效。
以上所述皆为粗浅的中医概念,至于立时布气、切脉调尺、断虚实、别阴阳……,涵盖太广,属于专业范围,不适在此细说,有心者自行去钻研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