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普氏原羚:能否守候住最后的家园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作者:姜辰蓉 叶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种羚羊,数量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目前全球仅剩300只;分布比藏羚羊更为狭窄,青海湖畔是它最后的家园。这种羚羊以其发现者的名字被命名为“普氏原羚”,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世界极危级物种”。



有专家说:“普氏原羚还能够生存多久,尚难定论。该物种很可能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即从我们这个星球上永远消失。”

世界最濒危羚羊 失落了大片的家园

1875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鄂尔多斯地区探险期间,采集到一种新物种的模式标本,并于1914年将其定名为普氏原羚,纳入现在的分类阶元。

 普氏原羚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雄性成年个体重约二十七公斤,雌性个体重约二十三公斤。普氏原羚体长约一米,嘴唇黑色,颌下白色,雄羚长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因此有的专家称其为“中华对角羚”。夏季普氏原羚通体被覆棕红色的毛被,秋末换毛,冬毛为褐黄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据观察发现,普氏原羚受惊后虽会逃至远处,但是待危险过后又会回到原来地点,具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

 普氏原羚奔跑时姿势与众不同,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向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十分优美。



历史上普氏原羚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从1875年发现该物种至1950年期间,中外科学家曾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从各地采集的样本看来,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氏原羚已在内蒙、宁夏、甘肃、新疆境内绝迹。现在,只有青海湖环湖地区还留有它们的美丽身影。

近几年来,青海省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多次合作,对青海境内的普氏原羚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发现普氏原羚目前仅局限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共和、海晏、刚察、天峻四县的7个分布区域,且呈不连续的隔离分布状态,总面积约为825平方公里,种群数量仅300余只。这对一个物种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1995年,中国科学院博士蒋志刚在发表的论文中写道:“普氏原羚还能够生存多久,尚难定论。该物种很可能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即从我们这个星球上永远消失。”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羚羊专家组主席认为:“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最后的家园支离破碎 普氏原羚被逼入荒漠边缘



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畔,是普氏原羚最后的生存地。但是即使是这里,也并不是它们可以无忧无虑生存的“安乐窝”。

半个世纪前,青海湖盆地及与之相连的共和盆地是普氏原羚的分布区,二者本来是连成一片的整体。但是,随着环湖地区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畜牧业、农业以及铁路、公路的不断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阻隔了普氏原羚的栖息生境,致使原本连续分布的栖息环境也受到严重阻隔,已经演变成彼此隔离的斑块生境。

据调查,这种生境的破碎化导致普氏原羚被分割成七片彼此隔离的小分布区,将大种群驱散为小种群。7个种群之间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遗传多样性减少,种群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种群抗灾变能力变弱,一旦遭到毁灭性干扰,后果不堪设想,灭绝的可能性极大。

普氏原羚是世代依赖于草原生存繁衍的动物,草原面积的大小和草场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生存状态。这些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湖面水位下降,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减少,不仅使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普氏原羚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青海湖环湖地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给有限的草场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超载放牧使普氏原羚丧失了大面积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环湖90%以上草质较好的草场目前已全部承包给牧户,各家都建起了纵横交错的网围栏,直接限制了普氏原羚的生存与活动。

2003年8月,曾有专家深入到青海湖边的克图地区进行调查。一个多小时之内,在克图草场只观察统计到53只普氏原羚,当时草场内无牧民放牧。12月15日上午在原地点调查时未发现一只普氏原羚,而近4平方公里的冬季草场上却有3000多只牲畜。日益增多的牲畜挤占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在牧民放牧季节,普氏原羚只能退入沙化草原,甚至沙丘地带。

饥饿而孱弱的普氏原羚 逃不过狼的利爪

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双重原因,青海湖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成恶化趋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草原鼠害加剧,现有草场牧草产量逐年下降,而大量的杂草、毒草却有所增加。

据资料显示,环青海湖地区现有各类退化草场69万公顷,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5.65%;湖区风沙活动加剧,沙漠化土地不断增加。据统计,1994年环湖沙化土地面积为11.7万公顷,到1999年沙化土地面积扩增到12.24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0.31万公顷,年递增率为2.7%。生态恶化致使普氏原羚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减。

长期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仁前本说:“四十多年前,这里(青海湖地区)雨水好、草好、放牧牲畜少,我们经常见到一百多只的‘黄羊’(普氏原羚)群。而近二十多年,这里风沙大、牲畜增多、草越来越少,这几年我常在这里放牧,也就见到几十只‘黄羊’。春季放牧时,我还亲眼见过被饿死的‘黄羊’。”

普氏原羚原本是一种机警、敏感和羞怯的野生动物,一般它们决不靠近人类或牲畜群。但是饥饿的威胁已经使它们违背本性,不顾一切地与牧民的家畜争食吃。

青海省林业局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在2003年秋季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普氏原羚资源调查。调查组负责人、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董建生介绍说,普氏原羚主要栖息于冬春季草场。但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场过牧现象明显,全年有2/3的时间,普氏原羚得不到优质牧草的补充,处于一种饥不择食的状态。这种情况在牧草匮乏的冬季尤为明显。据当地牧民介绍,冬季清晨打开家门,时常能见到普氏原羚在居民区或羊圈附近,与家畜争食牧草。“这说明,饥饿已经使生性胆怯、机警的普氏原羚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董建生说,由于饥饿,普氏原羚变得孱弱,无法躲避狼和狐狸等天敌利爪的威胁,幼羚更是首当其冲。目前狼是普氏原羚生存的最主要天敌。专家考察时发现,在一个月内,有8只普氏原羚被狼捕食。由于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普氏原羚的身体素质退化;再加上饥饿的折磨,孱弱的普氏原羚成为狼容易猎取的对象。而据调查,近几年狼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二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本已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面临更大的威胁。

保护普氏原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控制狼。但是,狼同样是国家保护动物,没有有关部门的特许,保护人员也不能以保护普氏原羚的名义去消灭狼;即使得到特许,由于狼很狡猾,打起来难度也很大。

守护住普氏原羚最后的家园 政府、民间共同行动

普氏原羚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之一,对于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而在地球上幸存下来的普氏原羚物种而言,目前仅存的300余只种群规模,已在遗传多样性上严重影响到该物种的延续繁衍,如不加强保护,该物种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即从地球上消失。

为了普氏原羚最后一片家园的宁静与和谐。青海省不断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环湖区域未发生一起捕杀普氏原羚的案件,滥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被基本杜绝。

普氏原羚分布的区域有近百分之三十的范围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近年来,随着保护区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逐步加大了对环湖区域普氏原羚资源的保护。保护区一期工程规划实施建设的4个保护站中,有3个保护站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普氏原羚的保护。此外,救护、驯养和人工繁殖普氏原羚的科研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和突破。

2001年国家制定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将普氏原羚列为全国15个重点拯救物种之一。2002年12月,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普氏原羚保护工程总体规划》。

青海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保护普氏原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普氏原羚从最濒危的150只增加到目前的306只,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普氏原羚保护工程的实施仅靠青海本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由于经费短缺,造成普氏原羚保护力量薄弱、保护工程不到位、主要保护站点建设滞后;由于草场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牧民群众保护普氏原羚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分布地区社区共管的良好局面;由于没有普氏原羚保护事业经费和保护工程的立项实施,使普氏原羚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工作始终处于低层次、低水平。

青海省自发成立了环保组织,其中不仅有专家、还有大学生、记者、个体户等社会各界人士。这些民间环保卫士认为,普氏原羚物种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普氏原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他们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动员人们保护普氏原羚。

有关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对普氏原羚物种濒危程度和保护重要性的科学认识。普氏原羚作为我国特有物种之一,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拯救保护该物种使其尽快摆脱目前的濒危处境是我们大家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二是尽快启动实施普氏原羚保护工程。建议在实施普氏原羚保护工程时,优先对普氏原羚的栖息地采取加强保护措施。在青海湖地区的退牧(耕)还草工程中,优先考虑恢复和扩大普氏原羚的栖息地范围,建立普氏原羚的活动通道。将普氏原羚的关键活动区划分为保护区。

三是开展普氏原羚分布地区社区共管事业。青海湖环湖区域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建议在政府协调下,加大保护经费投入,积极采取草场占用补偿、控制牧场载畜量、退耕退牧还草等措施,形成政府管理部门和社区群众共同保护普氏原羚的新局面。

拯救保护普氏原羚,必须从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制止偷猎活动、改善栖息环境和加强繁育研究等多方面采取综合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畜牧业发展有关。针对这一现实矛盾,实施社区共管措施,通过实行草场占用补偿制度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保护区和社区群众共同保护普氏原羚的社区共管很重要。通过驯养繁殖途径,建立一定规模的人工驯养种群放归野外,也是拯救恢复普氏原羚种群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要建立繁育基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人工繁育研究,尽早建立人工饲养种群。目前,普氏原羚的保护生物学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今后应重点组织国内、国际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对普氏原羚物种的研究。

四是加强普氏原羚的科学研究。对普氏原羚野外种群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普氏原羚保护过程提供科技支持。建立普氏原羚人工饲养种群,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系统研究普氏原羚的种群生物学、保护遗传学问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