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月盈必亏 大道中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任法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原题为:道教文化思想与人类社会之关系
  道家的中心思想是“道”、“德”二字。道是什么?历代名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见解。那么“道”究竟是什么,用什么言语表达呢?道是宇宙的根源性、整体性及其运动法则;而“德”是宇宙之间的功能及作用。德无道不立,而道无德不载。由此可见,道与德是体用关系,两者是互存、相依的。

  道从第二个层面上讲就是自然界的阴阳和气。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都在阴阳和气中生息。故《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故。”意即:人在道中不知道,相似鱼在水中不知水。也就是说,动植物在天地之间的阴阳和气中生息而不知,鱼在水中生息亦自不觉。动植物离开阴阳和气,立即枯竭,鱼脱于渊瞬间休克。常言道:“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道中不知道。”鱼相忘于水,物相忘于道。

  同时,道与物之关系,如同水波一样,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是物,物是道,道物不二。那么人类社会同然,大则天下、国家,小则一个团体及家庭、个人,时时在阴阳和谐中才能生发。

  自然界有着自我调控作用。每年仲冬之后的“冬至”节到,是阳长阴消之过程,沿至四月为阳极,也就是五、六月之间为“夏至 ”,此时此刻阳长到极点,反为阴长阳消,过度到十月阴极时,又回复到冬至的阳长阴消之节段。一年就是这样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周而复始,循环无休。自然界就形成明生岁成,万物就在这种阴阳消长和谐中长生收藏、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同样在阴阳平衡、协调中生发。



  故黄帝在他的《内经》著作《生合通天论篇》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又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处讲的“然要一也”就是说阴阳之运用虽大,但归根结底是阴阳和合,是一切的生发。道家始祖老子在这一原理上继承发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大环宇内,芸芸众生,均在阴阳和谐中生息,但万物本身都含有阴阳两重性,这两重性仍贵的是“和”。

  道家始祖——黄帝在他的《黄帝阴符经》著作《富国安民演法章》中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处讲的“盗 ”,是天地、万物、人三者之间在不知不觉中相为利用,因在暗处,故曰“盗”。这处讲的“宜”之一义,是说天地、万物、人之间相为利用、平衡和谐之义。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将人们处世立身的“适中处合”一义在各个层面都有论述。

“……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二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十五章)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碙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三十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三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芽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七十七章)

  以上列举了《道德经》中涉及的有关适“中”处“和”的章节。“中和”这一理念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准则。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都离不了这一准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处事交人,都应以这一理念为准则,即使是日月的运行,都不能超越限度,亦有日中则仄,月盈必亏。由此可见,非但人们处事交人如此,就是日月的运度,亦超不出这一准则。

  先秦儒家学说虽有四书六艺,但其核心主旨是四书中的《中庸》、《大学》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将《中庸》一书置之首位。《中庸》一书的中心思想是遵依道家——黄帝“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与老子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原理为人类社会处事交物之法则。故在《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乃天地造化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通行之大道。天地造化之机,因“中”、“和”而定位。天地之间的芸芸众生,依“中”、“和”之气而生息。所以儒家思想以此“中”、“和”一义而统御人类。

故天地之间的阴阳和合,万物自然生发,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家道昌盛。人身阴阳和合,则祛病延年。

由此可见,老子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事物生发之准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事中亦应注重这一法则。常言道:“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是道家思想及道教所讲的道与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之关系。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