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故事——宋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政权建立后,博士聂崇义于建隆二年(961)上《三礼图》,奏请重新制订了服制。此后100多年间,又几度加以完善,且对民间多有禁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于宋代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衣服之章,上下混淆”,南宋时已不可遏制。社会上层衣服算是符合常规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初统一南方过程中,从长江流域的后蜀、南唐、吴越得到锦绣彩帛达几百万匹。为示威天下,赵匡胤把2万多人的仪仗队用织绣印染的各种丝绸装扮起来,名作“绣衣卤簿”,还绘有图卷,保留下许多宋代官服制度的重要资料。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江浙地区每年上贡花、素罗即达数十万匹;高级丝织物还有紧丝、透背、隔织、绫、锦、绮、縠、缬、绢等。政府又因五代旧制,每年照例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差吏男仆则按规定戴两翅向后上方弯曲的曲翅幞头。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
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原因是生产虽有发展,生活却益加贫困。农民和渔夫因而开始被称作"短衣汉子"。
宋代服制的兴废,多与时装的流行有关。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许多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上反映着宋人的崇尚。女装不同于唐风而讲究瘦长,以显苗条;新式的旋袄、胡服等,新颖、大方、素雅。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当时衣帽材料始用缬帛(印花丝绸)、销金(加入金线编织的丝织品),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生色折枝花尤为时尚。这些服饰新风格,常常一面被百官服、命妇服引用,又一面对庶人服、商贾服禁用。南宋末年,表明社会进步的时装被称为“奇巾异服”,却又不断斗美夸丽。
宋时装大体有两类:①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以旋袄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广泛。其款式与唐代齐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装相近。其特色:一是直领,镶一道花边叫“领抹”,多用捻金线彩绣四季翻新花样,谓之“一年景”,绣作者皆出诸寺师姑之手,且设有专市占定东京大相国寺两廊交易;二是对襟,无纽常敞(故又称不对襟),任其露出腰腹围(尚鹅黄色,称腰上黄);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缩紧,不同于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袖)。②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吸收。以钓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袜裤,没有裤腰,两腿分离,与毡笠、弯头双色鞋及服装间色,都属当时契丹、女真风俗,士庶仿效,无法禁绝。朱熹曾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流行之广而盛。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简单的,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复杂的,有飞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后一种大概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用罗帛制作加于高髻之上,后来竟高过3尺,所用角梳也大过1尺2寸。高髻险装风气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无济于事,必待新花样出现成风,才能转移先前的爱好。至于后妃公主的凤冠,讲究用金翠珠玉作种种花样,有的用掐丝法表现一大群仙女随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队”,等于把一台乐舞模型安放在头顶,后面还附有两个翘膀,下垂肩际,这种帽子叫等肩冠。还有盖头,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以巾蒙首,称幂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后人称“文公兜”;婚礼用销金盖头。
戴束发冠、穿对襟衫的皇帝与戴幞头的官吏(赵佶《听琴图》局部)
——文摘自沈从文先生之《中国服饰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