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真实孔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周家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坚强孔子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是当时一名以勇力著称的武士。叔梁纥先娶了一位施氏夫人,生了9个女儿也没生出一个儿子;他的妾生了一名男孩取名伯尼,却脚有残疾;后来,66岁的叔梁纥又娶了一位不到20岁的姑娘颜徵在,这才有了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丧父,孔家成了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伯尼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致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带着孔子与伯尼移居到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15岁的孔子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校长孔子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即干肉)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开始从政,始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命为中都宰,当时孔子已经51岁了。1年之后由于他治理有方,被提升为司空,旋即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国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没能得逞。孔子还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声名大振。

  孔子在鲁为官,齐人心内恐慌,生怕鲁国强大吞并齐国,就使了个美人计,“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于是孔子政治抱负难再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这一年孔子已经55岁。孔子再回到鲁国已经68岁,鲁人尊他为“国老”,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的主要经历,都用在了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上。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像子路等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老饕孔子

  孔子讲求美食,而且自己从不避讳,但这个生活嗜好,却被后世奉他为“圣人”后有意识地“忽略”了———“至圣先师”怎么能是个老饕呢!其实,孔子真是个彻头彻尾的美食文化倡导者。

  在《论语》中,孔子谈了一大堆食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具体说道:“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是说不吃腐败变质的东西,注意食品卫生,最好看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什么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是说食物的色、香、味不好不吃,像老北京人爱吃的“豆汁儿”、“麻豆腐”,色香味都不怎么样,想必孔子见了绝无好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是说不到饭晌或食物做得走了样儿,不下筷子。幸亏当时的快餐业还没发展起来,否则孔子非在《论语》里号召大伙儿拒绝快餐盒饭不可。另外,他还说:“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足见孔圣人对当年的菜市场颇不放心,那时所售的假酒、注水肉跟今天小商小贩们的“水”货相比,不知哪个更厉害些?

  孔子这13个“不食”的饮食理论,成为后世老饕们最充分的借口,儒家弟子们更是无不以“读孔圣人的书,听孔圣人的话,做孔圣人的好学生”为己任,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无不按照“孔氏定理”办事。于是“孔府菜”在士大夫阶层大行其道,且多与孔府文化相映成趣。“诗礼银杏”是孔府的一道甜菜,是用孔府中“诗礼堂”前的银杏果实所制,附会于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要学《诗经》、学《礼记》的故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历史上秦王赢政的“焚书坑儒”令孔儒后人刻骨不忘,孔府中有一道名菜叫“烧秦皇鱼骨”,是用鳜鱼中段和鲤鱼骨烧制而成。“鱼”和“遗”有谐音之便,食此菜有把秦始皇拉出来“鞭尸”的狠劲儿,简直有点儿土里刨食的味道。不过孔府里还真有一道“土里刨食”的美味———“虾子龙爪笋”,原材料竟然是庄稼地里大红高粱的根须。吃这道菜,只能在夏秋季节,连阴雨下到第三天以后的当口儿,地里的高粱已经吃透了雨水,一些在雨中萌生的高粱须根儿便白嫩嫩地裸露在泥土之外,细细的,弯弯的,采回来洗净,先在开水中略汆一下,去去土腥味儿,再用口蘑、虾仁等清炒,以保持“龙爪笋”的原味不变。吃时清香盈口,鲜脆宜人。想来若老饕们开会研究他们的开山祖师,或许亦非孔夫子莫属。

  然而这位“祖师爷”又在《论语》中抖了个“包袱”:别以为我们就爱吃,我们听起音乐来更邪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这一点,绝不输给今天的“玉迷”、“靓粉”之辈。怎么样,真实的孔子够可爱的吧?

情圣孔子

  孔子多情,读他编纂的《诗经》可知之。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尤其是《国风》里的作品,都是真情所至,发自肺腑。只可惜被孔颖达之辈,假以“正义”之名,把美丽的爱情硬说成是政治与国谋,孔子若泉下有知,非请律师告他们侵权不可。

  孔子是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他留给我们的《诗经》,就是一部中国人歌颂真善美的大典。翻开《诗经》,我们仿佛能回到纯真的先秦时代,自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涌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美丽的新娘仿佛从诗中向你翩翩走来。“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是原始的直接的爱情。“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是忠贞不渝的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读一部《诗经》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砚水湖

  北京孔庙中院甬道南侧有口古井,古井当年水浅而甘洌,相传文人墨客如饮此井一杯“圣水”,就能笔下生花,文思如泉,清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

  下马碑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在北京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各立着一座“下马碑”。现存的下马碑是清代设置的。碑高约四米、宽约一米,碑身下是抱鼓石雕碑座,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司员人等至此下马、文官到此下轿”的规定是庙门森严、神权至上的一种标志。现在“下马”已成为历史陈迹,当时确曾令人望而生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