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勇猛精进 重振佛学
在无边的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近代佛教界中,太虚大师是力倡人间佛教的佛学家之一。他提出“佛陀出世间不离世间觉”,即佛教的产生是在人间,就大乘佛教的观点讲,是要行菩萨行,做到自利利人,解除众生的苦难,使人获得安乐。太虚大师始终如一地循着自己对佛法的认识,不遗余力,勇猛精进,教化世间。
太虚16岁在苏州的平望山小九华拜士达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在宁波天童寺,依敬安和尚受具足戒,因太虚聪慧过人,深受戒师寄禅和尚的赏识,并得到他的培养。
大师的一切行为都发自他对佛法的认识,他认为适应现代化的佛法,当以人类为中心,建立契合时机之佛学,普度一切有情。而人生佛教的第一要义在于解决现代社会人生问题;第二要义则应摆脱注重个人解脱的小乘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群体,悲智双运;佛法的第三要义当以圆渐的大乘佛教为中心。此后,在此思想基础上,太虚法师的一生行动皆以此为中心展开,积极从事佛教改革。
他提出“人间佛教,走上社会”的思想观点,受到其他法师和一些青年僧人的支持。太虚以金山江天禅寺为基点,搞起改革,演出三进三出,大闹金山的故事。太虚大师锐意改革,其情可叹,其行可敬。由于他一贯地本于纯洁无疵的净信,故能在外界的谣传与诋毁面前,内心始终清净。
大师提出了佛教宜三种革命说。其内容为:第一,组织革命,即制度革命。提出废除剃度制度和传法制度,主张创办佛教大学,从学僧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人才,主持寺庙。第二,财产革命,即经济革命。提出废除财产寺庙所有制,主张寺庙财产为佛教公有,用来兴办教育,培育僧才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第三,教理革命,即思想革命。提出剔除佛教思想中之神教、鬼教、巫教等迷信成份,主张建立人生佛教,并做出“如果发愿成佛,先须立志做人”,“人成即佛成,完成在人格”的著名论断。大师的三种革命之说,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全面改革方案。
他认为从事社会职业,利益人群,造福社会,才是成佛的因行。法师的佛法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生佛教的要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义代替残杀,以义利代替偷盗,以礼节代替淫邪,以诚信代替欺骗,以节制饮食代替酗酒暴食,做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从佛教制度上,他认为佛教徒首先是一个公民,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是建设国家,保卫国家,只有尽了公民的责任,才能谈得上酬报佛恩,福利社会,以佛教徒的三皈、五戒、十善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佛教徒不能把信仰当成职业,赖此谋一身一家之生活。信仰是个人的私事,每个宗教徒必须有一个正当的社会职业。
他主张健全佛教组织,提高僧侣和信众的德学,积极从事社会文化事业、福利事业。1930年,太虚法师提出“建僧大纲”。主张全国寺庙不分宗派,建立统一的学僧制、职僧制和法僧等三级僧制。他计划用12年时间,大量培养大学本科生和佛学专家等佛教高级知识分子,培养约25000名寺庙高级管理人才,对那些丧失工作能力,年老多病的僧民,把他们集中到山林寺庙里去静养潜修,使老有所养。
1940年,他在《复兴中国佛教应实践今菩萨行》一文中说:今菩萨行实行者,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优良的佛学和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各部门工作。如出家的可以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的则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使国家社会民众,都得佛之利益。
太虚法师正是基于这种对佛法的正信,力倡佛教之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太虚法师积极筹办佛学院,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北平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学院、巴利文三藏学院等。太虚法师创办汉藏教理学院有两个良好的愿望,一是与藏族地区的广大藏胞团结合作,交流汉藏地区所传佛教教理。二是帮助有志去西藏求学的学生,前往康藏深造。
大师不仅致力于改革佛教,筹办佛学院,还乘周游各地的机会,弘扬佛学。他还先后遍访南洋各地,于1927年被德国朗福特大学中国学院聘为院董。1928年秋赴英、法、德、荷、比、美等国宣讲佛学,在巴黎筹组世界佛学苑。
太虚大师在国家罹难之时,以自己所能来教化众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争烈火横烧亚、非、美各国,世界动荡不安,国内也处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灾害频繁的局面。他认为唯有大乘佛教精神,才能担负起改造世界、挽救中国的历史使命。1918年秋,大师在沪与章太炎等人创立觉社,发起佛化觉世运动,出版《觉社丛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大师立即发表告台湾、朝鲜、日本4000万佛教徒书,号召秉承佛训,反对日本军阀侵略战争。大师痛心于中日民族之相互残杀,发表《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大意是说:“战则必致两败,和则相得助益。”
1933年5月,大师于上海永生无线电台,播讲《佛教与护国》。日本占领山海关,入侵热河之际,大师又电全国各省市佛教会,组织“青年佛教徒护国团”,号召团员从军抗日,从事募捐,参加医疗救护队、慰问队、运输队、宣传队等方面的活动。
1939年,法师在国际反侵略协会欢送会中,提出武力防御与文化进攻之说。他到重庆后,曾率国际佛教代表团前往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访问,争取国际佛教徒对我国抗战的同情,还发动各地华侨捐款支援抗战。
1943年,面对着中华民族深受凌辱、国家濒临沦亡的战乱局面,为拯救和平,团结抗日,大师积极支持冯玉祥等人发起的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太虚法师被推选为常务理事。他与其他同道一起协助冯将军积极组织抗日力量,不断掀起抗日热潮。在重庆遭受侵略者大轰炸时,又建立佛教徒僧侣救护队,参加当地救护工作,受到了社会赞扬。
太虚法师舍命佛教,为了维持寺庙合法权益,曾不顾一切据理力争。1943年11月,内政部颁布8月间修正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实施办法,致各地佛教陷于纷乱。大师通电反对,并致书蒋介石,舍命力争。书至,蒋介石乃令内政部取消该办法,佛教得以保存。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大喇嘛寺被中央军校占用多年不肯迁让。太虚大师致函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接到信后,当即专电中央军校。中央军校将占寺房立即全部让出。1945年3月,湖南省衡阳市佛教寺庙财产被当地政府提拔,太虚大师由重庆飞往衡阳,与当地政府首脑会商后,顺利得到解决。
纵观大师的一生,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类,他的佛法的精神也始终是人间佛法。他感于众生有情的苦难而不忍,积极予以救助,认为这才是佛门弟子真正的大慈大悲救难。他的一生不为名,不为利,总是为人类,为佛教事业而奔波。画家丰子恺称他为“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进的、真正的和尚”。鲁迅先生说,太虚平易近人,思想通泰。
太虚大师虽享盛名,但绝无大和尚的架子,和蔼可亲。他对生活随遇而安,从不计较,经济上更不在心。太虚法师的立足点始终是做人,他的“人成即佛成,完成在人格”的论断尤其发人深思。他的一生,也体现在他为汉藏教理学院写的院训“澹宁明敏”所启示的精神中。他自己生活俭朴,但却乐于助人,而且一旦对事情形成自己的见解,便坚定不移,全力推行,排除一切干扰,真正做到了敏于行。他虽然逝世多年,但他对人生的影响启迪,却光照后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