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正见”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法音》2007年04期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建设和谐世界, 需要和谐思想。佛教的“正见”对于建设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意义有三: 一是凸显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 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从心开始”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世界和谐的思想基础。

“从心开始”, 也可以说就是从认知开始, 就是从树立“正见”开始。“正见”为佛教“八正道”之首,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见解。佛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稳定、中国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这是与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见”直接相关的。

建设和谐世界, 需要和谐思想,佛教的“正见”对于建设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要真正实际发挥佛教“正见”对和谐世界建设的作用, 其前提性的条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关注和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 进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社会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 然而归结起来, 主要是三类基本矛盾: 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 他人、民族、国家、社会) 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 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如何调整观念, 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 建设和谐世界, 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方面, 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会, 揭示社会的焦点问题, 指出问题的症结, 阐扬有助于建设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特点的和谐世界的积极理念, 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独特贡献。

在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资源中, 要解决人类社会矛盾与问题,树立“正见”就是佛教思想精华。在佛教哲学体系中, 我们认为当前应当着重把阐扬其理论基石缘起论, 以及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学范畴, 诸如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 作为推动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见”,关切社会, 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切入点。

缘起这一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的思想, 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 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 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 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世界各国,尤其各国领导人若能确立起缘起观念, 建立缘起共生的共识, 就能在行动上采取平等协商、团结合作的态度, 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因果由缘起直接推导出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即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这一法则, 反映在伦理方面, 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惩戒规条。佛教鼓励人心向善以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善果。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 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 是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

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理解, 进而导致互相宽容、友爱, 不致兵戎相见; 平等意味着消弭嗔恨、仇视, 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 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教还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 确立非暴力的原则。

慈悲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慈是给众生以快乐, 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 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 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 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休的痛苦, 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 被视为正确的道路, 坚持中道必得解脱, 由此也可以说, 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 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 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

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 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看世界, 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都应获得尊重,并无高下之分, 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 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心从“正见”始, 要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关键是要落实, 要实践。关注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 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来说, 当前最重要的要抓两件事: 一是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现代的诠释, 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 二是使佛教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

佛教哲学范畴并不能简单地搬来直接论证和谐世界的建设,应当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大约有这些要求: 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做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 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 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 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

佛教哲学理念为佛教徒所认同, 但世界上还有绝大多数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我们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性, 同时要加大佛教哲学理念的阐扬、交流的力度, 运用中道、圆融理念, 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 谋求一定的共识, 并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关理念, 互动互补, 发展彼此认同的共识。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 积极实践, 不懈努力, 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和谐世界而奋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