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儒家教育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学校教育基本上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体现着明显的阶级性。在这种情况下,尊师重道、师道尊严,师生关系中难免有压制和盲从等糟粕的因素存在。这当然与长期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有关。但是,如果我们毫无质疑、不加分析地把一切都归罪于儒家教育思想,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歪曲。事实上,原始的儒家教育思想是含有诸多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因素的。其中,历来被封建社会尊为“万世师表”、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孔子,则是积极践行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
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师的基本品质。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虚心好学,孜孜以求,曾向老子问礼,向师襄问乐,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有渊博的知识,又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培育出众多各种专门人才,因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大家。
第二,他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回答,所谓“夫子教人,必因其才”,就是指此而言。如当冉求和仲由向他提出“闻斯行诸?”(做事情,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的同一问题时,他便根据冉求和仲由的不同性格,作出两种迥然不同的回答和要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胆小怕事,遇事躲躲闪闪,需要鼓励他“进之”,增加他的勇气;子路则相反,他胆量“兼人”,敢闯敢冲,容易冲动,需要“退之”,压压他的勇气)。
孔子讲学图
第三,对学生有教无类,关怀备至。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他还身体力行,创办私学,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拜他为师,便收为徒弟。他的学生中什么人都有,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巷的颜回,有身穿蓑衣为其父推车的闵子骞,有躬耕瓜圃的曾参,有贫困交加的原宪,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还有“衣敞绣袍”的仲由等等。
孔子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正如《荀子·法行》中所说:“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拘,欲去者不止。”不仅如此,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谁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自我表白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徒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东西吗?)“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一点也没有隐瞒,一切都是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这段表白是肺腑之言。
这段记载足以说明,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包括跟自己就读的儿子在内,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偏爱,不私传“秘方”。孔子正是在这种“有教无类”的原则指导下,平等热情地爱护学生,关心和培养学生。所以,当时天下的有志之士,特别是有志青年,都纷纷投入孔门就读,使其聚集了三千多弟子,七十二贤人。
第四,教学相长,是孔门师生关系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孔子经常同他的弟子谈心,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每当学生有所得时,他总是大加鼓励,如“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还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而且从不自以为是。如有一次他问子贡,你和颜回谁强些?子贡回答,他哪敢同颜回相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接着就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在《淮南子·人问训》中,孔子说,子路“勇人也,丘弗如也”,子贡“辩人也,丘弗如也”。其自谦若此。孔子对于后生寄予无限的信赖和希望,他曾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韩愈在《师说》中,不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阐发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论述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平等关系。因为所师的是道,而不是地位的贵贱和年龄的长少。并且强调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对孔子“教学相长”思想的最好阐述。
综上所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典型代表人物的孔子,是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竭力身体力行的。孔门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因素无可辩驳地证明,原始的儒家教育思想是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