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北大有三个“宝”
北京大学已经有110年的历史,它有许多精神的和物质的宝贵财富。只选其中三个北大应重视的“宝贵财富”,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一、北大的燕南园
在1952年校系调整之后,北京大学由沙滩搬迁到原燕京大学。原来北京大学的教授多半都住在北京内城。为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我记得燕南园的门牌号大概是由50号到66号,每栋宿舍或是有单独院子的平房,或是带院子的两层小楼。对这些我不想多谈,我只想介绍一下当时住在这里的一批著名教授。他们许多都可以说是他们所从事的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创建人。当时住在燕南园的有北大校长、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有经济学家陈岱孙、严仁赓,有物理学家周培元、饶毓泰、褚圣麟,有数学家、我国拓朴学的奠基人江泽涵,有生物学家沈同、化学家黄子卿、地理学家侯仁之、美学大师朱光潜,有诗人、文学史家林庚,汉语语言学大师王力,西洋史专家齐思和,中西交流史专家向达,康德哲学专家郑昕,现代逻辑学家王宪钧,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195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也入住燕南园。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曾在这个名园住过,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身亡。我想,还会有别的曾入住此园的名人,由于我已年过八十,或有遗漏,或有记错,请大家原谅。
为什么我要写燕南园?我认为当时的这个燕南园可以被看成是一座“科学、文化名人园”。上面所列,哪一位不是对中国科学、文化有着突出贡献的名人?哪一位名人不会让我们想起一系列的有血有肉的文化故事?在我国大概很难找到一块这么小的地方住有那么多科学、文化名人吧!
历史是具体的、生动的,应该有着它传承的生命力,北大的历史也应是由一些具体的人与物、事件与联想等等所构成,这些就是北大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这些寓所的门口钉上一块牌子说:“×××于××××年至××××年在此居住过”。我想,它无疑会使北大的历史生动起来、活起来,它的正面和负面的事件都会激励北大人奋力向前。一块小小的牌子,包含着这些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献身的人的欢乐、欣慰、愤怒、悲伤和痛苦。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它寄托着的理想、人的感情。没有历史就没有将来。但如今还有人真的重视这些吗?
二、北大的藏书
北大图书馆的藏书在高校名列第一,在全国名列第三,它是北大的又一“宝”,是我们学校重要的精神财富。在80年代初,我常常去图书馆的“教员阅览室”。我每次去都看到
但有件事,我常常耿耿于怀。为什么要把胡适的藏书打散?为什么不少北大著名教授的藏书没有被北大收藏?例如
我认为,把这些著名学者的藏书收藏并利用起来,不仅是了解这些学者的学术成就甚为重要的材料,而且是了解北大文科学术建设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甚至还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学术史的重要材料。在收藏他们的藏书的同时应把他们的手稿、通信、日记、笔记等等都一起收藏。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经费,但是我想,我们买一套理工科重要的仪器设备,有时得花几千万或者上亿元,如果能拨出相当于理工科购买一套仪器设备中的一点点钱,也许文科所有名家藏书(包括手稿)都可以得到藏书的地方和保护的设备,这难道不是北大应该做的事吗?不也是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项“名家藏书工程”了解北大的历史,而展望北大的将来吗?
三、北大的“学者”
由北大哲学系同人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首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是
我认为,
在写完“北大有三个宝”后,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有六十多年,它是我生长的地方,是我的家,我是无法离开它的,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学校。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