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清香尘世快乐——广州罗汉斋
“罗汉斋”从宋代广州的“饭僧设供”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广州人餐桌上一道普通的素菜,既带着佛门的清香,也带着尘世的快乐。
广州的罗汉斋和全国各地的罗汉斋比起来,是以“十八罗汉斋”闻名,胜在用料丰富讲究,不过这道菜在今天却也不多见了,过于奢华,既不是佛教的精神,也不是素食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与其他餐馆竞争的原则。
普通罗汉斋的做法,广州的几家素菜馆大致相同,全国各大菜系区别也不大,但在民间,却各有各的做法,相去甚远。富贵人家,自然是“三菇六耳”,样样齐全,而普通百姓,三五样材料,也是一道罗汉斋。这样的精神,是来自佛家的。 至于罗汉斋的吃法,普通的广州家庭大年初一中午一定要做上一盘,既有敬佛之意,也有祈盼来年日子富足,不用吃素的愿望在里面。这样的狡黠,是来自普通市民的。罗汉斋是素菜的一个代表,素菜取材自斋菜,由斋菜到素菜,形式变化不大,但意义就这样悄悄地转变着。
前世今生
“罗汉斋”是“寺院菜”的代表菜式,并非广州特有。据说淮扬菜系中也有“罗汉斋”,北京菜系有“罗汉全席”,湖北菜系也有“罗汉全斋”。据素食馆的师傅介绍,各地的罗汉斋,都是以“三菇六耳”作为原料,区别应该不大。
罗汉斋一般用料在十种左右,如多达十八种,则称“十八罗汉斋”。广州是以“十八罗汉斋”著称的,意即十八罗汉,一个不少,以示隆重之意。历代人士在佛门设素席时,无不备办此菜。据了解,今天的罗汉斋,已经成为素菜中相当普通的一道,“罗汉全斋”在技术上不难办到,但成本较高,一般素菜馆就不做“罗汉全斋”了,普通的罗汉斋用料不会超过十种。
罗汉是对僧人的尊称。“罗汉斋”在普通市民心目中,并没有一定之规,成为表达敬佛之心的素菜的一个总称。普通家庭将菇类、菌类素菜混在一起煮,原料未必有十种,也称作罗汉斋。
民间食俗
初一、十五吃斋“祈福” ,吉日神诞,是素菜馆最忙的日子,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是万佛诞、观音诞、观音开库等参神日,一般的居士或善男信女,在上香之后,往往要食素,意为结缘。
广州人吃素的风尚要浓过其他城市,除了本来就喜欢清淡菜式,对营养健康比较关注外,广州人吃素也有比较特殊的心理。广州人有正月初一吃素的习惯,按传统,正月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在这天吃“罗汉斋”的意义有人说是敬佛斋戒之意,
现代人吃斋多为健康
据佛教界人士介绍,吃素各有不同,有人吃长素,就是坚持素食,有些佛教的居士或善男信女则是在吉日神诞吃素。而越来越多的人基于健康原因,也喜欢吃素食。至于广州吃素的人数不少,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出于“祈福”的愿望,这可能和佛教影响有关。另外,广州人口味本来就比较清淡,所以对素菜可能更易接受。
广州的素菜有什么特点
据菜根香素菜馆钱荣海介绍,素菜与荤菜相比,除了原料的区别外,在烹饪方法上也有很大区别,比如素菜重视上汤,如何熬制上汤,各家素菜馆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其次,因为素菜使用的原料局限于干鲜蔬果,而其中的干果或菌类,如果希望味道好,就很讲究“发”的过程。这与是素菜与荤菜的不同之处。
广州素菜历史相当悠久,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很高。1956年,广东曾经举办过一次名菜展,当时菜根香有10款菜式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其中就包括罗汉大斋和鼎湖上素。
名食解密--鼎湖罗汉斋的做法
鼎湖罗汉斋是罗汉斋中的精品,菜根香素食馆这道菜具体做法大致如下:首先用植物油将生笋泡透,再将鲜菇、黄耳、榆耳、石耳、软根等加入料酒后放入热油中,随即捞起,再加蘑菇、花菇、白菌、竹荪、生筋、莲子、青豆等一并用素上汤焖透,然后以味精、酱油、糖、盐等调味,再焖五分钟,即放入芝麻油、胡椒粉等炒匀,用盘盛好。再用大碗将盘中的花菇、鲜菇、黄耳、榆耳等摆成葵花形状,其余原料放在碗中蒸约15分钟。再将原碗反扣在碟上,用已经泡好的雪耳、桂华加原汁素上汤勾芡制成。
据师傅们介绍,这道菜分为几层,样子清爽漂亮,吃起来也有层次感,关键是每样原料都要分别蒸煮,否则味道就不会这么好。其特色是色彩典雅,层次分明,鲜嫩滑爽,清香可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