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与废纸(下)
德育根本扎得深 智育重在学辅仁
东方教育跟西方教育本来就有差别,东方教育自古以来,不管是印度文化,或者是汉族文化(东方以这两个文化为主流),都是以精神为主。人的生命是精神跟物质两方面,互相需要。西方文化以前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眼前以物质为主流,完全重视物质的结果,乱象百出。现在东方一切向西方看齐,以为进步了,但是问题丛生。幸好,西方也有人感觉这种进步是有问题的,他们愿意改正,我们很乐意看到这个情况。我们也愿意尽心尽力好好去做。
刚才说的是坏的那一方面,现在从好的方面看,我们的教育提倡德、智、体、群、美五育,这个口号本身满好的,而且德育摆在最前面,中国人很重视这个,传统伦理有他绝对的价值。谈到传统伦理不妨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传统伦理把德育放在前面,根据是什么?效果是什么?中国以儒家为主流,儒家并不是从孔老夫子开始的,传统以来,三皇五帝,到了孔老夫子集其大成,论语的思想大体上都把握住这个,而且维持着这样一个继续成长的社会。
论语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内容?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学而篇:“弟子入之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孩子在家里应该孝顺父母,这不仅因为父母有恩要回馈,实际上,如果孝顺父母,父母的身教、言教,都可以顺理成章地影响下一代,所以从小的地方来看,可以维持一个家庭和睦;从大的地方来看,维持一个社会的秩序。因为这样的关系,可以把我们不断积累的经验代代传递下去,使得整个社会能够渐渐改善提升,孝顺就有这样重要的好处。所以对父母要孝,对同辈是悌,泛爱众,而亲仁,这个是我们的根本,这个做了以后,行有余力再去学文(念书)。前面的德育是根本,这个够了,再谈智育。
智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如果希望人生过得更有内涵、更深广,还要再去念书,所以要“学文”,学的真正目标是“辅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所以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仁”,论语上面很多地方讲这些道理,乃至于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重视内在的美德远超过外表,以这种心情对上是侍候国君,家庭当中孝顺父母,外面对朋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使一个大字不识,没关系,我觉得你已经是一个真正学的人。论语中的“学”是学做人的根本道理,说明它的中心思想是以德行为主的,以“智”来辅助,靠着这个力量,人只要真正付出,能够这样,自然能够成长。
基于这样的原因,以传统中国文化来说,安排的德、智、体、群、美次第没错,所以这个制度本身很好。但实际上,学校里德育已经没有了,虽有“公民与道德”课,但心目当中却认为这是多余的,甚至谈到这个,就表现出很厌恶的表情,这真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我不妨举个例子,凤山寺开始研讨《论语》时,大家好高兴,这时候有位法师开车来到台北,经过仁爱路,他一看路标,告诉我:“啊!我看见这个路,觉得好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以前我看见这个路就讨厌。”他讨厌什么?“好端端的一条路,都是仁义道德,都是八股。”现在一般人脑筋当中居然把它看成八股,再不然就觉得老是拿这个当标语,明明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现在居然觉得这是八股、标语,老师讲德育,教出来的学生,心里上竟是这样的状态!
亲师携手挽狂澜 社会向善有希望
这是现在教育的现象,尽管讲德、智、体、群、美,而大家的态度却如此,怎么办?我在今年教师营当中得到一个蛮可喜的信息,自从办了教师营以后,他们愿意把在这里学到的努力去学校推展,善行小点滴、观功念恩……透过了这样情况德育提升,师生的关系也改善。刚开始时,有的家长还抗议:“这个时代不让孩子补习,还教他讲这个过时的东西?”不过这种反对声浪渐渐少了,并不是家长觉得德育对他的孩子真正重要,而是这些推动德育的班级,小孩子智育普遍也跟着提升。
刚开始大家都想不通个中道理,想象中应该一天到晚叫小孩子读书,智育才会好;结果灌输德育,叫他读经、做善行之后,孩子智育却跟着提升。事实上,仔细省思,如果不教孩子德育,平常老师教学生什么呢?上课时,叫学生“不要吵!不要闹!”结果师生关系弄僵了,一堂课五十分钟,就有二十分钟是跟学生呕气,孩子耳朵听的是教训,心里想的,还是电动玩具!
推动德育以后,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变得较听话,也因此较能接受老师的指导。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有位好老师,你欢喜他、尊敬他,你很认真听一堂,比独自摸索五个小时的效果还要好。今天因为德育的提升,这个效果岂只稍微一点点而已,可惜家长看不见!所以推动德育教学后,普遍提出来的证据,肯定因为德育提升;结果智育也跟着提升,更重要的,这些孩子因为德育提升,长大进入社会,能维持社会和睦。
前面说过,我们为了孩子好,把他送到学校,以为这就是教育,事实上是我们对教育认知错误。孩子是被教育者,固然是重要的角色,可是他本身就像一张白纸,上面画什么东西,佛法上说是“业”,但是依现在的角度看,他是完全做不了主的。那么到底谁来画呢?一般人觉得是老师,我感觉家长比老师更重要,所以教育者应该是家长,除了父母最重要以外,还有周围的人,比方祖父母,然后是老师,老师的背后是教育当局,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就是注意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力量,它还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小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孩子与孩子之间往往形成非常强有力的暗示作用,到最后孩子群也形成另外一个教育力量,如果像白纸般的孩子进到其中,不久就会被这一群影响,例如前面说现在学生在学校结党、帮派,学生进去自然受影响。认真去看,老师、家长、社会三种力量中,社会的力量,我们也许顾不到,不过假定我们能够真正觉醒,不管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如果大家觉醒的话,社会上就形成一种新的、正面的影响力量,孩子既然是张白纸,到时就跟着慢慢扭转过来了。
现在社会上流行电动玩具,据说电玩流行的原因很多,其中,生意人的手段无孔不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就像《新世纪的饮食》书中提及,由于商人不断地宣传,让人们误以为蛋、肉、奶是人类维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东西不仅我们不需要,反而对人体有害。可是长久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这个概念,偏偏以为非吃不可。甚至当《新世纪的饮食》的作者觉醒,努力向社会推介有益人体健康的素食观念时,大家都不能接受。这真是个颠倒的世界,如果孩子吸毒、犯罪,家长还可以忍受,但要是让孩子素食,家长反而拒绝!
看清真相不上钩 远离毒害见光明
《新世纪的饮食》一书上面讲的毒害是生理的,现在流行的计算机是心灵的毒害。(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只是提出来探讨,如果有错,请各位指正。)前面我曾提到的那个某校大学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透过计算机学习,固然会得到一些好处,但是沉浸于计算机中之后,有些后果是无法预防的,例如色情、暴力、千奇百怪的东西进入计算机,一上钩就像吞了鱼饵,无法自拔。甚至所有心灵的东西都是经由网络而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恶劣。计算机一开始有它的功能,但若完全依赖,久而久之,负面影响就大于正面的效果。
相同的,电玩也是如此,生意人会强调电玩是益智游戏,的确有其好处,但是各位请注意──这个好处就是鱼饵,商人做了各式各样的宣传,举的理由都十分动听,你可能也觉得不错,所以到最后家中电玩一大堆,小孩沉迷其中。以上是比较浅近的角度,深远的我只能简单扼要的说,学了佛法以后了解,人类真正重要的是心灵、心智方面的提升,表面上电动玩具是益智游戏,好像使得他的心智发达,如果以似是而非、相似的角度来看,的确有这个效应,但是深度来看,它却是灼伤心智,危害非常严重的东西。
举个实际上的比喻,当我们在欣赏文艺小说,或者是看文艺电影,它有很深厚的内涵,有陶冶精神的作用,但是它绝对比不上直接的刺激,就像看儿童漫画,或着看打、杀的电影,不用动脑筋,看了马上就会直接反应,两者一不一样?后者非常容易激发反应。现在这个社会很短视,以为这个代表心智的全部,但是,如果始终停留在这上面,真正心智的深度能否提升得上去?我的了解,心智的深度须要长远的陶冶、教育,才能渐次深入,可是玩这个东西的结果,就始终只会停在表面的一层,深广的东西都消逝掉了。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苍蝇很灵,人一跑到附近,它就看见,飞掉了;又如猫、狗,很多动物都很灵,但是以真正的心智来说,苍蝇、狗比起人来那一个灵?它们绝对比不上人,虽然牠们的动态反应很快,可是深的、静态的,就完全不灵光了。人类,再静的、再深细的东西都看得见,不但如此,而且实质的、抽象内涵,也都可以层层深入,我们人的创造力不就是指这个而言?如果更深入的去看,宗教的内涵,人有无限的生命,生命的提升都必须从这个地方开展出来,这个消逝以后,我们真正要生生增上的希望,就毁掉了。
计算机、电玩的弊害,不是大家知道之后,就马上丢弃不用;而是晚一点让孩子接触,假定他已有正确的概念,他用这个“工具”去做坏事的机会便大大减低。反之,如果他没有能力分辨是非,拿到以后,只觉得好玩,坏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来,一旦上瘾,要他拿掉是千难万难!如果父母先不给他玩,而让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见,等孩子心智成熟以后,再给他这些“工具”,到时候“工具”好的方面他能充分运用,也有力量挡住坏的外在影响。所以我们应分先后次第,懂得如何教育!
佛法讲缘起之法,现在我们真正走的是下士或共下士的部份,如何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我采取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读经、德育教学,如果大家不断努力,正面的效果一定会渐渐出现。更重要的是,父母辛苦养大孩子,如果能让孩子也熏染德育种子,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一份子;若以增上生的角度看十善社会是正法久住的基础,教育问题便与我们息息相关。单纯的看,也许今天谈的只跟“有孩子”的家庭有关,但是深一层去看,学佛之后,决定走增上生道,了解这个特质之后,不管自己有无子弟,我们都应关心教育问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