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肇法师的出家因缘
大凡有过生命思考的人都曾自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究竟应安住在哪里?在出家前担任副教授17年教学生涯的果肇法师,他的自问是:“我在当老师,但我的老师在哪里?一群一群学生跟着我走,但我跟着谁走?”直到走进法鼓山农禅寺,一向以赵丽莲博士终身奉献教育之精神自许的他,才顿然景悟,原来宗教是更大的教育空间,自此,他的生命仰角更高阔了;于是,他开始评估自己出家的可能。
(图/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原生植物 摄影/常福菩薩)
全非逃避、绝无任何纠纷,这是最基本的纯净原则,当年他虽已年过40,但积累的专业知能正是奉献自己、成就人群的经验挹注。在他确定了愿将此生结缘大众的终极方向后,更细微深邃的思维开始了──自己能适应佛门生活吗?果肇法师回忆起当年的心境、并以此期许有意出家的人们:“圣严师父提示过三个自我思维的角度:一、必须相信自己需要修行;二、必须相信佛法僧三宝;三、必须相信依止的师父与僧团。有了这三重信心,出家之路就有了绝对的支持力度。”
自我审视之后,紧接着就要面对家人亲友。果肇法师在这个阶段走得十分善巧。他是母亲的贴心女儿,自从父亲离世,虽有姊妹兄弟,但他与母亲睡同一间房、卧同一张床,在情感上相依为命。他一再思虑:当自己的路向转弯,七十老母该怎么办?但他不急于扭转母亲的心境,在打过佛七接着求受菩萨戒前,他告诉母亲:“如果你不放心,那你来护戒好了。”母亲真的来了,对佛门生活的观念大为改观,从此成为农禅寺的长期义工。
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圣严师父愿意收我在僧团出家,你觉得怎么样?”“你自己选的路,你欢喜就好。”离家前,他长跪辞亲,泪流满面,母亲强自镇定:“不要哭,这是你自己选的路。”可是当他转身下楼,背后的母亲已泣不成声。大姐为了安慰亲心,教了母亲一个法子,母亲真的照做了。她每天一如往常煮好晚饭,就像以前等女儿共餐一样,为她摆上一副碗筷,仿佛女儿就快回来。煎熬的三个月,无声无息的碗筷,老母亲痛苦但坚强,她没有去打扰进入僧团成为“行者”带发修行的女儿,只是安静守候,倚闾盼望女儿终于会回家。
母亲的一副碗筷是沉默的呼唤,而女儿的一句座右铭则是挣扎中的坚持:“离开家门,除非大事,我绝不回。”三个月后,女儿不回,母亲就来。来农禅寺当义工、进厨房、打佛七,领略其中法味,老人家总共打了十三次佛七。“母亲直到病重躺在医院,胃部一直排血、口鼻罩上氧气,她还手拍床舖轻数节拍在念佛。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念佛号、一心清明。有了佛法,母亲的生命超越依赖,我已完全明白,当初我对出家的思维、对辞亲割爱是否孝顺的巨大挣扎,至此确定那才是真正的大孝。如果我依然在家,顶多陪她吃饭、聊天,她的生活不可能在佛法中如此精进,生死关头不可能在佛法中如此自在豁达。”
老菩萨的生命因皈敬佛法而圆满了,而果肇法师的慧命在僧团中进入深耕,一如每个佛门修行人。多年来他认为,世间法是加法,而出世间法则是减法,一般人习惯抓取,但出家人学习放下,从加而减、从抓而放,这当中需要消融自我、放舍主观、调伏习气,如此才能在修行自我、奉献社会的路上,真正找到着力点。大家必须厘清一个观点,并不是法鼓山需要奉献,而是众生需要佛法来救慧命;就像人们到医院捐血一样,并不是医院需要血,而是病人需要血来救命。
在僧团十余年的果肇法师,用一颗桃子来比喻法鼓山外层、内层、深层、深深层的四个面向:“果皮是外层,果肉是内层,果核是深层,果仁是深深层,真正具有生命力、能连绵繁衍的在于深深层的果仁。以法鼓山而言,正如众所皆知的,圣严师父是一位国际禅师、是博士比丘,法鼓山很清和、很清流,这个外层十分美好。再进来的内层,任何一个初发心都是正知正见。更往内的深层及深深层,就是师父带领的修持,由个人而僧团结合成整体的气氛。我可以说,法鼓山的四层都是完美的。来法鼓山修行,可以循序进入法的深深层。”
往深处进法鼓山,是入法之深深层;往高处进法鼓山,是升高生命的仰角。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