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乡土还是文化上的存在吗
台湾电影《海角七号》
我之前购买了一张碟,春节时在兰州父母的住处看了它。虽然十余年没有回过出生的北方村庄,每次探望父母,我还是最喜欢听他们聊老家的情况——那些亲友间的人际纠葛,村庄里乡情风貌的变化。
影片不断勾起我对家乡的怀念和思索。恒春这样一个台湾小镇,其实就是我们许多人挥不去的乡愁。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多少人离开故土,汇入现代城市的人流。我们的人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城市与乡土、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要经历碰撞、适应,或许还有忘却。
我知道许多人与我一样,故乡是一个诗化的背景,用以安放我们怀旧的美好思忆。但我又深深怀疑,这样的故乡,只是回忆和想像的故乡,真实的故乡,只是被探望和暂住,如果不是像农民工一样无奈,基本没有人选择回归。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海角七号》被马英九高调称赞为可以鼓舞台湾人精神的一部影片。酒店和楼房遮蔽的海景、日本歌手和乐队的来访,可以被视为一个乡镇处于现代化和全球化挤迫的现实,小镇人的尊严,不想让自己仅仅成为地理和生理属性上的存在,他们还想证明小镇和乡土在文化上仍然存在。
镇长悲叹的是人才的流失,年轻人都去了城市。就算在“×你妈的台北”碰了壁的主角阿嘉,也只是心不在焉地在小镇做一个临时邮差,内心充满挫败和苦闷。一个被现代化城市打回乡村的年轻人,现实中的确会被视为一个失败的标志,就像我们这里不少大学毕业却回到农村的大学生。但电影中的小镇没有放弃和臣服,与在城市失败的年轻人一起,他们找到了乡土文化和自己的尊严。
我之所以由影片想到我的家乡,是我不能确认,如果我的家乡遇到这样的碰撞,会不会有抗争的勇气和资本。这可能也是目前大多数的大陆乡村需要面对的思考。我想,无论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怎样冲撞,乡村在地理上肯定不会完全消失,但乡村可能仅仅只成为一个居住概念,它们在精神上臣服与工业和城市文明,在文化上则逐渐荒芜和消失。对于离开的人,故乡还能回忆,对于留守着的人们,乡土会变成什么?
我的回忆之中,每个集镇所在地都有一个戏台,赶集的日子,会有秦腔演出,我最初的历史知识,由此而来。但我十多年前回家的时候,就听说戏台已经废弃了。小时候的故乡,春节的时候村村会闹社火,是村民自发组织演戏,听说现在不闹了,春节的基本项目,变成了打牌赌博。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外出,留下的老人们主要的精神依归,就是盼望着儿孙们年节的探望,以及在谁的儿孙在外面更有出息的比较中获得自我满足。总体上来说,他们在精神上已经完全被城市所俘虏,人在乡村,精神上已经外出了,来自城市的抚慰,才能让他们获得尊严。
今年有大量农民工失业,报道说很多人并不愿意回乡。回到家乡,有限的土地谋生是一个困难,另外,他们在精神上已经不属于乡村了。如果说是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在吸引着他们,倒不如说是乡村已没有什么精神和文化可以吸引他们。事实上,我们知道农民工在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非常贫困,可回到乡村,他们可能连这点卑微的东西都得不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