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讲《孝经》(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福智之声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语》上面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注:出自《论语》〈雍也第六〉第十五章)孔老夫子说:“哪一个人不从门里面出去啊?那为什么不照着这个正常的路来走呢!”换句话说,我们人出入都要经过那个门,为什么你不照正常的这个路去走哇?所以他真正告诉我们说,做一个人,你真正想做一个人,一定要有做人的道理。实际上这个做人,真正是什么啊?还是和乐啊!你处处地方就看见的啊!换句话说,就是离苦得乐。你根本这个做好了,你自然下面都行。所以孔老夫子的根本精神叫“士志于道”,“志于道,据于德”,我想大家还记得这个。(注: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第六章)那他的目标是在哪里?道。

  你从两个地方就看得出来了,“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其实我们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循着这个原则来的;既然了解了,你谁不想?既然你想,你为什么不走这个路呢?所以就他真正的志向─志于道。所以他下面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第九章)既然你的目标在这“道”,你又忙眼前吃的穿的,那个不是畜生的事情吗!佛法更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就真正的要找那个苦乐的因,而畜生不知道苦乐的因,只要那个苦乐的果。你如果因找不到,不从因地上面下手,可能不可能达到这个结果啊?这个很明白啊!我们小孩子都知道,那怎么可能呢!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真正地讲的这个─道。

  这个道,老夫子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这个真正要想走上去─依于仁,真正走上去,这是我们的意趣。那个“仁”字很有意思,克己复礼,处处地方。礼呢?你照你该做的做,对你父亲要孝,对你弟兄要悌,对下面的要慈;做了皇帝那要怎麽么样啊?对这个臣下,那我现在一下想不起来。换句话说,他是考虑到对方,互相之间的这个怎么关系,怎么去尊重别人,他这个有很深厚的内涵在。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中国所立的礼法,正是使得我们走上“道”的一个仪轨,一个方法。后来的人不懂了,这个时候它的价值就失去了,所以孔老夫子就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注:出自《论语》〈八脩第三〉第三章)如果你没有这个真实的内涵,讲外表这套东西,没有用!更糟糕的,到后来,变成被帝王御用。譬如说随便一样东西,本来很好的,这个人拿在手上,如果他用不好的话,那毛病就出来了,这样。这是后来的人用错了。第一个,不晓得礼法的根本原因何在。第二个呢,不但不晓得,拿了这套东西去做为藉口。譬如我们现在说:“啊,佛法这个东西真是了不起!”佛法本来教我们究竟成佛,所有一切人离苦得乐;现在我们讲了这个佛法,然后专门跑得去招摇撞骗,那不是佛法的错!使得现在的人……或者人家根本不懂佛法,乱讲一通,使得人家不相信、不接受。所以后来的人对中国古代的礼仪不接受,那不是礼仪本身的错。

  所以从这地方,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们当时是这样的:仲尼居,曾子侍。那么在那个地方,恭恭敬敬地来,也就是他不会让那个“我”放肆,因为我─是真正痛苦的根本。所以道理虽然没有彻底地讲,可是我们慢慢去做,习惯了,自然而然就产生最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之下,孔老夫子就以“疑”来教,以这种启发的方式来教他的学生。他怎么启发呢?以问答的方式。所以孔老夫子就说了,“先王”─这个现在我们讲的“先”哪,譬如说,中国人的习惯,对自己的已经过去的尊长,我们称“先什么”。假定以我来讲,我说我父亲,那我说“先父”,喏,这个意思就是说,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但是,那个时候他讲的先王,并不仅仅是他过世了,而且这些皇帝都是被人尊敬的。主要那个先王,就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就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了不起的古代的圣人,他不但有德,而且有位、有能,制礼作乐,能够依着这个仁,依着这个道,制定最完整的行持准则─礼。所以这个地方指的先王,就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的最高的标准。“有至德要道”,说那些古代的圣王,他有至德要道,至就是至高无上的;德是德行;要是最重要的、最精要的这个道理。孔老夫子一开口就告诉我们道理当中,再没有比这个超胜了。古代的圣王,有这样的一个东西─至德要道。现在这个德跟道,我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譬如说什么叫“德”啊?“那是品行啦,善良的行为啦!”我们权且这样解释,实际上那个德跟道,它有很深厚的内涵。道呢?是道理啊,再不然我们就说大道啦,像射艺中之道。到底什么是大道啊?讲了半天,我们不懂。你好好地去学,将来你自己走上了,自己就知道了。

  真正凡是圣人讲的道,都是这个道理,他不是用文字来解释,让你懂了,“啊!我也可以写一篇文章。”不是!他告诉我们,让我们怎么去体会。那个《射艺中之禅》,你们记得吧?那个老师到后来的时候,他不会讲很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告诉你:“你学会了,我教你这样做,就是这样做,你会吗?”“会了,会了。”那就做,你也不要去管它。那为什么老师不把这个道理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你们还记得不记得?就是这个老师能够说得很清楚,这个学生懂不懂啊?不懂啊!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因为这个必须要去经验体会的,你没有经验到,告诉你没有用!这样。那怎么办呢?告诉你这个方法,让你去自己体验。然后这个方法正确的,你只要是不断地体验,就像你们现在念藏文,讲了半天,老师讲会了,老师跑掉了,你也是哑巴一个,那怎么办呢?你跟着他念,然后大家练,练了半天,你念出来跟老师一样了,那就对了嘛!

  其实世间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个例外,所以古人绝对不像现在这样,啊,一定要解释多少,他把那个所谓“标宗”,那个宗旨标出来了以后,然后告诉你,让你了解了最重要的,这里就是这个“孝”的绝端重要了。假定现在我们要教,那学生自己觉得:“那不配我胃口,我不欢喜,我不学。”那你走这个佛法,永远走不上去,这个基本的道理就在这里。所以他现在首先说明,这个至高无上、最重要、最重要的这个道理。

  那么,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他也没有明说。那这个道理有什么功用呢?下面就说了,“以顺天下”。那个顺,可以当作教训的训,就是教导。也可以说,这个天下,天下是指所有的,那个古代的先王,通常我们说天子,天子所管理的叫天下,说天底下都是他管的。换句话说,这种圣人哪,他德行是圣人,所站的位置是最高的天主,所统率的是下面的所有的人,然后来教导这些。所以这个天下,就是那些“人”。那个顺,也可以说,如果不好好地去教,那些人走错了,走错了叫反、叫逆;照了这个道理去走对了,就顺。所以,这样的道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啊?那只有这样对就对,这样走顺于那个道,就走对啦!那么这个是先王拿来教天下老百姓的。

  那么老百姓学了以后产生什么效果呢?“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说所有的天下的老百姓学了这个、用了这个以后,彼此间“和”─和乐、和睦。平常我们人与人之间一定有问题的。父母,父母之间有问题;兄弟,兄弟之间有问题;朋友,朋友之间有问题。问题出现了就不和睦了,然后心里面就怨,东抱怨、西抱怨,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他现在,古代那个圣王啊,由于用了这个最究竟的道理来教化天下的人民,而那些人民学了这个东西产生什么效果呢?和睦。还有呢?上下无怨。假定说这个世间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这是什么世间哪?在一般以我们来说,我们只有理想当中才有这个地方,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做到,实际上就有可能。

  所以我们进一步来看,在中国的历史上面,自古以来所谓太平盛世,尽管太平盛世,对不起,还是有怨,还是有不和睦的地方,那是因为那个教化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假定人人真正能达到的,一定能够产生这个程度。现在呢,在世间好像找不到这个例子,可是佛经里边我们可以找得到这个例子。佛经怎么找?现在这个世界念佛的人比较多,念佛的人叫“净土三经”,三经当中《十六观经》当中,那个是中品下生还是什么,我就记不住了。这个修的时候啊,行世仁慈。他在家的时候,做子女做好,孝顺父母,用这个儒家的这个精神,然后拿这个精神回向,能够往生,而且能够往生到中品下生。(注: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孝如果真正用对了,这是净土之因。你只要做对了,你就能够达到净土去,那个净土是绝对没有怨的,绝对是和睦的,这个才是真正“至德要道”。佛法都是讲因果的,那我们从这地方就了解:喔!真是,它的确是跟佛道是完全相通的。它所以差别,就刚才说过了,佛法它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来跟你讲这个,你把现世的统统不管,全部的讲向上的,所以它目标很高,那这个特点在这地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佛头上的避雷针
下一篇:敬钟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