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海之女》、《山林战鼓》将于欢迎晚宴上舞出台湾神韵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一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欢迎晚宴将于3月30日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主办单位为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界人士,精心排出一台具有台湾特色的舞蹈盛宴,包括以台湾原住民文化为主体的《山林战鼓》,高雄城市芭蕾舞蹈团主舞的《海之女》。在山林与海洋的舞蹈当中,展现台湾人民柔似水、勇如山的坚忍不拔精神。

水袖舞1

《海之女》以现代芭蕾结合中华舞蹈水袖演出,台湾的子民与海洋生生相息,水袖代表着台湾四周美丽的海洋,演员专业的演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精致艺术介绍给全球嘉宾,该舞蹈团2001年与中国辽宁芭蕾舞团合作“梁祝”、2003年于韩国演出两场创作芭蕾“莲花”、2007年古典文学芭蕾舞剧《牡丹亭》等,均获得很高评价。

水袖舞2

南岛舞集演出《山林战鼓》,表演者使用着原住民精心制作的大鼓与孟宗竹制成的长形打击乐器,在强烈的原住民打击节奏与似山林般的嘹喨歌声的伴奏下,震撼全场,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演出的舞码涵盖了台湾的阿美族、卑南族及排湾族等庆典及祭典舞蹈,在各式原住民服饰的衬托下,带给观众一个文化色彩浓烈的表演。

南岛舞集成立于2001年,有着不同于其他表演文化团体的特殊背景。年龄仅十七八岁的成员皆来自于原住民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本身也是原住民的团长庄珍莉的带领下,齐心投入民族文化的艺术工作。

两岸首度合办“世界佛教论坛”,与会代表来自大陆、港澳、美国、日本、斯里兰卡、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柬埔寨、英国等54个国家或地区,共1202名。世界佛教论坛台湾地区执行长觉培法师表示,论坛闭幕式在台北举行,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台湾民族融合文化的好时机。

岛上居民分布图

【參考资料】:

阿美族(16万9千多人)是台湾原住民人口最多的族群,受汉人文化影响相当大,热爱歌舞,发展出丰富多元的歌谣,不仅影响其他原住民族与流行因乐,甚至登上国际舞台。

在大陆颇富盛名的日月潭、阿里山风景区,分别住着台湾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邵族(6百多人)与邹族(6千4百多人)。邵人以“杵音”闻名,因木杵臼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工具,工作时发现此起彼落的声响如音乐般悦耳,故与人声演唱结合而发展成,居住的范围局限于日月潭一带。邹族目前居住地以嘉义县阿里山乡为中心,分成三大族群。特色以竹筒饭知名,因一年生的桂竹含有水份与香气,不易把米烤焦,香气足够。另皮格运用范围也是众族之冠,具有他族望尘莫及的揉皮技术。

排湾族(8万2千多人)工艺表现最为突出,生活所需皆以雕刻装饰,五年祭是祭仪中规模最盛大、象征内涵最丰富的,其中“刺球”是重头戏,祭司抛出球前会告知此球含意为丰收、健康,每位参与者皆奋力向前希望能刺中好运。

泰雅族(8万多人)聚落多于山腹的小台地,“纹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特色,以此做为成年的标记,泰雅族男子必须外出猎得人头或通过狩猎考验才可纹面表示成年、女子须在织布与耕作技巧经部落长老认可通过后才可于脸颊刺上花纹。

布农族(4万8千多人)是台湾原住民中住居最高的民族。“祈导小米丰收歌”是粟作祭仪中祭歌,每年十一至十二月间以八部合音唱颂,以祈小米能丰收。

雅美族人(3千多人)生活在兰屿岛上,唯一生活在离岛的族群,因地理上的隔绝也保留相当的固有文化。造型优美的雅美船是雅美人文化的代表,亦是维生的重要工具,如对待飞鱼一般,造船也有特定的时序。

太鲁阁族(2万2千多人)纹面在太鲁阁语称“巴大斯克拉斯”,过程很痛苦也代表通过考验后有“成年礼”的含意,若无纹面几乎无法结婚,也会被受排斥。

卑南族(1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由于生活环境多强敌环伺,为保护部落安全,因此发展“会所制度”,自十二、三岁时训练男性体能直到结婚才离开会所,是其政治组织的基础。卑南族也相当擅长藤、竹编,编法多样且精美。其为母系社会,传统上女性在亲族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鲁凯族(1万1千多人)居住于台湾南部地区的低海拔山区,气候湿热,故以石板建屋,使其居所冬暖夏凉。传说百合花与祖先起源相关,对男性而言能配戴是英勇、能力的象征。

赛德克族(8千至1万人)发源于中央山脉牡丹山区,以各语族群所居住的地区作为三语族人相互识别名称,因400年前于不同时段搬迁导致今日的分布,于2008年4月取得法理上的民族地位。

撒奇莱雅族(5千至1万人)的聚落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花莲县境内,属于母系社会采入赘方式,早期祭典以小米为祭祀中心,生长时节分播粟祭、捕鱼祭、收成祭、丰年祭与收藏祭。

赛夏族(5千4百多人)的发祥地于大霸尖山附近,信仰主要围绕在对于祖灵的敬畏,重要的信仰对象为矮灵,相传过去赛夏族与矮人taai毗邻而居,矮人传授赛夏人农耕、医术及祭祀歌舞,赛夏人将其视为恩人。

噶玛兰族(1千多人)自称Kavalan,其意为“平原的人类”,居住于花东沿岸,因聚落点距阿美族非常接近,生活文化受到影响。

相关文章:

·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行新闻发布会
· 十一世班禅抵无锡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 贾庆林称赞两岸四地佛教界血浓于水
· 凤凰卫视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电视论坛
·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无锡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 《海之女》、《山林战鼓》将于欢迎晚宴上舞出台湾神韵
· “佛教的艺文事业”分论坛 华梵大学举行
· 万众瞩目中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 世界佛教论坛 宗教大师31日云集台湾
· 学诚法师接受《宗教周刊》记者专访
· 天花烂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荟展

进入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