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背一公斤的公益创意
2004年,一个叫安猪(本名叫余志海)的32岁小伙子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口号:“多背一公斤”。所谓“多背一公斤”,就是希望“驴友”(自助旅游者)们在出行时背上一点书籍、文具或衣物,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在旅途中探访乡村学校,并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分享温情和梦想,在传递爱心和知识的同时,为自己的旅程增添意义。
五年来,共有数千人参与了这种旅行方式,影响人群超过百万。目前,“多背一公斤”活动到过的学校已超过500所,足迹遍布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山西、河南等地,覆盖了中国著名的乡村风景旅游点的周边地区。
安猪原先在广州从事IT业,他说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听了朋友说的一件真事。
安猪被这两句话触动了。其实,这两句话话外的意思是:他们很孤独。当即,在饭桌上,他跟大家商量:能否号召旅行者多背一点点东西带给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学生?让他们真的感到不孤独。
笔者问安猪:“当初为什么把带的东西定为一公斤?”他说:“让旅行者付出尽可能的少,收获尽可能的多,大家才会乐意去做这样的事。因为这样做没压力,做的过程可以了解乡村学校,结交朋友,收获快乐和爱心,他会感觉有趣。而从整体的角度说,做一件事,可参与性要高,这个事情才有可能延续。我们不希望把公益做得很沉重,而希望把公益引入到日常行为中,让人们以平常心参与到公益之中。一公斤的书籍或者衣物,价值可能只有几十元,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
有了想法后,安猪和朋友讨论了几次,然后写博客,做网站,“多背一公斤”就这样做起来了。“多背一公斤”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出行时多背一点物资过去。要做的也很简单,做一个信息平台,让想参与的人在出发前,能查询路线,看沿途有哪些学校需要帮助,出行者自己也可以收集信息,在网上发布。网上内容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学校需要的物资信息,一块是旅行者的路线。安猪解释说,只有把最简单的走通了,才能慢慢扩展完善。太复杂,失败的可能性就大。
事情似乎越做越大,这是安猪事先没有想到的。“其实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有行善的愿望,”安猪笃信这一点,“只不过没有找到一种不那么累的行善渠道。”
不过渐渐有人问:“这样一公斤一公斤地背过去,效果有多大?10个人才10公斤啊!为什么不在城里邮寄过去呢?这样成本更低。”带着这些问题,2004年下半年,安猪随同“贵州西部阳光”等志愿组织去山区考察。
其间,当地一位老教师的话提醒了他:“物质的匮乏还是可以克服的,但真正的问题是观念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之后,在参与者提议下,安猪对“多背一公斤”行动指南做了部分修改:旅行者最好自备信纸和信封,写上回信地址,贴上邮票,见面时交给孩子们,让彼此保持长期的通信联系;下载并打印若干梦想卡片,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把旅途见闻、照片、梦想卡片等发到网站,以便捐助者之间交流经验等等。这样,“多背一公斤”形成了一个活动模式,即传递-交流-分享,除了物品运送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们的观念,实现了情感的交流,而这是邮寄物品无法做到的。
2006年,安猪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做“多背一公斤”的事业中。2007年,“多背一公斤”开始建立全职团队,2008年5月以工商形式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社会企业。“多背一公斤”目前有一个小小的全职团队和分布全国的志愿者,逐渐发展为有相对社会影响的民间公益组织。
四川地震后,“多背一公斤”在第一时间参与发起了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进行为灾区板房学校建立50个图书室的项目,并以开展阅读教育志愿者活动作为他们的工作重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