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东方思想:环境思想史研究的新资源
我想从我自己关心环保的一些原因说起。我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学物理的,而且成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下。社会的变动、潮流的变动使我感觉到,只有科学才能代表真理。书上说的、报上说的、老师说的,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时代的变化都不真实了,但是科学真理是经过实验检验的,是经过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反复实验,最后确定的真理。
1991年我去了海南岛,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我离开海南岛以后,带了很多个“为什么”回到北京。我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买过一本书,池田大作和汤因比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买了以后我却读不进去,不知道写些什么。当我从海南岛回来后,打开这本书一下全看进去了。以前有一个词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思考范围,就是“欲望”。这本书对我的改变特别大,让我想到科学技术某种程度上往往是助长了人类贪婪的欲望,更多地生产物品来满足我们的过分需求。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浩劫,不同地区之间对资源的争夺,必然使人类走向灭亡。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一个是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一个是代表东方的佛教文明。不管从什么角度,他们对人类未来的前景忧心忡忡。池田大作最后问汤因比:你认为人类怎样才有救?汤因比说除非产生一种新的宗教,这个宗教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自我约束。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宗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道德戒律,约束你不能做什么。在个人自由发展、提倡个性化自由发展的时代,靠传统的宗教约束人,可能已经越来越弱了,但是如果人类的子孙后代要在地球上繁衍不息的话,在汤因比看来,就是产生一种新的宗教,这个新的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最重要的一条是人的自我约束。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渐渐想到了原来科学技术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能够代表一切真理,科学技术仅仅是我们认识这个宇宙的局部真理,某种程度上,它产生的破坏作用和负面效果更大。1996年底我写了第一篇关于环境的文章,经过朋友的介绍,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自然之友”。
环境破坏的根源是什么?
我常常在想,环境破坏的根源是什么呢?韩少功先生说到美国机械化的普及,是当时缺少人力,需要发明机器多干活。还有一点,我想跟物理学是分不开的,因为所有的机器必须要有动力,必须提供能源才可以代替人去劳动,而电能需要消耗煤矿资源。
想到能源问题,人们就会想到科学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发明恐怕也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火力发电燃烧的二氧化碳导致酸雨和空气污染,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人们以为科学技术总是能够找到另外一种办法,比如说核能。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么受人尊敬、成为影响二十世纪的巨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发现了核能的利用。可人类首先把核能运用于了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在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有些科学家听说后心里很难过,还有一位实验科学家都想自杀了,他们的发明本来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没有想到带给人类的是死亡。据说现在世界上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地球毁灭三十次。
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有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过去的战争可能是部落之间,或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可是现在一扔原子弹,几百公里、上千公里造成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人类的灭绝。有人说科学发明用于武器是危害,如果把科学的发明和平利用呢?比如说把核能用于核电站不是有利于人类吗?
可是难道核能就是一种清洁能源吗?国外环境保护主义者常常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核废料的堆放。核废料被放在某一个地方,环保组织就发动人们去那个地方抗议,甚至火车运输核废料的时候,沿途都有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沿途拦截。核废料放在哪里呢?往往放在一些穷的地方,用很多的金钱收买当地人。因为当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核废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如果知道的话,当地人也会抗议,他们觉得生命的重要性远远超出金钱。
科学家曾经把核废料放进一个罐子扔进大海,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罐子里的核废料泄漏了,想到要把核废料埋到地下去,一层沙、一层土、一层石头等等,层层深埋到地下去,可是光埋还不行,人们还要想到这个地方几万年内的地质变化,如果在核废料变成无害之前,火山爆发或者地震了,核废料的放射性还会带来危害。
不光是核废料,还有核电站的安全也是问题,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发生过核电站泄漏事件,引起世界一片惊慌。仅仅靠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不是根本的方法。
我曾经读过一个剧本,1962年迪伦马特写的《物理学家》,剧中有一位物理学家叫默比乌斯,他发现了宇宙的规律,如果把发现公之于世,他会得到诺贝尔奖,如果运用于工业或军事,他能够得到大笔的钱。但是他想到可能制造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武器,他决定不发表研究成果,装成精神病人住到精神病院去了。精神病院还有两位物理学家,一个自称牛顿,还有一个自称爱因斯坦。他们三个人面临终身被关在小屋子里的命运时,互相吐露心声。装成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人都希望默比乌斯把宇宙的秘密说出来,离开精神病院,但是默比乌斯认为与其离开精神病院,公布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灭绝性的灾难,还不如我们物理学家在这个人世间消失,避免整个人类的消失。
原来我们认为科学是自由的,想怎么研究都可以,政治的、金钱的东西都不应该来干涉。随着科学研究深入以后,科学家开始主动提出科学的研究要有责任感。如果我们研究的成果带给人类的是灾难,我们要慎之又慎,甚至主动放弃。
东方思想的启迪
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还包含着你的眼睛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说这一张纸,你看到的就是一张纸,可是韩少功先生说当地农民不停地砍树,其中一个原因是用木材造纸,我们消费的纸张越来越多了。从这张纸中你还能看到什么呢?有人在生产纸,生产纸张的过程中还要消耗能源的,还要消耗自然资源。生产纸需要的树木,离不开土地、阳光、雨露,从一张纸里面,可以看到万事万物都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西方的理性思考,看到就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写字。东方的思想给我们一个丰富的宝藏,让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
我是从一行法师的书上得到这些启发的,他是一位佛教传人,在西方广泛地传授佛教的理念。可能我们中国的传统和佛教,在保护环境当中,可以提供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身边的事物。不仅仅是这一张纸,当我们思考一瓶饮料的时候,也可以想一下,这瓶饮料背后又潜藏着什么?
没有思考之前可能打开盖就喝它,可是当你思考以后,可能会谨小慎微地去生活了。生活当中有很多的陷阱,一不留心自己就成了污染源。当我们听到森林被砍,水被污染,某个地方要建水电站等,不要忘记对我们日常行为的观照,这种观照使你发现,外面的环境破坏可能跟我们的日常举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多用一张纸没有什么关系,多喝一瓶饮料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当你想到事物相互关联的时候,想到我不这么做可能对保护环境有一点点好处,从而不去增加污染的时候,你就是一个行动者,而不再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上了。
佛教戒律有一条是“不杀生”,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伤害”。“不伤害”的含义不仅仅说不杀动物、不杀人,还包括你的语言不能伤害动物,不能伤害人。甚至还包括你的想法。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平时我们容易满足不去杀人、不去打人就可以了。你还要更多一层想到,我的语言,我说的话也不能伤害别人,甚至也不能伤害动物。我头脑里也不能有这种想法。
我到英国的时候发现英国的昆虫比中国少,英国的蚊子也比中国少,我觉得特别舒服。到了冬天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到处是绿色的草坪,我觉得这么美。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冬天草怎么不变黄呢?我从小到大的常识是冬天草要枯黄的,但是在英国,冬天的草也是郁郁葱葱的,我忽然想到在北京曾经听人说过,为了让北京变得更美,用进口的草代替我们本土的草,因为进口的草绿的时间更长。
我想英国的草坪可能也是人工草坪,而不是天然的野草。我一问,真的是这样,很难找到荒草野地了,基本上全是人工种植的草。我回到中国看到荒草地特别喜欢,以前我看到荒草地的时候不喜欢,乱七八糟的,有蚊虫叮咬,很脏乱,但是为了所谓的美丽、干净,把荒草野地变成清一色的人工化的草坪以后,我又觉得大自然被强暴了。
去过欧洲的人,可能都会对欧洲的干净、整齐留下很深的印象,可是当你再去思考背后原因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珍惜中国的荒郊野外,没有被人工整修过的地方。
当我们谈到现代化、全球化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如何保存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我们自己的根源在哪儿。现代化把我们连根拔起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怎样让这个过程变慢一点,能不能不把我们所有的根都拔起来,能不能保留住一些东西?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
我现在从事儿童教育,跟家长座谈的时候,我说道,原来我生活在海阔天空当中,当我有了孩子以后,突然觉得我今生今世来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做母亲,因为那种快乐和满足是任何其他的东西无法取代和比拟的。
慢慢地我又会想到,孩子光有母亲的爱是不够的,每个人活在世上,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要喝水,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空气,因为没有这些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活的。因此,当你作为一个母亲全身心去爱孩子的时候,你必然要爱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这片土壤,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空气和水。如果你给孩子吃的是被污染的食品,喝的是被污染的水,呼吸的是被污染的空气,母亲的爱再强大也没有用,即使你愿意牺牲生命也没有用。我们每个人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爱的人,特别是做父母的人对自己的后代有着绵绵不尽的博大的爱,如果把这种爱推而广之,必然要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所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