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教育不只是学知识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之声编辑部   作者:陈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前几日,借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的契机,我在教育栏目转引了三篇文章:《中国高中生对未来最有信心》、《对于未来世界的较量,中国的青年,你准备好了吗?》、《夏令营的较量》。这三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注中国的青年教育。

第一篇主题是说中国高中生对未来(包括自己的和祖国的)比较有信心;第二篇原名为《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为了突出青年是祖国未来这点,改成了现在的题目。“如果现在再来场夏令营,情况其实依旧没有改变”,第二篇文章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读的那篇文章,也就是第三篇文章《夏令营的较量》。这篇文章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以致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虽然我读的时候是在小学三年级,但现在想来犹在目前。

青年一向被视为一国的未来,教育一向被众人视为一国的根本,而青年教育即是一国的未来之本。梁启超有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其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毛主席也说青年是中国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中国的希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强调教育的,不过古代是精英教育,受教育门槛太高,以致贫家子弟要读书就难得多。而今也强调教育,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要上学,要学琴,要学画画,还要学跳舞。当你责怪这些家长把孩子压得太厉害的时候,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在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将大学教育归结为“明明德”和“亲民”两方面。其实在我看来,岂止大学教育应该如此,任何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都不外这两方面。这两点一是修身,二是影响人。在梅先生看来修身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而现在的教育却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志的熏陶。可以说梅先生是一下子点到问题的根本上了。

现在的孩子,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也要学习很多东西,可是又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被教育做人上面呢?当他学琴的时候,当他学画画的时候,他是否知道自己这是在锻炼情志?还是就是当成要完成的一个任务而已?当成一个任务,甚至说是当成一种负担,那么从一开始就偏离正轨、走火入魔了。

很多家长认为学琴学跳舞可以锻炼气质,学武术可以锻炼男孩子的胆量气魄。真的如此吗?琴棋书画在古代被视为雅事,当抚琴时,当博弈时,当行书作画时,自然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博大气场中。武术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擒拿格斗,强身健体。当练武时,虎虎生风,气势庞沛,确实也易令人心胸博大。运用得当当然是培养气质的良好途径。可是,这需要有人指点,需要告诉孩子琴乃雅事,告诉孩子武术的根本不在打打杀杀、培养戾气,而是行侠仗义、止戈息兵。很多家长不懂,所以不告诉孩子,这样学琴倒成了厌倦之事,武术倒成了与人斗殴的恶柄了。这还能叫修炼气质吗?

其实,琴棋书画也好,武术也好,不过一个工具,正如一把刀,刀可以除恶扬善,但也可以助纣为虐。家长要作的,是告诉孩子如何使用工具,而不能直接把工具当成了目的,通俗说,并不是一定学琴的孩子气质就好。

气质并不需要如何刻意地培养,那不过是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而已。如果抛弃内在素质的培养而单纯要求提高气质,就是舍本逐末。根本应该是修身,修身即是知、情、志整体的提高。

营养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协调,否则便是畸形,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重在知识的传授,那么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孩子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空空地会弹几个琴,跳几支舞,练几个把式,就能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吗?

回到开头,十多年前的中日夏令营就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吃苦、应变、受挫等各方面表现出的能使国人不得不思索的严峻问题。我们不是说这些孩子不善良,品德不好,而是说他们情商不高。在一个当今看来还是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我们固然不去蚕食他人,但即使力求自保也必须具有超强的素质。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灵活的应变水平,没有超强的受挫能力如何能与世界上的其他强国竞争?如果不能与之竞争,中国何以谈中华复兴?

总体来说,我是很欣赏《夏令营的较量》一文的,对于孙先生所遇到的无耻诟骂我实在深表遗憾。难道他文中所说不是真实吗?难道我们身边的青年人没有他所提到的缺点吗?不过我还是有一点疑问,那就是,当年的夏令营中,中国队员中有没有来自农村的,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我相信中国很多孩子很娇弱,但是绝对不都是如此。我是农村长大的,至少我就知道农村的孩子坚韧程度要高——当然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的孩子也被娇惯得多了。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农村孩子是不是普遍比城里的孩子更能吃苦一点?我没有去调查,我只是按我的阅历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说得不对,欢迎批评指正。我认为确实是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能吃苦一些,更能受挫一些。他们见得要比城里的少得多,但他们同样不缺少作为一个优秀中国人的气质。这也更说明了我前面所说的气质不在乎你学什么,而是你是一个什么人。内圣才能外王,慧中才能秀外。

但是现在由于农村的条件在改善,孩子都被家长当宝贝宠起来了,反而更加的不能吃苦了。这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否与孩子的吃苦水平成反比?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家长有钱了,都想给孩子花,也都想使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可是,孩子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又回到了我前面所论述的教育到底是教什么的问题了。

孩子首先应该是学做人,要修身。首先是一个好人,要有善良的品质。其次要有远大的志向,完满的情感,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要影响人。我还要说一点。梅先生《大学一解》里希望的是大学生能够明德修身,然后影响世人。可是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在大学里还比较“纯洁”,一来到社会上不是影响别人,而是先被社会同化了。这个原因到底该归于谁?

教育的弊端就是单纯地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而不告诉他们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学什么知识。家长想让孩子受到更多的教育,将来能够超过别人,比别的孩子强,可是却将孩子置身在笼子里喂养,而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与社会亲近的机会。出现这些的弊端,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但是,这又非一人如此,而是社会风气使然。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整风气,拨乱反正,要让家长明白,教育不只是学习更多知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