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碳博弈最新路线图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申义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6年10月19日,英国15家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二氧化碳废气求购”代表团,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碳风暴”,手握数十亿美元采购二氧化碳排放权。

北海道八国峰会在2007年八国首脑会议达成的“海利根达姆进程”的基础上,又一次强调气候变化已对全人类构成严重威胁,要求各国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控制气候变化的义务,并达成了“全新共识”。

这些决议和措施,将推动“碳本位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使得大国之间的“气候博弈”从此更趋白热化。

国际“碳市场”初步成形

“碳本位制”由《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而衍生。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以国际法形式规定了发达国家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

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确立促使缔约国根据规定推进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三个机制建设,以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入2006年以后,日本和欧盟部分发达国家靠自身挖掘减排难以满足《京都议定书》设定的目标,因此,它们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2条规定,向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

发达国家对二氧化碳定价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形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被欧盟和日本称为“碳本位制”。

“碳本位制”的形成催生了国际“碳市场”。

2005年底,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亦进行二氧化碳期货交易。目前,法国Powernext Carbon是主要的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市场。碳交易以国际公法为依据,签订购买合同或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实现其减排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称碳交易。

世界银行和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ETA)2006年10月分析显示,就市场价值和成交量而言,2006年9月统计,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成交额达189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总规模的87%,同期清洁发展机制的成交额为碳市场总规模的11%。

截至2007年9月,全球碳交易市场已达375亿美元,比2006年翻了两倍。国际碳市场价格从2005年的每吨约10欧元升至2008年初的每吨17欧元左右。估计未来20年内,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3万亿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碳本位制”挑战“美元体制”

2006年以来,八国首脑会议的议题转向气候变化,各国领导人在事关本国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问题上唇枪舌剑,争夺温室气体减排的话语权。

目前,八国集团内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是日本和欧盟国家要求严格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规定:二是美国和加拿大拖延执行《京都议定书》。

日本和欧盟正在利用环保优势促进“碳本位制”进程。近年来,日本加紧实施《环境立国战略》,加强环保力度;欧盟于2007年2月提出3个20%的指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要减少20%,再生能源的比重要提高20%,希望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因此,日本和欧盟利用其环保优势,坚持“自上而下”模式,力促美加推进去年底的巴厘会议进程,强化“碳本位制”。他们赞成发达国家先行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暂时不将77国集团和中国纳入强制性减排范围。

日、德、法、英、意已进行外交磋商,在北海道八国首脑会议上“劝说”美国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并推动通过决议,要求有关各国承担控制气候变化义务。

美国在环保方面与其他八国集团相比处于劣势。在日益增大的国际压力下,美国针对日本和欧盟推进“碳本位制”进程的势头,采取两手做法:一手是进行环保“作秀”,如率先提出一项在清洁技术方面援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100亿美元的计划;另一方面坚持“自下而上”的模式,反对定量减排,要求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体系,从发达国家减排变成全球减排。

日、美、欧温室气体减排规则之争,实际上是大国政治博弈的新焦点。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大国力量的消长,日本和欧盟加紧争夺国际主导权;美国努力维护其主导地位。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地球环境成为关乎人类生存权利的大道义,2008到2012年首期减排义务已开始实施,成为八国首脑会议的新议题。日本和欧盟大国都利用这一机遇,欲引领国际环保进程,提高其国际地位。

日本和欧盟推进“碳本位制”进程和国际碳市场建设,旨在以“碳本位制”挑战“美元体制”---欧盟国家的碳市场以欧元结算,日本的碳市场以日元标价,无疑是在排挤美元的地位,潜在削弱美国的霸主地位。

“碳本位制”发展动向已引起美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美国对日本和欧盟博弈的新焦点。

“二氧化碳废气求购团”登陆中国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本位制”和国际碳市场初步形成,暂时出现对中国有利的“气候经济”。日本和欧盟部分企业将目光转向中国,开始从中国换取或购买二氧化碳配额。

2006年10月19日,英国15家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二氧化碳废气求购”代表团,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碳风暴”,手握数十亿美元采购二氧化碳排放权。

世界银行统计,从《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7年,世界120多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企业试图从中国购买减排量。2006年以来,日本和英国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来华投资发展环境技术,换取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此举有助于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但在“气候经济”发展的背后,一些新的、潜在的问题将浮现出来:

首先,中国外交面临的环保压力增大。

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如果这一目标能够达到,将减排二氧化碳约12亿吨。但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做出的环保贡献并不满意,开始宣传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这次北海道八国首脑会议和“集极”对话中,日本和欧盟受美国的影响,也在与中国领导人“讨论”环保问题。未来,中国外交活动中,环保问题将进一步突出。

其次,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受冲击。

根据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政策走向,中国将接受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合作框架。当前,中国环保技术相对落后,加之能源需求的79%来自煤炭,产生的大量污染需要处理。在日本和欧盟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大量资金投资环保,增加产品成本,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受到影响。

第三,中国民航成本将增加。

2006年,欧盟委员通过一项新条例,建议将民航运输业纳入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以利于欧盟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规定,欧盟各企业每年从其所在成员国政府获得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施配额,如果排放量超出配额,企业须为超额部分缴纳每吨40欧元的罚金;如果排放量低于配额,没有用完的配额可以卖给其他企业。

这一交易机制从2012年起适用于所有在欧盟机场起降的国内国际民航班机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施配额交易价格等同于为其他企业设定的现有标准,对欧盟和非欧盟民航运营商一视同仁。中国航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飞经欧盟上空缴纳温室气体排放费,将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室研究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