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作者: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过去300年里,社会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代表了文明发展的主方向,导致了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世界格局的根本改变。本期报告专题探讨世界社会现代化的事实和原理,以及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它是《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的姐妹篇。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两个车轮。

  世界是一个舞台,现代化是一种竞赛。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理解世界,面对世界,是我们赢得比赛的必修课。本期报告采用了大量的定量分析、理论分析和线性推导等;这些分析只是研究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视角,而不是社会现代化的全貌,因为社会现代化是非线性的和复杂的。所以,本项研究只是开头不是结束,希望引发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一、世界社会现代化300年的事实和启示

  本报告所讲的社会现代化,指社会领域的现代化。社会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六个研究领域之一,这六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行为心理)等。本期报告对世界社会现代化300年(1700~2001年)的历史进程进行时序和截面分析;分析范围涉及社会领域的3个分领域(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和4个方面(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分析内容包括长期趋势、世界前沿、国际差距和路径分析等;时序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5个(8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31个(2001年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为129个和84个社会变量,其他截面样本为当年有数据的主要国家);归纳了世界社会现代化的30个长期趋势、12个启示和8个历史经验。

  1、世界社会现代化的30个长期趋势

  (1)人口与健康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18世纪以来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在延长,18世纪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上升到下降,19世纪以来人口和婴儿死亡率在稳步下降,19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18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分化在持续进行,19世纪以来家庭日益小型化和多样化,18世纪以来从城市化、郊区化到城乡平衡,19世纪以来公共卫生在持续改善,19世纪以来家庭设施在持续改善,20世纪公共卫生和人均卫生费用在增长。

  (2)学习与工作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19世纪以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世纪以来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0世纪以来公共教育和人均教育费用在增长;19世纪以来劳动时间在缩短;18世纪以来劳动力结构在持续变化;18世纪以来职业结构在持续变化;19世纪以来失业率在不断波动;18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在提高;18世纪以来收入分配公平性在变化;20世纪以来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

  (3)休闲与福利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19世纪以来休闲时间在延长;20世纪以来娱乐休闲多样化和网络化;18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在不断发展;19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20世纪末以来电脑和因特网普及率提高;20世纪信息费用和人均信息费用在上升;18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福利改革);20世纪末1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费用在上升;20世纪犯罪和自杀现象普遍存在并长期波动。

  上述30个长期趋势只是世界社会现代化客观事实的一部分。本期报告归纳了约64个事实。例如,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在持续变化,社会变迁是高度不平衡和不同步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国际差距扩大等。

  2、世界社会现代化的12个启示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可预期的过程。(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的过程。(3)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5)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6)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积极适应过程。(7)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转型的过程。(8)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9)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10)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国际竞赛过程。(1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世界趋势。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是相对连续的和不可逆的。但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能出现中断,甚至较长期的倒退。

  3、世界社会现代化的8个历史经验

  (1)社会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必然,又是一种社会选择。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社会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世界潮流,代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一个方向。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而言,社会现代化既是一种社会选择,也是一种历史责任。选择了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就需要承受社会现代化的责任和结果。没有选择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它们不需要承担社会现代化的责任,但必须承受其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大约是: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或原始社会阶段,与人类文明前沿的差距将与日俱增。

  (2)社会现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社会现代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遵循客观规律。波浪式前进就是一个重要规律。它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波动性、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人类思想和认识的波动性(创新和守旧的对抗)等。

  (3)社会现代化的重大进展,依赖于重大创新和扩散。在人类文明前沿,社会现代化更多是一种自然演化,但自然演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由创新和扩散等推动的。事实上,社会现代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创新及其扩散的结果。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来源:继发、折转和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社会的部分继发(继承和发展),如科技知识和社会道德等;其次是对传统社会的部分折转(否定和转折,解构和转向),如城市化和郊区化等;其三是知识和制度创新,如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等。在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三大来源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5)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社会进步,还有社会正适应。社会进步主要体现为生活质量、社会效率、国民素质、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的提高等;社会正适应主要体现为生活方式、生活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变化等。有些社会变迁如信息化和休闲化等,既是社会适应也是社会进步;有些如家庭小型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就只是一种适应性变化。

  (6)社会现代化具有“后发效应”。根据过去300年的历史经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先发型”和“后发型”;其中,社会现代化的“先发型国家”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引导世界潮流、利用世界资源和制定世界规则;“后发型国家”具有“后发效应”,因为它可以借鉴和利用“先发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减少失误。但在国际社会竞赛中,“后发效应”的作用不能被过高估计,因为引进技术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影响因素很多;“后发型国家”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鉴别能力,谨防落入“被利用、操纵和误导”的国际陷阱。

  (7)社会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选择和路径依赖性。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相同的,但形式是多样的。社会现代化的主方向是相同的,但路径是多样的。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是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同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不同的。

  (8)社会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相对的和地位可变的。过去300年历史表明,社会现代化的世界结构是基本稳定的,大约20%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大约80%的国家是后进国家;不同国家的国际社会地位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例如,在1960~2003年的43年里,大约88%的发达国家和90%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化,大约12%的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大约6%的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

  二、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约有300年,但世界社会现代化理论研究只有50多年。在过去50多年里,社会现代化研究硕果累累。主要学术思想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城市化理论、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生态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知识社会理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等。

  1、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1)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的三本专著——《社会系统》(Parsons 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Lerner 1958)和《现代化与社会结构》(Levy 1966)等的问世,标志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诞生。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阐述了18~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革命性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它具有9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结果是形成经典社会现代性,包括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专业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大众传播等。

  (2)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前沿发生了巨变,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这些变化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例如,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为从城市化走向郊区化,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主导型社会走向知识主导型社会,从物质生产型社会走向服务消费型社会;社会观念的变化表现为从追求经济增长走向追求生活质量,从效率优先走向生态和谐等。这些变化已经超出了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范畴。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推广到社会领域,相应提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作为对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18~21世纪末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世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规律

  (1)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基本内涵:①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②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③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④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⑤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⑥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其次,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社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和六次浪潮;22世纪还会有新变化。

  其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其四,社会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如果说,社会现代化的国内进程是绝对社会现代化,那么,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变化过程就是相对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领域的国内社会变迁,又包含社会领域的国际竞赛和地位变化。

  其五,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适应、社会转型、国际社会竞赛等概念紧密相关。它们的关系可以用2个关系式表达:

  社会现代化 = 社会发展 ×社会转型 ×国际社会竞赛(国际社会地位变化)

  社会发展 = 社会进步 + 社会正适应 + 社会进步 ×社会正适应

  社会现代化等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竞赛的交集,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社会适应、以及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的交集。社会进步指生活质量、社会效率、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的提高;社会正适应指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社会环境等的积极性变化(合理性提高);社会转型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国际社会竞赛和地位变化指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国际竞赛和地位变化等。

  (2)广义社会现代化有12个基本特征、10个基本原理、8个基本模型、3个基本动力、和3条基本路径等。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12个基本特征是: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有阶段的、进步的、积极性适应、转型的、系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国际竞赛、不可逆的世界趋势。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10个基本原理是: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较稳定,地位可变迁,行为可预期,路径可选择,需求递进,效用递减,状态不重复和中轴转变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8个基本模型是:社会现代化时间表、社会现代化周期表、社会现代化坐标系、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社会现代化就业结构图、社会现代化数量模型、社会现代化动力模型、社会现代化创新驱动模型等。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3个基本动力是:社会推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等形成的社会推力),社会拉力(文化变迁、政治发展和全球化等形成的社会拉力),社会压力(人口和环境变化等形成的社会压力)。三种力不仅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而且通过相互作用,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源泉。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3条基本路径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路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其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路径,可以用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路径可以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可以用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路径选择具有路径依赖性,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选择。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理性分析

  中国社会现代化,既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世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社会现代化的300年,是西方社会崛起和繁荣的300年,是东方社会衰落和追赶的300年。在1700年,在社会现代化启动的前夕,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略高于美国;在2001年,美国社会现代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中国。例如,2001年中国城市化尚未完成(约为37%),9年免费义务教育尚未普及,而美国已经进入信息化和知识化阶段,因特网普及率超过50%,大学普及率超过80%。在21世纪,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家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同时研究选择我国自己的现代化路径。我们认为,在21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必然包含实现社会现代化;中国要实现社会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可以作为一种战略选择。这种运河路径预计,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将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末进入前20名。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需要专门研究。目前有8个经验和启示值得重视。(1)中国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社会现代化。(2)中国社会现代化遵循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3)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个开放和平的国际环境。(4)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种相对均衡和谐的发展观。(5)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种理性宽容的心态。(6)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7)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8)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达百年的世纪工程,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首先,2001年中国有8个指标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在2001年90个社会指标中,我国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青年失业率),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国际差距较大。

  其次,中国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较大。例如,2001年人均公共教育费的相对差距,挪威、美国和瑞典是中国的50多倍;2002年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高收入国家平均是中国的81倍;2002年电脑普及率的差距,美国和瑞典是中国的20多倍;2002年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差距,美国等10国分别是中国的3~12倍。

  其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生产力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等5国的差距超过80年。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按人均GDP(PPP)、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既来源于国家内部,也来源于国际环境。大体有10个挑战:(1)持续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加速从三元社会(农业、工业和知识)向知识社会转变。(2)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国际和平环境,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3)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4)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5)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建立普遍社会福利制度,让人人享受社会福利。(7)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流动。(8)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9)消除知识信息鸿沟,让人人使用信息网络。(10)促进四个协调发展,建设高效和谐社会。

  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会有差别。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和路径图,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方案。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河路径的一种集成。它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水平;在2010年前启动新型城市化等五个战略;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路径选择)、战略目标(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基本任务(总任务和分阶段任务)、监测指标、社会生活监测、社会结构监测等六个部分;以及实施路径图的主要战略措施,如国家反贫困战略、社会福利化战略、新型城市化战略、社会信息化战略和社会知识化战略等。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依据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绿色化,加速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水平;在20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按社会现代化定量评价计算);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量化任务:在21世纪,我们需要完成三项基本任务。

  第一项基本任务: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水平要上三个台阶。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水平,在2020年前从欠发达水平升级为初等发达水平,在2050年前升级为中等发达水平,在2100年前升级为发达水平。在21世纪前50年上两个台阶,后50年再上一个台阶。

  第二项基本任务: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前进六个阶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2020年左右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进入到成熟期,在2030年前达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在2050年达到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在2080年左右达到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期,在2100年前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21世纪前50年前进四个阶段,后50年前进两个阶段。

  第三项基本任务: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提高60位左右,中国社会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综合年代差要逐步缩小并最终消失。在21世纪,中国社会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年代差,在2020年缩小到60年左右,在2050年缩小到40年左右,在21世纪末缩小到10年左右。21世纪末,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进入世界前列。

  (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社会生活和结构监测的2类、6组、36个指标。其中,社会生活监测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等3组指标,社会结构监测包括社会转型、社会保障和社会和谐等3组指标;每组指标分别包括6个具体指标。

  (5)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监测:生活质量、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18个指标,21世纪前50年的总目标、分阶段目标(2010—2020—2030—2040—2050)和任务。

  (6)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监测:社会转型、社会保障和社会和谐的18个指标,21世纪前50年的总目标、分阶段目标(2010—2020—2030—2040—2050)和任务。

  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和10条建议

  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协调推进社会和经济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要以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促进社会转型和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是三个战略重点。

  为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我们提出10条建议,供大家讨论。

  (1)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2)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

  (3)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按联合国标准)的国家。

  (4)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5)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6)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

  (7)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

  (8)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9)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

  (10)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如果我们全面完成上述诸项任务,2050年的中国社会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她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大学普及率、城市化和信息化超过80%;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出国旅游率超过50%;最低月工资超过1300美元(2002年价格),绝对贫困(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率)和童工比例下降到零。

  四、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1、世界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1)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水平。2003年大约有52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131个国家)的40%;其中,31个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的24%;23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约占国家总数的18%。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中国等61个国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社会现代化的信号指标(城市化、农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大学普及率)综合判断,挪威等8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期,法国等15个国家处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起步期;巴西等17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过渡期,波兰等31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成熟期,中国等28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期,印度等13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起步期,乍得等10个国家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同时数百土著民族仍然是原始社会。

  (2)过去5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过去53年是世界社会现代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31个国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23个国家先后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部分国家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已引进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有些国家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有数百个土著民族和520万土著居民仍然(或曾经)以狩猎采集为生。在1950~2003年期间,国家社会地位变化发生了114次,升级58次,降级56次。在1960~2003年期间,社会现代化地位升级国家20个,降级国家20个。如果按照1980~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低收入国家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平均需要81年,世界平均需要13年。

  2、中国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1)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2003年中国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4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2003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果按照1980~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2)过去5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在1950~2003年期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从11分上升到73分,53年提高了62分;世界排名从1960年的第86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4位,提高了32位;社会现代化阶段,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提高到71岁,提高了30岁;城市化率从13%提高到39%,提高了26个百分点。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在1950~2002年期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比第一次经济现代化指数高出4~50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比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高出7~14分。但在1990~2000年期间,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出现下降,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出现了波动。

  (3)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2003年,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3个地区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北京、天津和上海等3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90%,已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等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

  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是:广东、浙江、辽宁、江苏、福建、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是: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黑龙江、吉林、山东、宁夏、湖北。

  五、2003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本期报告还完成2003年世界131个国家和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评价。2003年有24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约占国家样本总数的18%;68个国家全面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占国家样本数的52%。2003年,中国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2%,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3%。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4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江苏、辽宁、广东、山东、福建、黑龙江、湖北、吉林和重庆。

  21世纪,我们面临世界社会现代化转型和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如果我们共同努力,就可能把握机遇迎头赶上,先后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26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