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80后小伙办“义学” 教孩子国学经典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余华 许玉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小学生们集体诵读国学经典。(新华社发)

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

一个做广告设计的80后小伙子,在自己的家里办了一个国学馆,专门免费教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并且给自己的客厅取了一个很雅的名字——“养正书院”,有“培养浩然正气”之意。

每到周末,他的住处就会聚集十多个4至15岁的孩子,诵读国学,学习礼仪规范,见面时需鞠躬行礼,让人恍惚来到了古代的私塾。

对于让孩子学这些经典之作,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学国学经典,目的不在于提高文学修养,而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在他看来,“这些对人最重要的东西,在现代教育中正严重缺失”。

这个叫王卓瑜的80后,正在尝试用他“另类”的教育方式,将几千年的国学经典,在一群孩子们的身上得以新的发扬。

“会背并不算什么,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

周六早上9时,宁波柳庄社区的一幢居民楼一层,传出一阵稚嫩的读书声。

领读的,是个6岁的小姑娘,坐在小椅子上脚才刚刚够着地,一脸的稚气,手上却捧着古代私塾必读的课文《弟子规》,文中360句、1080字,小姑娘发音字字清晰,让记者也不禁为之惊叹。

十几个4至10岁的孩子坐在小书桌前,跟着她在一起诵读,有时孩子们也会想扮演领读的角色,碰到自己熟悉的几句,就提亮嗓子抢着和领读者一起诵读。

每每碰到这种情况,王卓瑜总是笑盈盈地看看孩子,他希望孩子之间这种小小的竞争,对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产生一些帮助。

上课时的王卓瑜,戴着黑边眼镜,穿着一件黑色的中山装,脚上的黑布鞋一尘不染,颇有几分私塾先生的样子。

不过,最具有先生风范的,还要属他手上的那根20厘米长的红色戒尺。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把这根戒尺背在身后,在孩子们当中来回走动,只有看到开小差的孩子,他才会用戒尺在桌子上轻轻敲两下,以示警戒。

王卓瑜上课的方法是,先诵读一个小时的国学典籍,然后放相关的动画片,自己再着重讲一些和今天诵读的书籍相关的内容,加深孩子的理解。

周六来上课的这批,是属于年纪偏小的孩子,王卓瑜让他们学的,是过去私塾入门级的读本《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孩子的语言特点,而且这篇文章教的是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内容。周日上课的大一点的孩子,现在已经在上《论语》了。

两遍跟读后,王卓瑜让孩子们休息,开始放动画片,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所有的孩子都一下子挤到了电视机前。这天放的,是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个就讲到汉文帝倾心照顾生病的母亲的故事,当讲到汉文帝每次给母亲喂药,都要先尝一尝药,等不烫的时候才给母亲喂下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好几个在后面陪读的家长,都露出惊喜的表情。王卓瑜告诉记者,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像《弟子规》这样长度的文章,每天诵读两三遍,一般小孩子一周就会背了。

“但是会背并不算什么,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王卓瑜说。

美和德行,在感官上是相通的

与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这个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喜欢用轻松的方法引导孩子去理解古文。在他看来,“美和德行,在感官上是相通的”。

王卓瑜上课的教室,是他家的客厅,20多平方米的地方,放了四五排小课桌,正面墙上,左边挂着老子的画像,中间挂着一幅匾额,上面写有“果行育德”,据说这是一位学者听说他义务开办国学馆,特意为他提的字,激励他在育德方面做出成绩。

从2006年开始,王卓瑜就在家里免费给孩子上国学课了,那时他自己才22岁,刚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不久。

“虽然我父母都是绍兴嵊州的农民,但是因为家族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特别喜欢传统文学,小学的时候我就可以背下整本《论语》了。”如果要追根溯源,王卓瑜热衷国学还真有一些说法——他的祖先,是有一代“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在王卓瑜家的族谱中记载,王卓瑜是王曦之的 “第55代玄孙”。

如果还要说开去,卓瑜也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玮瑜,不过身边的朋友已经都习惯了学古人的习惯,用字来称呼他。

“根据记载,王氏家族就有开办‘义学’的传统。”王卓瑜说,开办免费国学馆,多少也是在延续祖先的这个传统。

“当初来上课的,都是朋友的孩子,周末的时候让孩子来书院,除了读书,还和我吃住在一起。”王卓瑜觉得,“身教胜过言教”,“道德品行的教导,不是说会背几句诗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灌输,大人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最好的教材。”

与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这个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喜欢用轻松的方法引导孩子去理解古文,比如故意把礼仪做得很夸张,孩子觉得很新鲜,有时甚至哈哈大笑,自己也跟着学,做得多了也觉得习以为常了。

因为自己是搞广告出生,王卓瑜还特意找来了相关的动画片,用多媒体教学,又请来了自己读书时的班主任和几个朋友,教绘画和书法,因为他觉得“美和德行,在感官上是相通的”。

对于孩子学国学,王卓瑜认为目的不在于提高文学修养,而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在他看来,“这些对人最重要的东西,在现代教育中正严重缺失”。

在采访时,记者接触到了好几位孩子的母亲,其中有3位都是老师。像7岁的吕泽权的母亲朱敏花,就是一位中学的英语老师,从今年3月份开始,她每周都会送儿子到这里来上一天的课。

“我自己是老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许会反思的多一点。”朱老师坦言,现在学校教育学得基本以知识、技巧为多,以考试为目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显得很浮躁,而对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却是少之又少。

每次送孩子来上课,朱老师都坐在最后一排一起听,王卓瑜讲的古圣先贤的道德故事,她自己也是听得深受启发,“知礼仪、明孝悌、讲仁德,这些教育我觉得自己也需要补课。”

一些在古书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已经被我们长时间地忽略,当再次出现在生活中时,反而显得有些别扭起来。王卓瑜希望等孩子学有所得时,能够反过来影响家长的素养。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记者发现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显得特别懂事。大孩子会带着小一点的孩子做游戏,小姑娘把自己带来的奶糖发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看到有陌生人进门,孩子们会先鞠躬行礼向别人问好,一些第一次来的客人经常会被这样的大礼“惊”到,忙不迭地给孩子还礼,场面颇有意思。

这些在古书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已经被我们长时间地忽略,当再次出现在生活中时,反而显得有些别扭起来。


国学第一课被安排在一个古色古香的会馆举行,
教室后面站着的家长也和孩子们一起诵读。

孩子们上课的间隙,两位慕名而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找王卓瑜,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来听听课。

8岁男孩的父亲说:“就是想让他到这里来熏陶一下,学习一些基本的规矩,家里人对孩子太宠了,根本没法管教。听说来这里读书的孩子一个个很懂事,不知道我们的孩子能不能也变成这样。”

一位母亲把女孩带来,试听了一节课,临走时王卓瑜对她鞠躬告别,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躲到了母亲身后,等老师走开后偷偷地对母亲说:“这里和幼儿园不一样。”

王卓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规范是最好教的,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和家长有关的。他希望等孩子学有所得时,能够反过来影响家长的素养。

开办了3年,王卓瑜现在的“养正书院”在宁波颇有名气。有单位曾经找他想合办国学书院,因为怕有了利益关系也显得功利,被他婉言谢绝,“我教的国学,因为不能承诺能给孩子最后带来什么可以量化的成绩,所以也无法决定学费的多少”。

今年2月份的时候,当地媒体就曾做了一次报道,想帮助王卓瑜招20名孩子学国学,结果最后来了200多个宝宝报名,最后只好现场考试,从中选拔了20个孩子上课。

不过,之后不少家长还是不甘心,直接送孩子到“养正书院”来。对于这些孩子,王卓瑜也不好意思拒绝,基本上都答应下来。不过他也有一些担心,来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多,自己的“养正书院”还能不能容得下,培训效果会不会受影响。

平时,王卓瑜主要在为别人做广告设计赚钱,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因为要租可以上课的大房子,一个月房租就除去1600元,剩下的也基本上都用在给孩子们买书籍和教程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节俭。

孩子上课的桌椅,据说是一个家长赞助的,孩子们的中餐,也由几位家长义务帮忙安排,有时候还会有家长送来点心给孩子们吃,整个书院就像一个志愿者协会。

当地的海曙区教育部门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表示:如果王卓瑜教的孩子太多,家里教学不方便,他们可以联系一个学校,为他们免费提供一个教室。他们也欢迎王卓瑜和他们主动联系,在书院的运作上提供政府的帮助,让宏扬国学的好事良性运作。


链接 看看“养正书院”里孩子都读什么书

诵读书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培养习惯礼仪:坐立行走的姿势,见面礼,问候语,传统节日礼仪等;

欣赏古典乐曲:山居吟、文王操、秋步赏月、渔歌等;

操习书画:描红习作,白描工笔,国画等。


经典的书怎么读?

4月23日是我国第三个“读书日”,同是今年还是我国首个“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让孩子读书,读好书,自然又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因为刚刚结束对“养正书院”的采访,脑子里还满是那些小豆丁手捧国学典籍摇头晃脑的情景,所以对读书这事儿似乎特别有感触。

看着这些学而用之的孩子,我一直在反思,我们一直在说学国学好,学经典一部,胜杂书万部,但是用什么方法读,如何把经典读好,又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

据说去年元宵时,宁波天一阁内也曾经开办过一个“国学启蒙教育”启动仪式,专门招4至15岁的少年儿童学习国学知识。在当天的相关报道中,记者看到穿着红色汉服的老师,带领着同样穿着汉服的孩子在诵读的照片,据说那天报名参加活动的有80多个孩子。

不过,这个培训在经历了两期之后,就因为再也招不到生源而停办了。招不到生源的原因也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学费太贵(听说每个月要2800元),也有说家长对孩子学国学的成效存在怀疑,因为国学的真正作用不在学问多高(里面的每一句如果解释起来都是大白话),而在于教人于品行。

如果只有读、背,没有实际操作,这样的国学教育无疑是个不能落地的空架子。

王卓瑜告诉我,他的教育方法是,除了周末的言传身教,他还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份《弟子规生活力行表》,要求父母每天监督孩子在日常行为中规范言行。

在这份力行表中,从起床、上学、吃饭到游戏,写明了应该怎么样的规范,而且每一条规范后面,都有《弟子规》中对应的内容。

“父母在监督孩子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提醒自己,父母做好了,对孩子更有说服力,加上书上那些话孩子们都会背,知道是圣贤之书中写的,自然都会去遵守。”

王卓瑜说,这里的孩子听话,并不是自己教的有多好,自己不是老师出身,也谈不上什么学富五车,如果真要学经验,那就是将经典付之行动,以身省之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