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老人的唠叨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作者:林炳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唠叨,闽南话叫“杂念”、啰嗦。大多年轻人,都不喜欢甚至厌烦老人的唠叨,因而有的人也就与父母分居了。

老人的唠叨有多种原因,了解其原因,也许就能体谅老人。

俗语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是自然现象。老人喜欢回忆,大多又是很早很早的事。因生理上的变化,记忆力减退,奇怪的是愈是近前的事,愈是容易忘却。感觉的失灵,再加上听力也减退,便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实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也就唠叨了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排除孤独、寂寞,便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借此倾诉内心积存已久的话,也就“杂念”了起来。常言道,“水也要一路消”,老人有话要说、要倾诉,其实是件好事,极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还有一种老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思想上长留阴影,也要啰嗦念叨不停,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说她的孩子阿毛被狼叨走了……先还是有人同情,久而久之人们听烦了。

另有一种老人的唠叨是不对人,只是自言自语。这是老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放松术”,绝非有人所说的什么“神经病”。

凡此种种,都是老人的怪脾气。须知,每一个人都会老的,理解老人、尊重老人,其实也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看到同辈的一些人“走了”,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从而情绪发生变化,或唠叨或消沉长吁短叹,甚至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手中抱孩儿,才感恩父母当初时。”作晚辈的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面对老人的唠叨,在心理和情感上给老人以必要的抚慰。所言“孝为先”,先要理解老人、接纳老人、服侍老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