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职场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灵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佛是一棵树》   作者:房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概是由于信仰的缘故,我特别钟情于西藏工艺品的收藏。不管是寓意独特的法器,还是风格粗犷的饰品,只要它来自雪域高原,都会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热爱。

  尤其是藏人称之为“思怡”的天珠,这种被他们奉为天降神石的宝物,至今为止尚未探寻出它的成长足迹,也无法分析出它的矿物结构,甚至根本找不到证据证明是人类所造。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再先进的科学,在最原始的自然面前,常常显示出它无知的一面。也正是这样的神秘,使我对天珠的感情,几乎达到了痴迷。

  物以稀为贵。因此才会产生大量的拥趸,自然也会吸引仿冒者的蜂拥而至。与大多数古玩爱好者的收藏经历相似,在交了诸多的学费换回一堆赝品之后,逐渐积累出一些“把玩”的经验,再加上放大镜、显微镜、荧光灯等专业的珠宝鉴定工具的帮助,我终于渐渐领悟出什么叫“淘宝”。

  第一要绝对的冷静,虽然这一点很难做到。在发现令你欣喜若狂的宝贝的刹那,一定要抑制住心头的狂喜,若是没有最平和的心态,你永远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真实;

  然后就是学会寻找,当肉眼无法分辨端倪时,必须借助100倍的显微镜去体察它的结构。其实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成因,想要发掘真相,必须放大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这个世间存在着许多你看不见的真实,因为真实不是用来看的,它会在你用心去接近的那一刻,悄然地出现。

  佛陀在苦谛中真实地分析出人生的八难之后,将会在集谛中带领我们冷静地搜寻形成苦难的原因。

  找到它,然后消灭它,这样我们才能轻松地上路。

  根据佛陀教言,无明与渴望是苦的根源,因为不明白道理而执著,因此会产生种种欲望,可是无情的现实又不能一一满足这些欲望。所以我们开始烦恼,直至痛苦,所谓“有漏皆苦”。

  人生一世,能够让我们产生烦恼的原因多种多样,任何会摧毁心灵平静,带来心理痛苦的心理状态,让心灵扰乱、煎熬,折磨,如此的感受,即是烦恼。

  接下来,释迦牟尼用他得道之后的大智慧替我们总结出生活中时时存在的五种根本烦恼。

  第一种烦恼就是贪欲:它是对顺境依恋不舍的心。我们对美丽的人事、愉快的经验总有强烈的渴望。它似乎是天生的,不然自以为“圣哲”的孔老夫子也不会感叹一句“食色性也”。打个比方,贪欲有如把你的心绑在外界的物体上,非常的难以去除。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无论你期望从父母、孩子、朋友、财富或资产中收获什么样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们永远都无法持久;如果生前你能有幸不失去,最后的死亡也会夺走一切。不管你身家多么的显赫,对财富而言,你只有临时的保管权。就像你背上沉重的贷款,去购买你所满意的房屋,然后耗尽精力、体力、财力把它装潢成“属于”自己的宫殿。其实不论你是否千金散尽,买回来的只是居住权和使用权,而最后决定这幢房屋命运的人,根本不是你。

  聪明一点的人不难发现,对贪欲的执著毫无意义。

  第二种烦恼是嗔恨:它是对逆境厌恶难忍的心。当我们对某人生起嗔心时,你的嗔恨或怨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他的身上,而只存在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看到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经伤害过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此刻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思维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让你抓狂。如果你紧紧抱着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很快就会爆发出来。结果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无所谓他和你的关系是否亲密,在那个时刻,你只想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如果怨气的浓度再高一些,你甚至会随手操起一样家伙去招呼他,心里想着:“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是心情极度不调和的状态,非常的粗暴而不平静。和贪欲正好相反,贪欲是遇到快乐的境界,你拼命追求;嗔恨是遇到厌恶的境界,你想要抛弃,但又丢不了,于是嗔恨。

  第三种烦恼是骄慢:这是一种骄傲而自满的心理状态。基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对自己的阶级、地位与学识志得意满,瞧不起别人。无论是否真正有所获得,只是陶醉在对自我的得意洋洋之中。

  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令人称赞的特质,譬如某些特殊的知识或技能,立刻生起的骄慢心会损坏任何可能出现的积极意义。我们很容易被功高傲慢所压制,被自己的美丽、知识、博学及权力完全地迷惑。

  在职场中,骄慢经常会以下述三种情形呈现: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于是常常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起平坐,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

  骄慢的人非常自大,而且时常会自我膨胀。所以不管你具有任何有限的、不稳定的才华,都绝无理由为之骄傲。藏地流传着一句很美丽的谚语:“就像山峰上永远无法聚水,在骄傲的峭壁上也永远无法凝聚真正的价值”。

  第四种烦恼是愚痴:是一种对于智者、真理以及自己获证真理的可能性犹豫不决的心。比如听到四圣谛的道理,有人就怀疑是不是这样呢,不能肯定;或者,他也接受这个道理,但又怀疑自己能不能通过实践去证得。怀疑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未经亲身证明的事情多少会有怀疑,但是一个人如果光是怀疑而不去了解,那么这个怀疑便永远不能消除。

  从这个方面理解,我们就像手中握有一颗珍贵宝石的乞丐,却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丢弃一样无知。

  幸好这还不算太惨,最严重的愚痴就是是非不分,人家告诉你正确的道理,你以为是错;人家欺骗你的错误事情,你却认为是对;愚痴到这个地步,几乎无药可救。

  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烦恼就是嫉妒: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嫉妒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并不会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每当与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时,嫉妒就会产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的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最后把这种变态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说它可怕,是因为如果任由嫉妒的发展,便会让你失去理智。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满足与安慰,但实际上它满足的只是自己并不正确的欲望。倘若一个人不能从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努力进取、合理竞争,仅以嫉妒别人的进步与优势来安慰、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不正当的心理防卫势必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重大障碍。

  无可否认生活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烦恼,随时都准备袭击我们脆弱的心灵。有时想想挺可笑的,即使我们的身体发育得多么成熟,心智的完善似乎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烦恼来袭时,无论是男女老少,一样在它的面前手足无措。不过这也难免,上达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就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这一生谁不会摊上几件令你烦忧不堪的事呢?困扰的对象各有不同,但对我们内心的伤害,情绪的破坏,生命的干扰,从本质上说,没有任何的区别。

  尤其在职场中打拼,更有诸多的无奈。为了满足不断滋长的贪欲,我们必须学会搏斗。搏斗的过程中,自然会加深你的嗔恨;好不容易有点成绩,骄慢的心态会让你在瞬间失去一切;当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时,难免会因嫉妒而不择手段,但同时你也是他人深深妒嫉的对象;最为难过的,是常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疑惑,时常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看不见来时路,只好如盲人一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方向。

  冷静地想一想,有时候不必去责怪你的老板。你有的烦恼他全部也少不了,甚至因为肩负的更多,而有一些你不能感同身受的痛苦。当他获得的比你多时,是因为他付出的同样比你多。

  倘若我们都用平等的心态去感悟彼此,不但会融化许多共同的烦恼,而且会减少许多因此而无端生出的矛盾。其实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在商战之中,竞争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惟有合作才是最终的目的。

  因此佛教教义从不赞成人类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不存在着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概念。佛教中佛陀与众弟子的关系,并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知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僧团中的一员,与其他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并没有享受任何特别的优待。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根据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无异。

  按照现代组织论的原则去理解,即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在团队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有些人负责一些比较重要且引人瞩目的工作,而有些人的工作可能会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琐事。但是我们必须学会用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团队中所有的伙伴。在一个具有关怀气氛的组织当中,这些成员们更懂得谅解与体贴别人。对于人们与自己的工作,他们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能够体恤别人。在这个组织当中,你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关心着别人,关怀着组织本身也关怀着顾客。这对他们以及对他们的顾客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喜欢这种被关怀的感觉。

  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虽然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显而易见,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所以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传世巨著《马斯洛论管理》中,才会写下如此经典的一段:“人人都乐于最佳的团队合作,深厚的友谊,友好的集体精神,和谐的组织氛围,团队成员间忠诚合作的关系以及团体的爱。进步的经济必定体现出组织内部全体人员与人为善,而非对立和嫉妒。”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待。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的神圣,他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更要逐渐成为一个团队中最早为公司寻找到生存和前进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单单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还要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起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除平等相待外,企业还要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更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员工走向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

  信奉这种领导哲学而大获成功的企业领袖实在太多,作为“全球第一CEO”,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我们尽一切努力让员工拥有终身就业能力。”

  身为“全球最佳雇主”,英特尔尊重与信任员工,依靠员工的智慧与激情打造出“奔腾”的“地球之芯”!

  “尊重人才”贯穿于摩托罗拉用人过程的始终。摩托罗拉前CEO高尔文说:“时间会改变,我们的产品会改变,我们的员工会改变,我们的客户会改变,但摩托罗拉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的基本理念不会改变。”

  就连号称具有世界最强战斗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将“我们为彼此而战!”,奉为所有成员必须铭刻在心的精神。

  现在真正的老天珠越来越少了,坊间流传的,都是后人用玛瑙之类伪造得惟妙惟肖的“替身”,并且专门生生造出一个词,称其为“新天珠”。想想当初时常为颇费周折、却淘出的只是伪造品而气得七窍生烟直至懊悔到半夜,不免有些好笑。

  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无所谓是老,还是新,只要它的存在,曾经带给我些许的快乐,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宝贝。倘若有一颗纯正的老天珠摆在你面前,为了得到它而茶不思、饭不想,辗转难眠,这样相思的过程岂不是很痛苦?就算你花尽心思终于拥有,却因此爱不释手导致玩物丧志,这样的获得又有何意义呢?

  还是放松心情,抱着枕头好好地睡一觉吧,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