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惟觉长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十牛图颂(一)——十牛图颂的意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

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

  ‘十牛’,是一种譬喻;‘图’,就是图说;‘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想调伏心中这头牛,必须要有相当的耐力及智慧。

  降伏是有层次的,从开始的‘寻牛’,到‘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到最后的‘入廛垂手’,共有十个过程、十种境界。也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开始寻找道在哪里,到见道、修道、养道,最后证得究竟的菩提道,要经历十种心的境界,每个境界就用不同的‘图’及‘偈颂’来表示。所以‘十牛图颂’,就是说明修行的十种心路历程。

十牛图颂(二)——寻牛1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廓庵禅师

  一开始修行,发愿‘上求佛道’,首先要知道‘佛’及‘道’究竟在哪里,即是要‘寻牛’。以禅宗而言,南参北学,参访善知识,为的就是要找到这头牛,以明悟心性。此偈颂的内涵,就是在说明禅宗‘寻牛’的心境。

  禅宗‘寻牛’的法门是什么?参‘谁在念佛’、‘谁在喝茶’,找到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就找到这头牛了。但是刚开始修行,并不知道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不知道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因为不明白,所以有疑问: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随着这个‘疑’,绵绵密密地参究──念佛、喝茶的这念心到底在哪里──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

十牛图颂(三)——寻牛2

茫茫拨草去追寻

  这念心可开展为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人从早到晚,起了无数的心念,这么多的心念,如茫茫大海一般,究竟哪一个心才是自己的心?所以就必须‘拨草去追寻’。

  ‘草’,就是妄想、烦恼、无明。因为修行还不知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因此,要努力参究、追寻,这就是‘拨草’。‘拨草去追寻’,就是要在妄想、烦恼、无明当中,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去追逐寻找这念心,不断追根究底的问:究竟是谁在念佛?究竟是谁在喝茶?

  所以,‘茫茫拨草去追寻’,就是要起疑情──是谁?究竟这念心在哪里?不管行住坐卧,始终绵绵密密地在话头处参究、起疑情。

十牛图颂(四)——寻牛3

水阔山遥路更深

  经过不断地参究,回光返照,终于找到了话头。可是仔细一看,发现‘水阔山遥路更深’。

  ‘山遥’,指灵山路遥,心水无有边际;‘路更深’,是发现这条心路愈来愈深远。为什么?因为这念心超越时间、空间,无边无际,找不到它的深度、广度,这一条路愈走是愈深远,没有一个着落点。《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无始劫来,八识田中蕴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所以愈参话头,愈觉得这念心的深广。因此,未悟者,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地方追寻。

  

十牛图颂(五)——寻牛4

力尽神疲无处觅

  在参话头时,聚精会神,单提一念,用尽全身气力,弄到精疲力竭,还是不知道‘念佛是谁’。所以古人参禅时,往往不知左右邻单姓啥名谁,行住坐卧只有这一念心,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

  经过一番参究,虽然还未找到这念真心,但是参到整个身心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疑团,此时完全没有妄想、没有昏沉,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处在一个定境中,只有能闻、能参这念心还存在。

  古德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究竟哪一个在念佛?始终找不到。为什么?因为‘起心即错,动念乖真。’只要还有能、有所,就无法找到这念心,如同骑牛找牛,是找不到牛的。虽然如此,还是必须去找。否则,修行这念心就无法落实下来。

  

十牛图颂(六)——寻牛5

但闻枫树晚蝉吟

  其实,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是本具的,由于尚在迷惑中,所以不知原来这一切都是现成的,因此必须经历一番的参究,才能了悟。

  努力的参究后,‘但闻枫树晚蝉吟’,看到眼前的枫树、听到蝉的鸣叫声,忽然对本具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性有点体悟。‘但闻’,就是对于心性的体悟,有一点点消息,好像有点契入到这念觉性,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信心,不敢确信。所以,初开始修行学佛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境界──虽然没开悟,可是却有点体会;若说悟了,却又不知这个道究竟在哪里,始终似是而非。这就是第一阶段寻牛‘但闻枫树晚蝉吟’的境界。

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

十牛图颂(七)——见迹1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第二个境界是见迹,‘迹’就是有一点点相应的境界,表示参禅有一点功夫了,产生一些瑞相,乃至于有一些契悟。但是,还没有见到牛,只是见到牛的脚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指在水边林下参禅、悟道,这念心有点清净,六根对六尘有一些相应的境界了。这时候觉得好像根、尘、识都是‘道’,但是还不敢确定,所以说‘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离披’是分散零落的样子。循着前面的脚迹,仔细再寻,只见草丛尽是牛踩过后零落的痕迹,却不知牛往哪里去了。行者此时用参禅的法门,提起话头,这一提念,就把心中的烦恼、无明转了过来,这念心产生相应的境界,杂草即成了芳草。虽然能参的这念心,与道有一点相似了,但不可执着,必须再努力去找牛。

  

十牛图颂(八)——见迹2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纵是深山更深处’,参禅时,经过不断地提念、照念、参,这念心愈参究,愈觉得它的微细与幽深。参到八识田中,看到里面山重重、水重重,一层又一层……,始终没完没了。因为这念心自无始以来,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执持根身、器界,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这念心当中。‘辽天鼻孔’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的广大。

  ‘怎藏他?’是说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举手投足处处都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是藏不住的。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样,是天然、现成的,每个人都有,所以任你怎么藏也藏不住。

  见迹,就是对这念心有点契悟了,此时无论参禅、看经、听法,只要直下承担,处处都是这念心的作用。

  

十牛图颂(九)——见牛1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第三个境界是‘见牛’,指真正契悟了这念心,也就是开悟了。

  ‘黄鹂枝上一声声’,听到黄鹂鸟在枝上一声声的啼叫,能见黄鹂鸟、能听到声声啼叫的这念心,即是本性当中的觉性,悟到了能见、能闻的这念心,就是‘见牛’了。

  ‘日暖风和岸柳青’,契悟了这念心,明白山河大地皆是这念心的展现,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也是指契悟了,则了知溪声、山色无不是心的妙用。此时,这念心如沐春风,充满了无限的愉快与喜悦,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杨柳,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十牛图颂(十)——见牛2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只此更无回避处’,悟了才知道本具的这念心,是无法回避的,直下承担便是。因为能见、能闻的这念心,本来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念心始终是跟着自己,避不掉、挥不去,所以只能直下承担。

  ‘森森头角画难成’,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在手捉执、在足奔运,时时刻刻都在展现其无限的妙用,故说是‘森森头角’。虽然,这念心处处可见,要用就有,一切都是现成的。可是却‘画难成’,这念心的形相,非笔墨所能画出。人有男相、女相,乃至从幼年、少年、壮年……皆可画出其不同的容貌。但是这一念心的形相,却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可是它却明明白白的表现在六根上,能说、能见、能闻……,所以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若能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见牛

附录:十牛图颂(宋.廓庵禅师)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惟觉长老专栏】

禅心湛然清凉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