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缅怀屈原,求索“士之道”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郭之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又近端午,一名行吟者的苍凉声音,又一次跨越近二千三百年的时空传来,渐闻渐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具肉体的毅然自沉,造就了历史长河中一座永难淹没的精神岛屿。

历史长河中,蕴藏有丰富精神价值的“岛屿”有很多,博大如孔子、智慧如老庄、诤直如魏征、忍毅如太史公、忠勇如岳武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令人高山仰止,即不能至亦心向往之。而在这其中,屈原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其以或称极端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士志于道”的做法和“士之道”本身,进行了极具震撼力的诠释、示范和实践。

“士之道”,当下可大致理解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或“精英的理念”。依笔者之见,即便到今天,缅怀屈原最大的价值,仍然应该是对“士之道”进行认真求索,并以此引领乃至启蒙某些社会精英。而当下所最应汲取的屈原之“道”的主要特点,是其在爱国、亲民的同时,对现实能够一直保持强烈的痛感,决不奉行“水清则濯缨,水浊则濯足”的随遇而安哲学,并以社稷苍生为己任而不懈努力。“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其痛感以及努力的生动写照。

当然,这种痛感可能是极端的—极端到他终于为此自戕,但这种感觉和信念却特别值得敬重。正因为这种痛感的存在,使屈原信仰坚定,不肯苟同,更不屈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决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这种极端的自洁精神,使屈原具有了区别于许多历史人物的特有启迪作用。

可以这样说:从二千二百八十六年前的那个初夏开始,“屈原”两个字便代表了一种精神标高;孤高的屈原精神,成为“士之道”的鲜活标本;《离骚》、《橘颂》、《涉江》等不朽的篇目,成为历代求“道”之仁人志士的精神导师或心灵驿站。自兹而后,江山代有志士出,每从屈原获启迪。

有些“士之道”,并非屈原所首倡,但其却是忠实的实践者。比屈原早约两百年的孔子,强调“士志于道 ”,认为“士”应以维护社会基本价值为己任,还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其早约两百年的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且要远到“死而后已”的程度;比屈原大约三十岁的孟子,则更是率直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主张。

但真正实践了这些理念、要求和主张的,屈原或称第一人。他明确提出了“苏世独立”、“独立不迁”、“ 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等宣言,而且摒弃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遁世之想,为己道之不得行而不惜抱石沉水。这种悲壮决绝的理想主义,虽历两千余年仍令人感喟不已。

环顾时下的社会精英也即古之所谓“士”,不仅与世同浊、偕众而醉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还是“先天下之浊而浊”,所愿意尽力担当争取的只是一己之名利。

因此,此时继续提倡屈原之“道”,引领社会精英们多些追求,多些承当,多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应是相当必要的。是故,特别希望端午节那万千竞渡的龙舟,能够多载回些屈原的精神,并使更多人有机会、有信心重新登临屈原遗留的那座精神岛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