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传奇修女走完百年人生路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颜颖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日晚上,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小镇的住宅里,以马内利修女在睡梦中安静地辞世,离她的100岁生日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是修女,但解读她的人生会发现,她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印象中修女的形象。以马内利修女爱恨分明,她既可以对穷人充满爱心,但当筹款不顺时,她也能脱口而出要“抢银行”。她并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圣徒,面对风度翩翩的男子,她也曾被不期而至的爱情“击中”。个性鲜明,生活多彩,造就了以马内利修女传奇般的人生。在她的事迹逐渐传播开来以后,以马内利修女成为继特蕾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女性。多年来,法国IFOP民意调查机构在“法国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欢迎人物”的调查中,以马内利修女的受欢迎度一直名列前茅,以至于该机构负责人惊讶地说:“当现在上教堂的法国人越来越少时,却还有那么多人把票投给了一位接近百岁的修女,把她视为自己的至尊与至爱!”

  以马内利修女是法国最受敬重的人物之一。她于1908年出生于一个条件优越的比利时家庭,但大学毕业后,她就放弃了富裕的家庭能够给予自己的一切便利,毅然投身到为穷苦人士服务的活动当中。此后,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这件事情上。

  开罗贫民窟里一住就是22年

  以马内利修女原名叫玛德琳·桑刚,23岁之前,玛德琳过着与很多小资家庭女儿一样的生活,她喜欢交友,喜欢跳舞,喜欢内容丰富的社交生活。

  20岁的时候,玛德琳到伦敦跟一位在锡安圣母院当修女的表姐学英文。这个表姐负责掌管一所贫困小区的学校,看到那些在贫穷与苦痛中挣扎的孩子,玛德琳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抉择———她要加入锡安圣母院,帮助这些受困的小孩。23岁的时候,她正式成为一名修女,并从此改名为“以马内利修女”。

  起初,她在土耳其教授文学,那个学校里的土耳其学生都来自于家境不错的家庭。但以马内利修女经常带领她的学生们去探访土耳其的穷人聚居区,让他们了解生活艰辛的一面。其后,她又前往突尼斯和埃及任教。

以马内利修女在垃圾场一般的贫民窟里为穷人奔波了20多年。去世后,在她的葬礼上,大批人赶来悼念,她的坟墓上也摆满了鲜花。

  1971年,62岁的她即将退休回到欧洲,却在无意中看到了开罗捡垃圾者的艰苦生活条件,她为之震撼,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这一住就是22年。她同捡垃圾的人一同住在贫民窟里面,筹措资金给他们建了一所小学,并为他们弄到了运送垃圾的车。

  “她就住在他们中间,周围都是那些捡破烂的人、猪圈和大堆的垃圾。我一生中从没有见过这种场景,”埃及环境专家穆尼尔·尼玛德拉感叹说,“看到他们,你等于看到了这个星球上最差的生活状况,但在这种人间地狱里面,却有一群勤劳的人在像蚂蚁一样辛劳工作。”

  以马内利修女很快让这个贫民窟有了起色,她让更多人知道了他们的状况,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为他们建立了新的学校、健康检查中心,并为他们制订了收入分配措施。

  二战期间爱上风度翩翩男子

  对很多人来说,以马内利修女受他们欢迎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她的善良和伟大,同样来自于她的性格。她个性刚烈,精力旺盛,率真执着,浑身散发着强烈的迷人色彩。她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喜欢和穷人“混”在一起;七八十岁年纪的她,随时会忘情地跳到海里和孩子们一起游泳;看到飞机上一群到东南亚嫖妓的欧洲观光客,会脱口而出“想把飞机炸掉”;当开罗地方政府拒绝兑现承诺的补助资金时,她立即跑到瑞士去紧急募款,用来为贫民窟建立一家诊所,她甚至设想如果三天内筹不到钱,打算带头去抢银行……

  在一次于日内瓦召开的筹资会议上,她向与会者恐吓说,“我需要3万美元,如果我得不到这笔钱,我将别无选择,只能去抢银行。”最终,她筹到了这笔钱,并为开罗造了一个垃圾回收利用工厂。

  她在晚年的作品中回顾往事,也坦率承认自己有过不期而至的爱情。“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曾经在深夜与风度翩翩的小伙子们一同出去跳舞,”她坦承,自己爱上了一名颇具魅力男子,他的时髦和才智令她着迷。“我不是圣徒”,以马内利修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她承认当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及时行乐”和内心的宗教召唤之间曾经反复徘徊。“我喜欢跳舞,尤其是与帅哥们一起跳舞,我母亲曾经告诉我,你希望男孩子们喜欢你,包围着你,仰慕你,如果你成为修女……这一切不再可能实现。”不过最终以马内利又回到现实中,“我告诉她,为了上帝,我会远离他们。”

  睡梦中安静辞世

  回到欧洲之后,80多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并未放弃她的慈善事业,她成立了“以马内利修女之友协会”,继续支持全球各地的救助与建设工作。她也成了镁光灯追逐的常客,但她更多的时间依然用在思考和拷问现实上面。在欧洲和开罗的两种巨大的生命反差,让她比普通人更懂得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裕。

  她发现,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幻影。“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诡异问题:住在开罗贫民窟的拾荒者,他们一无所有,却总是笑容满面;在我们富裕的欧洲,批评、责难则是司空见惯之事,我们甚至忘了最简单地活着的喜悦。”在她的著作《贫穷的富裕》中,她这样写道。最终她发现,真正的富裕其实是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别人。

  在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因为世界的慌乱喧嚣而忘记她。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梵蒂冈教廷纷纷为她献上悼词,法国外长库什内也为她发表声明。

  “我很讨厌在痛苦中死去,”她在自己最后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人们经常谈论到死亡的恐怖性,这种恐怖非常可怕。我从不喜欢遭受痛苦,我也不认为遭受痛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所幸她走得安详。在她死后的那天清晨,她的基金会宣布,她是在睡梦中安静地过世的,并没有遭受到苦痛。她在生前接受采访时也曾经表示,“停”是她最不喜欢的一个单词,因此在川流不息的生命中,她必须一直向前进。但这一次,她终于停下来了。

相关链接:
活着,为了什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