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和“端五”
谈到端午节,人们马上可以联想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位诗人屈原,和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
屈原和粽子的传说,以及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已是家喻户晓。但为什么要叫“端午”呢?相信知其所以然的人不多。其实,端午原称“端五”(《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所以,端五就是初五。
换句话说,端五是初五的别称,并不是五月初五的专用名词。而我们知道,朝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是语言的演变规律。因此,和“端五”同音不同字的端午就被发明出来了。
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法规定正月建寅,也就是说,用以标志农历正月的地支是寅。我们知道,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这个次序,以寅为正月顺排下去,午就落在农历五月之上。
汉字的神妙之处就在这里。当端五改为端午之后,读音没有变,意思却更明确了。因为,“午”代表了农历五月,所以端午就只能是五月初五了。
接下来,再谈粽子的来源。我认为,粽子的真正来源应该和屈原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是有关系,也只能是后世文人通过本身的丰富想象力,把当时楚人的祭水神风俗和屈原投江的故事挂钩的结果。
只要我们读一读《楚辞》,就可得知当时楚国的水源非常丰富,除了多江多河以外,还有相当庞大的沼泽地,譬如著名的云梦泽就是一例。
如果说,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特点是务实的话;那么,以《楚辞》为代表的楚人的特点就是浪漫,而且崇尚玄想,在宗教上表现为浓厚的巫风。这已是研究荆楚文化的学者的定论。
由于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楚国当时已经出出现了水稻耕法,米饭是人们的主要粮食。虽然已经有了陶器,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拥有陶器。因此,楚人把煮熟的米饭捏成饭团,或者用比较大片的叶子裹饭(像马来人的椰浆饭),应该是很普遍的。
既然楚人祭拜的主要是以湘君、湘夫人为代表的水神,而且食用的主要是米饭。那么,楚人以饭团或用叶子裹的饭(粽子的雏形)抛进江河湖泽里祭水神,自然是顺里成章的事情。
我认为,这就是粽子的真正来源。
原载1995年6月1日《联合早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