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孩子是传统文化的希望
研究传统文化20多年的钱文忠,在公众的眼中是一个十足的“口无遮拦”者,他对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种种“怪”现象,批评起来往往言辞犀利、不留情面,这个形象在昨天的讲座中依旧真实体现,让市民看到一个文化学者身上特有的文人气质。对时下盛行的追逐传统文化的热潮,钱文忠表达了内心的焦虑与关心,所言所语,无不透露出理性的思考,一个“冷”字,折射出一名专业学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追求。
“现在大家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热潮,但这只是一种虚热。”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与守望者,昨天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毫不避讳地发表了对国人盲目追捧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从背诵中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6月8日,“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先生”朱执中去世,“实际上他象征着某种时代的终结,在文化史上同样具有强烈的揭示意义。”钱文忠带着一点遗憾说,自然科学、技术学科这些是传统私塾没有的,但不能因为这样而彻底否定私塾教育模式。
对当前澎湃兴起的国学热大潮,钱文忠表示深深的忧虑。“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流失了不少,就好比是患了失忆症的人,需要不停地对他呼唤,唤醒他的记忆,增强他的记忆。” 钱文忠说,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背诵,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孩子们背诵,“首先让孩子记诵,最起码要努力去读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快乐的。”
对时下教育界提倡的“快乐学习、快乐教育”这种说法,钱文忠显然有不同意见。“学习不一定快乐,学习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要向孩子表达清楚,快乐是一个一辈子的概念,现在可能会痛苦一点,但会换取以后更长的快乐时间。”
独生子女教育方法有待探索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90后,他们是一批新新人类。”在谈及教育问题的时候,钱文忠语出惊人: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在1976年,当时人数很少,而今天却出现了1.2亿独生子女,这是地球上人类首次出现的现象,他们的教育方法有待探索。
钱文忠指出,现在的孩子与上一辈人不一样,无论是从成长的环境还是从接受的教育,都不能平级而论。“他们的竞争观、占有欲、审美观、优先感有别于我们,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我们没有权力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完全接受。”
钱文忠认为,两代人的如此区别,让教育理念没有可比性,而现代的教育家们也还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和理解方法。“所以,对处于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存亡。我们目前只能尊重他们,在这个高度上努力发掘新的教育方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