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很多家庭成“无语家庭” 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晶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是国民素质教育,现在却变成选拔教育,同时把合格教育变成淘汰的教育,把大众的教育变成精英的教育。

许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知识,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发展。

今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去了一趟新疆,朋友特地开车带他看塔克拉玛干沙漠,“那真是千里戈壁,寸草不生”。由此,他又想到了“情感荒漠化”,而这种听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如今的青少年当中并不罕见。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

至今仍让孙云晓记忆深刻的一个案例,是北京大学学生王希(化名)投毒案。“他是西北地区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保送到北大。以前都是乖乖的,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到北大后感到压力很大,没什么朋友,非常不适应。王希觉得宿舍一个男同学不错,就想和他做朋友,总是形影不离。但别人会感到很奇怪,怎么两个男孩子形影不离?男同学不让他老跟着,王希生气报复,投铊毒。结果,那个男孩住院治疗1年,他也被法院判刑11年。这是典型的‘情感荒漠化’。”

“我做儿童教育研究37年,长期以来很强烈地感受到恶性案件在增加,比如杀母、同学间相互的伤害。”孙云晓说。在他看来,徐力杀母、刘海洋泼熊等案件都和“情感荒漠化”不无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光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要获得丰富的情感。”

为什么小学生最不喜欢音乐课

“你看这个场面,很可怕。”孙云晓从办公桌上找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中,一个即将入学的小男孩正坐在电脑仪器前,头上缠满各种导线,“小学入学面试,孩子先测脑像图,将孩子智能优势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因脑施教。”

“我很怀疑,”孙云晓说,“孩子非常容易受到诱导,用这么多线把他武装起来,孩子就会对这个结果特别相信。实际上孩子刚入学时,不能告诉他‘你什么行,什么不行’,不应该给儿童强烈的刺激。优势可以发挥,劣势也可以发展,不能这样机器化。”

在应试教育观念导向的作用下,孩子逐渐与这种导向达成高度共识。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对各学科的评价和兴趣一项,最不喜欢的课是音乐,占17.7%,而美术则排在第三位,劳动排第四位;在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一项,排第一的是体育,其次是语文、外语、电脑。

“我们感到很奇怪,”孙云晓说,“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音乐体育美术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这说明导向出现问题:凡是影响考试成绩的就喜欢,与考试成绩总分评定关系不大的就没兴趣。”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下接触的课外书减少。而在课外休息时间,父母们最希望孩子读的书还是教学参考书。青少年的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创新能力会受到限制,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随之出现。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是国民素质教育,现在却变成选拔教育,同时把合格教育变成淘汰的教育,把大众的教育变成精英的教育。”

实际上,“情感荒漠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孙云晓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小皇帝”现象,孩子的冷漠自私都是“情感荒漠化”。“只是越来越严重。应试教育倾向越严重,孩子生活越单调,就越容易导致‘情感荒漠化’。”

很多家庭成了“无语家庭”

尽管极端的案例随手拈来,但孙云晓指出,更让人信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冷漠。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家庭成了“无语家庭”,孩子跟父母没话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中日韩美四国中学生比较研究。其中有一项是“遇到烦恼时你的倾诉对象”,四国中学生的第一位倾诉对象都是同性伙伴,但从第二位开始出现差异。日韩美三国都是母亲,中国则是异性伙伴。父亲在日韩美三国中排第五,中国的父亲则无缘前五,排在“网友”之后。此外,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间也少于其他国家,即使聊天,主题还是学习。

孙云晓认为,许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知识,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发展。”可实际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 200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母亲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排在其后的是“功课做了没有”。

“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家庭,‘情感荒漠化’现象就不明显。忽视的家庭这个问题就会比较突出,像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的‘情感荒漠化’倾向就会高一些。”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分析,亲子依恋深厚的孩子不容易犯罪。“人在12岁以前特别需要建立起浓厚的亲子依恋感情。”孙云晓这样说。

孩子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孙云晓认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教育。“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必然包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体验。但现在中国的儿童失去了这样的体验,教育和家庭都认为这不重要。”

生活的教育从实践中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6.8%的城市中小学生首选的校外活动是郊游。孙云晓介绍,现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方法是修学旅行和夏令营,他曾到日本专门考察过修学旅行,在旅行中,学生们重新编班,以便结识更多的伙伴。“这些活动的本质特点是让孩子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学校教育给孩子很大帮助,同时也会有很大伤害。生活不只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么简单,因此要设置假期。假期的意义不仅仅是休息,还要让孩子过不同于学校的生活。比如,夏令营最初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间的友谊,让他们离开家庭后重组一个家庭,这才是这些活动的本质特点。”

而在中国,春游、秋游基本上只有一天,而且常常就是在市区附近游玩。即便如此,这样的活动也在普遍减少。“教育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鼓励孩子到野外活动,春游和夏令营等活动都降到历史最低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城市中小学生参加过3次以上的只占15.7%,农村中小学生为5.2%;参加过一两次的,城市中小学生比例为44.5%,农村则为28.2%。“孩子生活的贫乏也容易导致‘情感荒漠化 ’。”孙云晓这样提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