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监狱“国学热”调查:书声多了吵架少了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今年年初开始,青浦监狱组成了一支十余人的“讲师团”,为服刑人员讲授国学。“通过学习国学能大彻大悟的不多,但如今监房里吵架的人少了倒是事实。

  “‘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从字面上看就是孩子要背着老人,要承担起抚养老人的责任的意思。”大约有两个中学教室那么大的小礼堂中,坐着百余名身穿统一灰色囚服的服刑人员,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本印有《三字经》、《弟子规》的国学教科书,专心致志地听干警讲师讲解个中典故,不时还低头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做着记录。

  国学,这门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的传统文化正在上海的一些监狱中盛行起来。

服刑人员对国学感兴趣吗?

  “刚开始都是强制朗读、背诵,现在变成了习惯,很多人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

  从今年年初开始,青浦监狱组成了一支十余人的“讲师团”,为服刑人员讲授国学。授课的讲师团由高学历的监狱干警组成,教材采用通用教材。监区准备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作为辅助课程,配合行为规范进行教学。在青浦监狱,每周三都是“学习日”,服刑人员在接受固定科目的教学后,还能选修汽车修理、计算机等课程。

  除了上课之外,青浦监狱每天还有晨读时间。清晨6点一过,服刑人员梳洗完毕后,就会拿起书本,开始大声朗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朗读了大半年,如今第二监区已经有超过50名服刑犯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强制朗读、背诵,现在倒也变成了习惯。”服刑人员金毅(化名)告诉记者。

  在宝山监狱,同样的国学教育也在持续进行中。宝山监狱以《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等为切入点,尝试以读书小组的形式学习《论语》、《中庸》、《朱子家训》等经典古籍。

  国学进监狱

  是盲目跟风吗?

  “让服刑人员恢复一些常态性的、人性的东西,这些由儒家经典来承担是理所应当的。”

  就这样,近来人气急升的国学渐渐走入监狱,成为服刑人员的道德教育素材。这种崭新的德育教育究竟能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服刑人员在监狱中的生活往往与“劳动改造”一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劳动”对于“改造”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提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这也让各地监狱重新思考该如何“改造”服刑人员。

  上海监狱系统首先选择改变监狱一贯单调的生活制度,陆续实行“5+1+1”,即5天劳动、1天学习、1天休息的作息模式。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外,各监狱还留出一天时间,根据关押犯人的特点开展德育、技能、文化方面的教育。

  在一系列教学中,近年来人气急升的“国学”也顺势进入监狱。是教学所需?是应景跟风?是探索尝试?“国学进监狱”在带给人新鲜感的同时也附赠了各种疑问。

  现代监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罪犯回归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最好让服刑人员恢复一些常态性的、人性的东西,而这些由儒家经典来承担是理所应当的。”

  宝山区监狱是沪上较早引入国学教育的监狱,监狱教育科马科长表示,当教育的地位提升之后,“怎么教?”和“教什么?”成为监狱教育的新课题。

  “服刑人员都是成年人,大道理他们明白,但做不做是另外一回事情。”马科长表示,服刑人员需要的是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心”。引进国学教育,一方面是顺应社会上的“国学热”,更多利用社会资源,例如《百家讲坛》、各类书籍都能成为教材。更重要的一点是,《弟子规》、《三字经》等著作原本就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读本,有故事,有内容,监狱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篇目,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服刑人员对“孝”、“善”、“仁”等思想的认识。

  作为青浦监狱讲师团的一分子,雷拥军经常要上网查询各种资料,一方面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一方面也能为教案添加素材。他指出,服刑人员在狱中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了解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讲课时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恶性事件,更要及时做思想工作,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刑人员性格比较偏激、也相对暴躁,希望通过国学教育让他们平静下来。”

  国学教育

  真能净化心灵吗?

  “通过学习国学能大彻大悟的不多,但如今监房里吵架的人少了倒是事实。”

  《三字经》等经典篇目是否真的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表示,教育不是“补药”,喝下去就能马上见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多多少少会有,但在短期内很难显现。

  在青浦监狱,服刑人员金毅正在看《二十四史》,并计划重温国学。“我因为合同诈骗罪入狱,金融界圈子很小,出去后也不可能再从事这方面工作,唯一的出路或许就是做做研究,写写文章。”时常思考出狱后还能做什么的金毅选择了国学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他看来,学习国学可以让人心境平和。

  当早报记者询问他学习国学对服刑人员有何意义时,他表示,学习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服刑人员性格差异大,文化水平相差甚多,教育对每个人而言效果都不同。“通过学习国学能大彻大悟的不多,但如今监房里吵架的人少了倒是事实。”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年初才开始的国学教育,“功效”如何现在难下定论。

  金毅直言,服刑人员出狱后一般不会带走任何与监狱有关的东西。然而,在学习国学之后,近期有几个服刑人员在出狱时就将每周学习的“国学教材”带在了身边。“服刑人员都很现实,没兴趣学的东西,强制学之后也是学完就忘。而想学的东西,例如‘遗产法’、‘婚姻法’等与切身利益有关的知识不用强制也会认真学,没搞懂还会缠着你问到明白为止。”也许服刑人员的这段话能暂时回答一些疑问。

  ◎ 声音

  “服刑人员性格比较偏激、也相对暴躁,希望通过国学教育让他们平静下来。”

  “教育不是‘补药’,喝下去就能马上见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多多少少会有,但在短期内很难显现。”

  “通过学习国学能大彻大悟的不多,但如今监房里吵架的人少了倒是事实。”

  ◎ 背景

  “有机会想听于丹上课”

  在上海之前,长春北郊监狱2005年就曾尝试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以孔子思想为主的国学教育,将“孔子教堂”开进监狱。今年9月22日成立“国学讲堂”,并举行自编《国学简明读本》首发式。据悉,北郊监狱将国学教育引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近3年来狱内违纪率下降到2008年的3.5%。

  甘肃白银监狱则与白银市国学会合作,从2007年9月到今年9月共举办了24期国学讲座。除了每月对新进罪犯进行国学教育的宣讲外,还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通过教唱励志歌曲,给父母道歉,服刑人员和狱警互相行鞠躬礼等形式进行落实。

  在广州佛山,国学成佛山监狱“必修课”,每个周末,警官都会组织服刑人员到监区活动室观看《百家讲坛》节目,聆听大师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有机会,真希望可以见到于丹,听一听她上的课!”五监区一名服刑人员憧憬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