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见地 禅修 行为(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爱他胜自_新浪博客 2009-11-19   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何谓智慧?何谓无明?对于佛教见地的了解又能如何帮助我们?宗萨钦哲仁波切于2003年4月在雪梨所作的这场公开演讲中,概略叙述我们一般人在面对现象时所犯的三个错误,此三项错误导致我们极大的痛苦。在这篇演讲的摘录中,仁波切亦简要地说明,禅修和行为如何帮助我们提升对佛教见地的了解。  

  首先向各位问候晚安。这场演讲应该是为了那些未曾听闻过佛法的人而安排的,但我可以看到一些老面孔。无论如何,我已决定要谈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那些从未听过佛法教授的人,请不要因为这场演讲而低估了佛法。首先因为我个人才疏学浅,无法清楚地说明佛法的优点;再者,我们的时间有限,而佛法不能在几分钟或几小时之内被完整地呈现。作为佛教的学生这么多年,我仍旧认为自己还是个学生。佛法浩瀚,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之处尚多。佛法的广大浩瀚,绝非我能够简略,虽然今晚我试着要如此做。

  见地

  佛法之所以浩瀚、复杂、深奥的真正原因,我的解释是,因为它是一个以智能为导向的道,而非以伦理、道德为导向。它非常强调了解实相。大家有这么一个想法,认为佛教是非暴力、是慈悲的。就某一方面而言,这样很好。身为佛教徒,我把这看作是一项恭维。但另一方面,佛教中所有慈悲、非暴力的概念,其实是奠基于一个更伟大的智慧。事实上,过往大师反复地教导我们,没有智慧,所有这些所谓爱、慈悲、非暴力,只会变成一些现象,它们最后使你成为一个完全陷于因缘法的人。因此智慧一再地被强调。你会发现,所有佛教书籍,如果没有从一开始、也会在最后,建构智慧的概念。譬如禅修,这个方法的真正目的即是为了培养智慧,它并非只是要达到某一简单、短暂的觉受,而是最终要创造智慧。为了这么做,我们必须要确认何谓智慧。我想,这就是今晚我们可以讨论的:何谓智慧。

  以简单的语言确认智能并不容易,但我认为,处于正常状态中的心,即是智慧。当“心”全然地正常,这其实就是佛教徒所谈论的智慧。我们现在来到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因为我们首先必须定义何谓正常。被某些人视为正常的,对另一些人而言却非正常;一个文化视为正常的,对另一个文化而言却非正常。这就是何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确认一个正常、清醒的人并不容易。依佛教的观点,我们都不正常、都不清醒。在大部分佛教哲学中,有三个项目用来定义正常:见地、禅修与行为,其中见地为首要。我们的见地或观念,必须做最后的确认。非常多的经典和释论都致力于论述见地。今晚,我将和各位分享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对你会有极大的帮助。

  依佛教的观点,当我们看着这个世界及一切现象,我们总是会犯三项错误。

  先还别谈一切现象,我们先谈谈我们的手吧!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手,我们犯了三个错误。我们看着手的时候,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认为它是恒常不变的手。这是我们犯下的第一个严重错误。或许你心里想:“没有,我才没有呢!”但我们确实犯了错误。举例来说,如果我问你:“这只手和昨天你的这只手是一样的吗?”你回答:“是。”我们看着自己的手,心里想:它和我们昨天所拥有的这只手是一样的,和前天、甚至一个月前都一样。这是我们犯的第一个错,因为我们认为这只手是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这错误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手不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它改变了。你昨天的手不再回来,它永远离开了,衰老了,消逝了。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手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将手视为一个整体,这又是大错特错。没有一个实体是你可以称之为“手”的。假如你受过训练,你将不会看到一只手,你看到的是皮、骨、血、神经以及其它不同的构成物质。但我们却不是以这种方式看手,我们将手视为一个整体,那其实并不存在。这是第二个错误。

  我们看着手的时候所犯的第三个错误是,我们常常忘记这只手依赖着许多因和缘。它不仅依赖食物和润肤霜,它依赖所有东西,甚至这片天花板没有掉落在我的手上,所以我的手仍可以动。我的手完全依赖所有一切——这支麦克风、这张桌子、各位的存在、天花板、这个空间等等。我们却不了解这点!

  因此我们接下来会问:“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要避免犯这些错?”这时,了解佛法不是一个开展某种禅修、以便于以一只“神圣的”手取代这只手的道,这样的了解很重要。虽然你因为听到持咒、观想、禅修方法等,所以佛法听起来可能像是这样,但佛法从来都不是这样的概念。我们并未在创造一只新的手,一只恒常不变、独立的、整体的手。那么我们在这儿做什么?第一,我们试着建构或设立见地,以便于真正了解这只手是无常、是因缘所生、而且没有一只手是个整体。事实上,手包含了许多的组成部分。

  这些事对我们有何帮助?为何要了解它?当我们犯了这常犯的三个错误时,我们便经历痛苦。我一直称它们为错误,但传统的佛教名词是无明。当我们拥有这无明,它就导致我们受苦。这件事显而易见,看看市面上有多少护手霜?这都是因为大家不了解,无论你使用哪一种护手霜,手都会衰老。它迟早会脱落,或不久会被鸟吃掉,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了解。

  好,既然我们知道手没有恒常性、手不是一个整体、手是因缘所生,那么我们应该停止使用护手霜吗?不,完全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可以使用护手霜,而且可以买更多护手霜。为什么?手是无常的这一个事实,正可以解释何以护手霜有用。假使你的手很干燥,假使它恒常不变,那干燥就永远不会改变了,你将受困于一只干燥、不舒服的手。但因为手是无常,所以护手霜有用,它使你的手柔软、光滑。但同时因为你知道手是无常,最后当护手霜用完,你也不会太难过,因为你接受手是无常的事实。了解了吗?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当我们知道这手无法恒久被帮助,这手不能被取代,这手是无常、是因缘所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神圣的”手,这“神圣的”手即佛陀的手。其实,无论你相信与否,这已经是涅槃了,短时间的涅槃,短时间的证悟。

  我只是把手当作一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像这样的例子——我们的政治系统、我们的经济系统、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民主、佛法、修行的道、金钱、还有特别是伴侣关系,我相信你们都了解。当我们看着这个关系,我们同样犯了此三项错误。我们把这关系视为一个整体,而非许多部分。举例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的伴侣有这一切的优缺点,而只是执着于把这关系视为整体的抽象概念。但事情并非如此这般地运作,不是吗?当你和某人在一起,你的自我和他的自我互相蹂躏。为什么?因为在那时候,整体关系并不存在的本来实相逐渐清晰。这关系个别出现,一点一点出现,一部分一部分出现。当我们拥有伴侣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接受它是成套地出现。

  伴侣关系也是无常,我相信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很多人都曾经历这个关系,没有五、六次,也至少有一次!但这事情不会停止,我们仍然认为,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完美的关系,这完美的关系通常是恒久的关系、独立的关系、而且是一个整体的关系,我们从不以部分来看它。这(以部分看待事物)其实是佛教的见地,也许你认为它被过度简化,但它确实是《华严经》、《入愣伽经》以及所有佛法典籍所教授的。如我之前所说,佛法以智能为导向,因此当我们谈到智慧,我们谈的是,在未受文化、社会、教育或个人顾忌所干扰的情况下看待事物,这基本上就是看到实相。

  说到此,慈悲在哪里?非暴力在哪里?在很多地方。如果你有这个伟大的见地——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相互依存、以及没有一个东西是个整体,这个了解不仅是智慧,也是同理心。你会知道无论你做什么——整形美容或脂肪抽取——你的手都愈来愈接近衰老。然后当你看着你的伴侣,他盲目地相信,这问题可以用人参茶之类的东西解决。由于你了解事实、或了解这个见地,而非出于傲慢,你会想要帮助这个人了解事实。这是慈悲,也是非暴力。这就是佛教的见地。

  学生:我的一般性了解是,这世界是这整体的一部分,但您的意思显然并非如此。就我所了解您所说的,我们都只是微粒子……

  仁波切:对。

  学生:一切都只是微粒子,但这些微粒子不都是某个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吗?它们最后不都形成一个整体吗?

  仁波切:对,但这个整体只是以假设存在。

  学生:什么的假设?

  仁波切:来自无明的假设,其实别无其它。这听来有点儿令人沮丧,不是吗?但这是实相。

  学生:不,其实我可以了解。但我不懂的是,为什么有人告诉我:“当你禅修的时候,你是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当你禅修的时候,你是整体的一部分?嗯,禅修是项技巧,当我们谈见地,就必须非常冷酷无情,没有任何疏漏之处,我们必须建构事实。然而,很多不同的人在教授禅修的技巧,但并不都是那么合乎逻辑。

  你所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因为并非很多人对见地有兴趣。很多人对禅修有兴趣,我想他们很重视觉受,而禅修多少安抚人心,它同时也是个时尚。但是当我们谈到实相或见地,它就不那么顺耳,它有点捉摸不定,没什么可以紧紧抓住的东西。

  学生:它伤到我们的自我。

  仁波切:没错。也因此禅修必须伴随着智慧。这是我在开始所说的,佛教应该从来都不是以伦理、道德为导向的道。伦理道德应该是第二,智慧、或者是实相,才是最重要的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