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里的菩提道场
与L女士相识,是在网上。她婉约,清丽的文笔,很快吸引了我。令我不解的是,这位衣食无忧的白领,字里行间,却始终弥散着几许淡淡的感伤。因为同居一个山水小城,同为文字客,很快便熟识了。
去年秋末,某杂志社编辑老兄和我同时出了书,他便组织一场文友宴会庆贺。宴会上,意外地碰见她。酒过三巡,笙歌顿起,文友们双双对对蝴蝶般起舞。我这个舞盲坐在窗前抽烟,喝啤酒,同样独坐一隅的她,礼貌地谢绝了很多男士的邀舞,和我闲淡地聊天。她读书很广,酒量也大,但美酒笙歌,遮不住写在脸上的淡淡清凄,像一块外表温婉却又极其冰冷的石头。宴会结束后,文友结伴走了,她也驾车,独自消失在城市的星空下。我和老兄踏着冷月的清辉和斑斓落叶,散步回家。谈起了对她的观感。老兄告诉我:“知道吗?她是一个受过伤害的女人。女人受过伤害,都是这个味儿。”
“我是受过伤害的女人,是老公在我怀孕时,背叛了我!”
读了我的佛理散文集,她感觉很静心,整日把它放在床头,于是,仿佛成了心灵之友。有一天,在网上,她终于开了口。
“现在情况如何?”
“冷战十多年了,他也不再和那个女人来往了,但我心里再也爱不起来他。”
“只是为了孩子,我们才呆在一起。”顿了顿,她又说。
我劝她把过去的门关上。“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明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学会忘记,不仅能解脱别人,更主要的是解脱了自己”。
“我二哥也是信佛的,他也常这样劝我,但那当场撞见的一幕,真的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十几年前那一瞬间早已飘零,你的路还很长,难道要永远自闭在那一瞬间形成的地牢里,不肯出来,看不到天上的月,听不到地上的风。不难受么?再说这一切,也不一定是坏事。它或许有助于你从情累中解脱出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到何时为止?”我半开玩笑地说。
半年后,我陪朋友到香山寺游玩,又碰上了她,她和老公孩子在一起,坐在寺院门前的槐树下,满面含笑。
她老公见我们聊天,就带着孩子到寺里看古井去了。
我问她:“看来最近很好啊?”
她狡黠地笑了。 “那天谈话后,我躺在床上,半夜未眠。我是很固执的人,你的话却像电光一样点亮了我。我想,是啊,与其这样不死不活,不如自己大度一点。于是,一直懒得做家务的我,恢复了每天整理屋子,为孩子和他做好吃的。有天,我踩着凳子,把洗过的窗帘往窗上挂,不料,一脚踏空,跌倒在地,头上津了血。他正好开门回家,抱着我,疯了似地向医院赶,还埋怨我,为什么不等他回来,让他挂?为什么不等他回来,让他挂?看着他那焦灼的眼神,我明白了,他还是真心爱我的,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看你的话,那么有智慧,我就渐渐喜欢上了佛学,他也慢慢读上了瘾,我们一起办了皈依证呢。读了书,他变了,我也变了。我明白了,流水般的光阴里,什么都不可能不变,但我们却要求它永远不变,不是很傻吗?每个人,都是在欲望的泥潭里滚的凡夫,都会有不清明的时候,会被欲望牵着犯错误,过多苛求别人,不肯宽容,是自寻烦恼啊。有时,想想过去,他走到那一步,也有自己的错。”
等了一会儿,她老公和孩子从野外采来一束野百合花给她,野百合很美,香气四溢。她孩子般地笑着,三人一起捧着花去奉佛。望着她的身影,感慨悠然升起。
《维摩诘所说经》说,烦恼是菩提种。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行者不会像小乘罗汉一样,躲在深山中,寻觅清净,而是积极到红尘中做事,不怕烦恼。因为,烦恼可以开启智慧之门,使人更加睿智、超脱、快乐。
这位文友,在烦恼组成的道场里,不仅学会了反省、包容和忘我,而且学会了主动把爱布施给伤害过她的人。这些难得的智慧,使她变得更加优雅、迷人,未来的路也因此光明、喜乐。
随顺的美
朋友是虔诚的佛子,但他却常出入基督教教堂。每到基督教的重大节日,他就会和妻子一起去礼拜,和着悠扬的琴声,诵唱赞美诗。
有一次,碰见了他,问他:“干嘛呢你?改宗教了?”
他说;“哪能呢,这不是你嫂子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吗?为了让她和父母高兴,一起去礼拜礼拜。”
朋友和妻子很恩爱,信仰上互不干涉。搞科研的妻子并无信仰,却不忍心让父母不高兴,提议不能造成冲突。于是,朋友平时把修法的佛像、佛器都锁在抽屉里,只在修行时才拿出来。
后来,妻子也开始该信佛教了,渐渐的,家人都受到影响,能够宽容地谈论宗教间的异同,不再骂佛弟子是“大魔头”了。
到龙门石窟游览时,妻子随着他,一路上香,很虔诚。我打趣地问:“嫂子,怎么不说哥哥迷信了?”
他妻子说:“过去不知道。其实,佛教和基督教并不矛盾,都是劝人为善,但佛教的博大、宽容、深邃和善解人意,我更喜欢。”
听了这话,龙门石窟旁的伊水,都变得清丽、柔美起来。《维摩诘所说经》里的一段话,陡然涌上心头:“(菩萨于)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古人说,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其实,何止如此呢?这个世界上,不同见解的团体和个人,常常矛盾很深。许多夫妻常因为信仰、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危机。这位老兄,却以随顺的智慧,展示了一个佛子菩萨般的胸怀。这美好的胸怀,消弭了心灵的沟壑,以悠然的佛香,熏香了有缘人。
听来的故事
在四祖寺小居时,女居士谈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位女人,信仰佛法后,无比虔诚,热忱。整天往寺庙跑,工作、家庭都抛在了脑后。终于,他的丈夫受不了了,找到了方丈,请方丈劝劝她,还她一个妻子。方丈大吃一惊,把女居士叫到一边,问她,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她说,为了了脱生死,普度众生。方丈说,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工作时服务的对象不属于众生吗?
女居士豁然明了。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把家庭照料得异常温馨。丈夫受到感化,也皈依了佛门。
这真是有趣的故事。入夜,山风掠过房屋,击打着窗外道信大师种植的千年祥云柏,听着风中瑟瑟枝叶声,我终于观照到了自己的不足。
佛陀说,修行者,:当令众生喜,当成此欢喜。我让众生欢喜了吗?让亲眷欢喜了吗?
童年乡居时,有个外号“十二能”的农民,为取悦老者,常夸赞他身边的孙子,为他的孙子做一点事情,老者比自己得到什么还高兴。父亲告诉我,那是因为,老者心心念念都在儿孙身上。佛陀曾在《佛说大般泥洹经》中,告诉迦叶说:他是把众生都视作与儿子罗睺罗一般无二的人,心心念念也都在众生身上,众生喜悦,则菩萨喜悦,佛陀喜悦;众生病,则菩萨病,佛陀病。还说,真正的供养是什么呢?——成就众生,成就自我。
临别时,我谈了这点感想。女居士说:“很对,知道那女人是谁吗?那就是我!”说完,莞尔笑了。并送我两句话:
如果你是欲人,处处都是欲境,如果你是道人,处处都是道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