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刘东:国学精神不变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菲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八十多年前,清华国学院造就了一个学术界的神话:存在仅仅四年,培养学生71人,其中有近五十人成为日后的学术大师。而被称为“四大导师”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赵元任,更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一代学术之风气。

2009年11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再度归来。神话必然无法复制,这一点副院长刘东心下有数。他要做的就是让国学院继承八十年前的传统与特色,做一个高端的学术平台,让国学家、汉学家可以对话。在来到清华国学院之前,刘东在北大中文系教书十年,主持“海外中国”丛书二十年。国学与汉学,刘东都烂熟于心。

“国学”之变

CBN:现在的国学院与王国维他们那个年代相比,有何同与不同?

刘东:国学一直在变化。原来我们所说的“国学”是一个国家的学校,是政府的学校。而现代概念里的“国学”一词来自日本。这个词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面对一个他者。这个他者是西方。

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有几层意思。首先,“国学”是民族的学术。这个概念对所有的非西方国家都是一样。对所有非西方文化来说,“国学”都是在主流的西方学术压力下的互动。

我们说当年清华国学院有“四大导师”,其实他们最厉害的不是国学,反而是西学。他们都是站在西学的前沿上。王国维的德文非常好,可以用原文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著作。这四个人里可能只有梁启超没有留学经验。但他办报几十年,西学通识也非常好。他们是站在西学的领地里跨文化看中国的学术。所以国学并不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六艺”或者古老的学问。国学实际是national scholarship,是在中西互动的情形下本民族文化根源的反扣。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虽然形式上有变化,但实质并未改变。

其次,“国学”还有另一层意思,它也指整个中国的学术。中国古代的学术是按经、史、子、集来分。在还没有国学概念之前,中国传统的文化经验已经被西方的文史哲概念瓜分豆剖。这种重新划分以后就出现很多问题。一个人学经就不再学史,人只学专门的一点东西。这是中国式通识和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丧失。这个问题在王国维他们的时代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到我们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我们这个时代通识教育太欠缺了。

八十多年前,清华学院国学门成立,当时甚至还没有清华大学。仅仅四年,梁启超、王国维,仅仅4年就造就神话。为什么能够这样?当年虽然国力弱,但是国学没有断根。现在看来真是世事沧桑,中国的国力慢慢强盛了,但是国学却成了最值得抢救的物种,这太令人惊讶了。

国学与汉学

CBN:在你看来,汉学与国学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东:我从1988年开始做海外中国译丛,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囊括的书籍有170多种,基本上相当于译了整个思想领域出来。

汉学与国学之间一直有联系。八十年前四大导师与外国的汉学家间就有非常多的联络,像王国维和内藤湖南。不过当时的汉学比较简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小学”或者说考据之学。陈寅恪当年在国学院开过一门课“西人之东方学目录”。而我在北大的时候也开过“国际汉学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所以我主持这个丛书一方面也是继承与汉学家的交往。

中国学术处在汉学和国学之间,“中国性”被二者分解了。汉学是什么?是western scholarship on China,是研究中国的西学,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西学。西学的研究结论不断变化,国学经常会与之搭不上界。夹在两种研究中,中国的形象异常矛盾,中国似乎是又胖又瘦,又贫又富。因而建立一个国学和汉学连接的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两种体系之间,就算不同意也能够相互理解。

CBN:二十年来,国外汉学界对中国的关注点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刘东:汉学学术界是很大的概念。光美国就有上千个汉学家。我们国内每个学者可能都知道几个汉学家,但都不是全部。我知道的汉学家算多的了,也只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

在国外汉学界,主流一直都是一个。对中国的研究是在历史系产生的。当时费正清邀请了很多学者去哈佛大学。所以中国研究一直是以历史系为主体,以社会科学提问的方式来前进的。后来慢慢增加了很多东西,像文学,还有一些女性主义研究等等。

人越多变化越细。当整个学术界比较小的时候比较容易用一个统一的范式去说,现在就不可能了。当你身处一个框里的时候,你必然不可能把整个框抬起来。现在每个汉学家的研究都有一个支点。就像美国汉学界,学者越来越多元,研究越来越细分,汉学家也越来越不敢说大话。

相对而言,比较显著的变化可能就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是文学。原先在汉学研究里,文学不太被重视。这一方面与起源有关——费正清本人不是研究文学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外国汉学家的语感,研究文学不占优势。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大批汉学家渗入这个领域,文学就是未开荒的处女地。这些汉学家用社会科学剖析文学,像对《牡丹亭》的重新分析、同性恋现象研究等等,都是近一段时间比较火的问题。

另一个则是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给予了外国的学者很多机会。这有利斜住V泄??Φ奶岣撸?沟煤貉Ъ业幕??栽銮浚?嗷ゼ涞慕涣饕哺?唷U馐呛檬隆5?窃谡飧鼋涣鞯墓?讨校?创嬖诤芏辔侍狻:芏喙?诘娜耍?皇侵?篮貉Ъ业拿?郑??径疾涣私馑?嬲?芯康氖鞘裁础T诮煌?校?餐??远?档土俗约旱纳矸荨Lㄍ逖?踅缒壳耙灿型??奈侍狻6怨?夂貉Ъ遥?颐且?闾??遣煌?纳?簦??膊荒苊孕拧R?嬲?剂煲桓隽斓兀?Φ庇懈?蟮钠?伞V泄?牒M夂貉Ы纾?枰?曰啊6?乙欢ㄒ?私馐俏餮В?翘萌胧遥?苯佑胱媸σ?曰啊?lt;/p>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