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行的次第【龙泉解《庄子》大宗师一】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说,你如果知道上天是怎么运行的,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大道,这是一种认识上的极致。知道上天是怎么运行的,就可以与上天同生同灭;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大道,就可以用你知道的知识去维护你无知的本性,使你活到该死的时候才死,不会中途死亡的,这是知识能够达到的顶峰。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既便如此,还是有问题。因为知识总是相对应的,有白就有黑,有直就有曲,而相对应的那个东西又是不能确定的,谁对谁错还无法分辨。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就不是人呢?我所说的人就不是天呢?所以,只有出现了得道的真人,而后才会有真知灼见。没有得道的世人的知识,都是俗谛,而不是真谛。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什么样的人才是得道的真人呢?庄子说,上古时期的得道真人,不逆寡,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对着干,都很顺应。不雄成,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谟士,也从不动脑筋算计点什么。那些人你说他有过错,他不会后悔,你说他行为得当也不会得意洋洋。他们登上九万里高空不会害怕,深入到太平洋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古代得道的真人,睡觉时没有梦幻,一觉醒来没有忧愁,对食物也没有感觉,吃什么都好。从这几点来看,的确身边还没有人做得到。一般人睡觉时总是有梦的,弗洛伊德写了一本书叫《梦的解析》,全是说梦的表象和意义,其实人人都是要做梦的。当然按照庄子的说法,我们这些人都不是人,因为真人是不做梦的。我们每天两眼一睁,就开始想几点开会?几点学习?今天要挣多少钱?等等,都是忧愁。世人吃饭也很讲究,这好吃,那不好吃,这样营养好,那样营养差,很挑剔,也就很烦恼。
真人还能做到“其息深深”。息,就是不呼不吸的时候,就像生命停止了一样。常人不呼不吸的时间是很短的,几秒种而已。但真人就可以很长。过去有媒体报道说,在某某地方发现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不腐朽的完好人形,感到好奇怪。其实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那明明是真人在“其息深深”,就是佛教说的“禅定”中的状态,人家本来就没有死,何来腐朽不腐朽?是我们这些“散人”破坏了那些得道人的宁静。
庄子说,真人的呼吸是能到达脚底的,可以与地气相接,你即便是贴近他们,也感觉不到他们有呼吸,很轻很静,几乎不消耗身体的能量。世人的呼吸是靠喉咙,像拉风箱似的,也只能到达肺部,而且很费劲,所以活一百年就算长寿了。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世人由于有许多的欲望,所以就会觉得领导不好了,孩子不争气了,钱赚得少了,房子太小了等等。个个都活得很辛苦,心中装满了委屈,不说出来吧,憋在心里难受,说出来吧,也许更难受,有时候就像喉咙里卡个东西似的,嗌言若哇,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欲望越多的人,离“道”也就越远,离“死”也就越近。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 [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时得道的真人,你如果对他说,活着好,死了不好,他回答你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他们都已经了了生死,不为生而喜,死亡来临也不拒绝;离开人间也好,来到人间也罢,都很随意自在。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一点真人是不会忘记的。但自己要到哪里去,什么时候结束这段生命,真人是不祈求的。我们拥有生命都很高兴,但都忘记了我们是来于自然,最后还是要归于自然的。所以说,不要用心去求道,你越用心,道就离你越远。也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天地,顺应自然,才能称之为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 [sǎng]頯 [kuí]。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那些人心神专一,没有杂念的。容貌也十分安详,永远没有大喜大悲大笑大哭的反应。他们的额头放着光,很饱满。你凄凉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像秋天,你快乐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像春天,如果说他们也有情绪变化的话,那么他们的情绪变化与四季相吻合,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自然,都不是有心而为的。他们无论在哪里,人、物都会感到很相宜很舒服。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又让你搞不明白。反正和得道的人在一起,你时时处处都觉得安全、和睦、舒心和神清气爽。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所以,得道的人用兵,把别的国家占领了,那个国家的人民还都说好。因为用兵的举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那些只着眼于形而下的人,分别心太重,不是真正的圣人;亲疏分明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大仁,没有偏私的爱才是真正的大仁;还有时间观念就不是贤人,不挑不捡,无心而为才称得上是贤人;利害不通的人不是真正的君子。什么叫利害不通呢?比如生命和一百万美金相比是哪个更重要?所有的人可能都会回答是生命重要,没有生命了,要一百万美金又有什么用呢?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是在为钱劳神,拿钱送命,这就是利害不通。
行名失己,非士也;
这里的“失己”,不是指修行中达到了忘我的那种境界,而是指为了求名,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管了,这样就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亡身,就有点后来道家所讲的“无我”的意思。也就是佛家讲的“破我执”,当你破了“我”,就可以管理领导别人了。否则,就不行,只能被他人所役,被物所役。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这些人,都是上古时代的有名的高人,但都没有得道,他们还在操别人的心,替他人卖命,还没有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法。
按照庄子的观点,最大的舒适是没有舒适。当你觉得自己很舒适的时候,那不是最高境界,那说明你还有痛苦。你说某一种菜吃起来很舒适,那说明你还有吃另一种菜不愉快的体验在里面。你说今天的天气好极了,让人感到很舒适,明天说不定天气一变,你就不再舒适了。舒适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舒适才有的一种感觉。没有舒适的感觉才是最舒适的,那是建立在没有分别,没有对立的基础上的一种永久地快乐。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古时得道的真人,他们做事讲究适宜即可,没有远近之分。总是很谦让,把一个国家救下来也好像还是做得不到位似的,你要酬谢他,他会说,与我何干?不会接受的。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他们身上似乎也有菱角,但不生硬,你去接近会感到很舒服,不会被刺疼;他们表现出的往往是虚空,没有华丽,没有炫耀。
邴 [bǐng]邴乎其似喜乎!崔崔乎其不得已乎!
他们整天安然自在,喜气洋洋,没有烦恼。他们做事情是不带自己的渴求的,没有目的,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
滀[ch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
真人也不是个个吸风饮露,他们也要有必需品,但他们认为自己占有的东西够自己身体所用就可以了,冬天进点萝卜白菜,夏天进点红薯黄瓜,绝不多储存自己用不上的东西。而世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对外境的索取上总是越多越好,比如个头不大,住的房子却不小;花销不大,而存款却不少;能力不高,追求的地位却不低。结果是一辈子忙忙碌碌,收刮到许多自己根本用不上的名、利、权等,白费了轻轻生命。
真人讲究无为,是不强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事实上,得道了的高人总是在世界混乱的时候出来救世的。但无论做什么,他们的付出都不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觉得自己办不到的事,他们就会躲避,绝不会白白葬送自己。
厉乎其似世乎!
得道了的人与他人相处也不是一团和气的,有时候甚至很严厉,这种严厉当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救你于水火之中,促进你走出苦海。佛教是讲究慈悲的,但也使用严厉的手段,特别是禅宗派就经常运用棒喝教育法。这些严厉似乎和俗间大人打孩子没有区别,其实区别大得很,前者是在救人,而后者是在害人。謷乎其未可制也;
如果说我们俗人的傲慢是有限制的,比如见到不如自己的就傲慢一下,见到师长就隐藏了自己的傲慢。那么真人是目空一切的,他们的傲慢是没有任何范围的。正因为他们的傲慢没有分别,不是对你傲慢,对他就不傲慢了,所以,这种傲慢不会让人感觉到不快乐,因为你根本就感觉不到傲慢的存在。
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我们俗人总是有情绪的波动,时好时坏,做事情也很难做到前后一贯。真人就不同了,他们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连接很好的,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你和他们一起相处,你得到的是完全的舒适。对方根本就没有说话,而你也是不会在意的。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一个人怎么才能够得道?怎么才能够升天?怎么才能够圆满?那是要靠修行的。怎么个修法呢?庄子说,第一步是要以刑为体,刑就是指严酷。大家都想得道,都想得圆满,但修行的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相反应该是痛苦的,因为你要想得道,你首先要对自己有约束。修行的重点是修心,只有行为上的限制,才可能使一个人的心安定下来。佛教就讲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比丘尼的戒律有好几百条,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这个世上得道的人是凤毛麟角的,为什么呢?就是这第一步都跨不过去。
第二步是以礼为翼。礼,不仅包括世间的礼数,还包括修行中必要的形式。现在的道观里面的道士,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诵经,跪拜祖师等,这些看起来很机械的举动,其实是很重要的修行环节,它们可以使你熄灭杂念,生起恭敬之心。
第三步是以知为时。这里的知,是指真谛,不是指俗谛。是让我们要适时地亲近真谛,闻听道法。
第四步是以德为循。这里的德,是指得道了的上师。我们修行不能是瞎子摸象,要有得道人的牵引。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做到了上述修行中的四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庄子说,你做到了以刑为体,你就得到了清静,你的内心就没有了杂念,因为严酷的戒律会让你远离贪求,没有了贪求,你内心的杂念就被你从容地杀死了;你做到了以礼为翼,你就可以立于世间,很方便,也很自在;你做到了以知为时,用道法指导自己,你就会清楚怎么做事了。“不得已于事”就是做任何事都是顺其自然,似乎是不得已才做的,绝不会逆势而为;你做到了以德为循,因为有了得道的“过来人”的帮扶,你就可以到达修行所要去的那个高点。“有足者”就是指得道人,“丘”就是指高处,修行所要达到的地方。
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庄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总是按照上面的四个方面勤奋地修行,丝毫不敢懈怠。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说到这里,庄子可能有点困倦了,就总结说,反正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修行的四个步骤了,你说好,是那个东西,你说不好,也是那个东西,好与不好都是那么回事。不过你信了,并且去做了,你就可以与天地为友;你不信,就只能与人做朋友,做个人,但不是真人,是个假人。只有天、地、人都不能伤害的人,才是真人。
智慧有三个层面。我们现在闻听庄子说法,这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是最低层面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学习到的道法运用于修行,并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高一个层面的智慧了,但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智慧是通过修行证得道法的奥妙与精准,就像一个地方,你不是看地图或者经过别人讲解而了知它,是你亲自去过了得到的见地,这才是最高智慧。
我们都想得道,都想圆满,而这是要靠修行的。道家讲究修行的次第,佛家也讲。虽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