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开满歌声的寺院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地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开满歌声的寺院

  □ 地儿

  一、开满歌声的寺院

  2009年初夏,到湖北黄梅县四祖寺受在家菩萨戒时,在寺院呆了五天。回到河南后,独自呆在暗夜里,似乎仍能时时听到那庄严和婉的晨钟暮鼓声。我才明白,这开满歌声的五天,如同一只亮开了美丽奇异翅膀的蝴蝶,已迢迢地飞入我生命的云林深处。

  四祖寺在双峰山半腰,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的道场,山围名刹,蜿蜒起伏的古道、山峦间散落各色鲜花、绿树和斑斓的三叶枫,微风起处,清凉和芬芳飘然而来。唐式建筑风格的寺院内,游廊婉转相通。甬道两侧,绿树成行,花坛里各色小花簌簌迎风弄姿,游人很少,如一座高等学府,安详,静谧。

  早晨四点半,天边的晨曦还隐在黑黢黢的山峦间,大雄宝殿两侧钟鼓楼瓦檐下低垂的风铃,仍在前夜里静默着,晨起的比丘已立身钟鼓楼中,开始撞击出悠扬的钟鼓,晨钟偈那嘹亮浑厚的梵唱一波波流散于静谧的夜空。比丘和受菩萨戒的居士们衣装整齐,三三两两穿过灰蒙蒙的林子,在沉稳安详的歌唱声里,逐个大殿礼拜。

  悠扬清脆的板声响了。所有的人集会在大殿,敲起法鼓、大罄、引罄,唱诵佛号、经咒,一天的早课就开始了。

  我是第一次到道风严谨的寺院,对连绵不断的如歌的诵经声印象特别深刻。

  早课结束,比丘和受菩萨戒的居士们列队念着佛号,到斋堂“过堂”(即吃饭),坐定后,由维那师领唱,伴着引罄悠扬节奏,唱念佛号、经咒。饭后,引罄清脆地破空而起,大众起立,致敬佛陀,唱念着佛号,列队至大殿行礼回向。然后稍事休息,又开始了钟鼓声里的佛事活动。直至晚上九点,庄严肃穆的暮钟偈在夜色里远远飘来: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

  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

  下资法界众生,同入一乘 。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

  九幽十类之中, 悉离苦海。

  ……

  寮房的灯光一只只闭了眼,结束了一天修行生活的寺院恍若无人,沉浸在一片蛐唱蛙鸣声中。

  比丘的修行很辛苦,从凌晨开始,一直到夜里九点。但比丘的生活,却不见辛苦相,不疾不徐,无论是做功课、还是走路,吃饭,都时时静心观照自我,每一个梵音,每一步行走,每粒米碰牙齿的感觉都要了了分明;功课多,却不见繁忙相,经唱声里,一句佛号就能安详地反复唱念跪拜半个小时,提醒自我,上求佛道,为众生修持。

  初到寺院的我,起初几天,功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渐渐适应后,功课做完,整个身心都异常柔软清净起来。

  负责为受菩萨戒的居士们讲课的明基师说,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调适身心,达到中道。

  走出寺院,回到忙碌的人间,才体验到这份繁忙中,充满安闲和礼乐的身心洗磨是多么科学。一个人,能在繁忙时,截断奔驰不停的种种妄想和由此而来的仓促妄相,时时观照内心,做事时,保持了然清明的状态,一项一项地专注做到位,吃饭时,也清明地观照每一次细微的咀嚼,把心止在礼敬、喜乐和由此而生的定境中,是多么从容安详的诗意人生。

  二、 因为你是菩萨

  第一次到寺院安居,寺院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吃饭。偌大的斋堂里,百十人用餐,却听不到丁点谈笑声和碗筷的碰撞声,比丘和受菩萨戒的居士们都安然而坐,手持饭碗,如临大宾,动作徐缓、优雅,专注用餐。年轻的比丘告诉我,左手持钵,应如“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菜,应如“凤点头”,入口时,好似“凤摆尾”。这样做来,果然风光不同,心一下子静了。饭毕,大众将饭碗里的点滴菜汤用开水冲净,咽下,把碗筷依次放在座前。排队离开时,整齐的桌椅上,不见一粒米、一点汤水。

  到双峰讲堂听课,法师开示说,为什么吃饭不能发出碗筷的撞击声?那是因为怕饿鬼听到碗筷的声音后烦恼。你想啊,当我们饿了一天,却没饭可吃时,听到别人家碗筷的声音,是什么感觉?饿鬼因为业障,可是多少劫处在饥饿中啊,应该照顾到人家的情绪。

  窗外的阳光很好,山峰上清脆的布谷鸟在鸣唱。世间好像都被这份慈悲心所感动了。忽然想起了二哥有病,医生要求他禁食的情形,每次见到我们吃饭,他就昏昏沉沉地喊饿。母亲发现后,要求我们每次吃饭时,都不能让他听到、看到。菩萨的心肠,多么像慈母啊。

  读菩萨戒本《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惊奇地发现很多戒律都是为了照顾众生而设的。法师在讲述菩萨的八万细行时,谈到了很多,譬如,要礼敬父母和长者,途中见面要侧身一边行礼,要对众生微笑,不能在道路上吐痰,漱口要弯腰轻漱,不能当众排下风……都是为避免众生烦恼,保持行者的尊贵和威仪;《优婆塞戒经》还要求,菩萨不能独行险道,避免无谓的伤害。《梵网经》讲得更有意思,菩萨有时可偷、杀,譬如,一个恶人,要危害大众生命,偷窃了大众的财物,马上要犯下滔天大罪时,菩萨在无奈之下,可以破戒把他杀死,还可以把他偷走的东西偷出来,还给原主,用宁愿因破重戒下地狱的牺牲,换来避免他犯更大的错误,以自己承受下地狱的痛苦,换来众生的安宁。

  问为什么?

  法师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菩萨啊。菩萨就要时时为众生考虑,不惜为众生献身。

  这番演讲让我豁然开朗。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体贴别人的愿欲,时时照顾好别人和自己,不就是一座行走于红尘的清净寺庙吗?无论何时何处,不是都能让众生得到安慰和温情的关怀吗?

  三、惜缘,惜福

  在寺院的斋堂、卫生间,凡是有水的地方,都贴着“节约用水,珍惜福报”的纸条,字是繁体正楷,极尽端庄。

  浴佛节那天,过二堂时(二堂,即第二轮用餐。法会人多时,常常需要过二堂甚至三堂斋。),有不少来随喜的香客在斋堂用斋。一个孩子把米粒掉在桌子上几粒,收拾碗筷的比丘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拣起来,放进口中。

  明基法师说,戒律要求,碗中要是有米粒没有去壳,也不能抛弃,把壳剥去,吃掉,珍惜每一粒米的辛劳。这是在实践进食五种观想的第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他还说,四祖寺的前任方丈本焕老和尚,年纪很大,名气很高时,对于来到他面前的每位人,都慈悲摸顶,口称愿你发财,吉祥。老和尚特别珍惜每一个缘分,利用每个机会,满足众生的愿想,缔结良缘。

  比丘很忙。特别是讲课的当家师明基法师和明一法师。晚上,内向、胆小的我战战兢兢地去拜访时,他们却亲切地接待了。在摆满书籍的寮房里,明基师拿出香蕉,微笑着让我们吃,并解答戒律问题。明一师还把自己的修持经验和盘托出,恳谈半夜,一见如故,直到止大静的木板声响起。

  当下的困惑,多年的疑问,在他们的慈悲教诲里,一扫而空,欢喜地出了门。

  想起天明即将辞行,就破例没有回寮房,逡巡在寺庙寂静松林塔影里。明月行于中天,恍若思绪舟移于被佛学文化洗去烦躁而格外宁静的心镜。雨后庭院,惟有的淡淡风声走过。独自穿行其中,我在想,每个人,如果时时珍惜每一片月光、每一滴水珠,每一个有缘人,那么,我们的天地会因这份珍重而扩展,“三径黄花秋雨外 一林红叶晓烟中”淡然美好也会历历在心。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