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黄瓜的四大健康吃法
如果吃腻了炒黄瓜和拌黄瓜,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新鲜的吃法! 黄瓜汁在夏天可以用来预防口腔疾病 1、黄瓜汁:预防口腔溃疡 黄瓜汁的口感和营养俱佳,在夏天可以用来预防口腔疾病。 如果吃腻了炒黄瓜和拌黄瓜,偶尔喝一杯黄瓜汁,自是别有一番风味,更能预防夏天里多发的口腔疾病。 制作方法:把新鲜的黄瓜简单用糖腌一下,或者直接加冷开水在榨汁机中取汁直接饮用。 喝法: 黄瓜汁可以在早晨喝一杯,能起到清爽肠胃的作用。因为黄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可以缓解一定的发炎症状,对口腔溃疡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饮用黄瓜汁的时候,如果觉得稀释后的黄瓜汁口感有点苦涩的话,可以适量加一点蜂蜜来调味。 疗效: 美国营养专家研究还发现,每天饮用一杯黄瓜汁能够起到防止头发脱落和指甲劈裂的作用,甚至于还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 众所周知,黄瓜具有利尿、强健心脏和血管、调节血压、预防心肌过度紧张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实验中还发现,吃整个黄瓜的效果没有饮黄瓜汁效果好 |
夏天天气炎热,很多老年人都没胃口。营养学家建议,老年人午餐或晚餐吃点饺子、包子之类带馅的食品,不仅营养均衡,还有助于消化。如果以前没吃过黄瓜馅饺子,不妨尝试一下,不但清凉爽口,还能防暑、降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制作方法:
做馅时,要将黄瓜擦成细丝略微切一下,挤出水,挤出的水不要扔掉,留在盆中备用。将两个鸡蛋加适量的盐打散在油锅中炒,一边炒一边捣碎,越碎越好,炒好后放凉。爱吃丰富馅料的还可以放一点豆腐。
然后将放凉的鸡蛋、豆腐与黄瓜丝加入五香粉、鸡精、葱姜末等,一起搅拌均匀待用。和面时把黄瓜水放进去,不但面会更加筋道,而且口味也更好。
附加收获--黄瓜皮茶
黄瓜肉做馅,削下来的皮可以做一道清热去火的黄瓜皮茶。
先把黄瓜皮放在太阳下晒干,晒干后用手揉碎。200毫升水中加入10克黄瓜皮煎水,水沸后改成小火,把水煎至剩一半即可。这样的天然茶饮,每天喝几杯都可以,能有效缓解头痛发热等夏季里常见的中暑反应。
3、蓑衣黄瓜:酸甜爽口好下饭
蓑衣黄瓜清爽可口,夹取的时候瓜片之间紧紧相连。早餐有喝粥习惯的人,可以用蓑衣黄瓜代替咸菜。中餐或晚餐,它更可以充当一道爽口又下饭的凉菜。
制作方法:
做蓑衣黄瓜,最好选用大一些的黄瓜,从一端开始朝同一方向以45度的角度去切,每刀之间相距的距离越小,切出来的黄瓜就越柔软。
如果黄瓜很脆而刀不快,黄瓜容易被切断。所以切的时候最好在黄瓜底下放两根筷子,而且通常来说用西餐刀比较好掌握力度,切出来会匀称些,如果没有西餐刀的话,菜刀最好更锋利一些。先将黄瓜的一面直刀切,因为底下垫着筷子,所以就放心地切吧,不用担心切断。切完一面后,翻过180度,再切斜刀。
先将朝天椒切丝,泡入冷水中;白芝麻在干炒锅中用小火慢慢焙出黄色,盛出充分晾凉;小火加热锅中的油,依次放入花椒和朝天椒丝,微变色后立即盛出,制成麻香油;然后,在蓑衣黄瓜中调入香醋、白砂糖、盐和麻香油各少许,搅拌均匀后放入冰箱中腌制1小时;食用时将黄瓜撕成小段,撒上白芝麻即可。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蓑衣黄瓜不但口感上有嚼头,在口味上也格外好。
老人和小孩夏天不宜多吃,因为黄瓜的凉和辣椒的辣会对胃产生一定的刺激,所以蓑衣黄瓜最好和主食一起吃。
4、生拍黄瓜:解暑效果好
到了夏天,往往让人觉得暑热难耐,不免心情烦躁。黄瓜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很多营养素,黄瓜也因此而成为夏天里的最佳蔬菜。
制作方法:
凉拌黄瓜最好用刀拍,等它表面裂开后再将其切碎,这样做,黄瓜的汁和碎渣不会乱溅。把黄瓜切碎后就可以用少量生抽、适量老陈醋、鸡精、香油和蒜末制作调料汁了。如果想吃新鲜清爽的拌黄瓜,就在上菜的同时浇汁。如果想吃滋味重一些的,可以提前拌好,放置几分钟再吃,这么做滋味虽好,但是黄瓜的水分会损失一些。
很多人喜欢在黄瓜里拌上一些猪头肉、肘花等肉食,这种做法并不是十分科学。黄瓜无论在口味,还是在营养上都容易被其他的食物所影响,加入一些肉食,黄瓜的清淡口感会被肉味所掩盖,在口味上大打折扣,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蛋白质、胆固醇含量都相对增高,很难再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了。
所以在吃拍黄瓜的时候最好什么配菜也不放,才能真正体现出黄瓜的特点和价值。因为是一道生菜,况且黄瓜本身性味甘寒,所以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胃寒的患者还是要谨慎食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